「傳奇故事·百家講壇」南北朝範雲:江湖飄萍,預謀先行

範雲出身於官宦世家,且肯吃苦,學毛詩日誦九紙;又早慧,詩賦操筆即成;氣度佳,待人接物雍容有度。這樣的神童自然被點贊:“公輔之才也。”

只是,預言雖佳,從少年到公輔的路卻很遙遠。範雲先是任郢州西曹書佐、法曹行參軍之類官職。官很小,卻遇到一個大考驗:重臣蕭道成擅自廢立,引得顧命大臣兵圍郢城,城外的範雲被擄。範雲知其是重臣鬥法,不關小民的事,便大義凜然,侃侃而談,頗得顧命大臣好感。顧命大臣隨即以範雲家屬做人質,讓其進城送信。這是招險棋,但範雲鋌而走險,祭出“孝”字盾牌,最終化險為夷。

不久,蕭道成以齊代宋,範雲也成為其孫竟陵王的幕僚,加盟“竟陵八友”。幕府人才濟濟,範雲並不被看重。後來,竟陵王要登秦望山。範雲馬上調研:文青登高望遠,無非是些文事兒——山上有秦始皇的刻石,字體為大篆,三句一韻,深奧拗口,正適宜搔首弄姿。

調研有果,剩下的只是技術問題,範雲徹夜誦讀《史記》中的銘文,直至朗朗上口。第二天,競陵王登山,果以銘文考驗眾幕僚。眾人啞然,唯有範雲從容誦出,並老實承認:我曾讀《史記》,見過此石銘文。這一來,範雲中了頭彩,不僅知識淵博,還誠實可信,一下子成了竟陵王的紅人。

一日,範雲隨竟陵王覲見齊高帝,正值地方進獻白烏鴉。在古代,白化動物一直被視為祥瑞,是何種祥瑞,卻要斟酌。拍得好是藝術,拍得不好是佞術。眾臣答畢,職位最低的範雲才發言:皇帝恭敬祖宗,就會招來白烏鴉。其時,齊高帝剛拜謁完太廟,範雲見餘煙嫋嫋,便把皇帝的孝道提升到天降祥瑞的高度,自然深得齊高帝歡心。

人一旦走紅,流言也隨即而至。齊武帝即位後,並不看好範雲,見兒子竟陵王為其求官,終於發飆:範雲諂事你,不流放就皇恩浩蕩了,還想升官?眼見範雲要倒黴,但事情很快峰迴路轉:竟陵王呈上範雲上書勸諫自己的諫書,達上百張,齊武帝看後才發覺自己冤枉了範雲。

撥亂反正後,範雲名聲大振,更以澄清天下為己任。他勸諫竟陵王和齊武帝之弟堅守崗位;勸諫太子觀民生疾苦,體恤民情,還出使北魏,美名遠揚……

然而,武帝死後,蕭齊政權窩裡鬥,竟陵王也成了炮灰,齊高帝的侄子笑到了最後,是為齊明帝。新皇帝上任,要清除一切隱患,殺高帝、武帝的子孫如切西瓜。

範雲低調,躲過一劫。但看到齊明帝殺紅了眼,想想故主竟陵王的好,便大著膽子向新主求情,卻不是直奔主題,而是以夢境開篇:先老闆竟陵王曾夢見你有野心,卻顧忌親情隱忍不發……這一招果然厲害,將心比心,齊明帝都得對竟陵王一支網開一面。

之後,蕭齊日薄西山,重臣蕭衍開始顯山露水。蕭衍和範雲、沈約曾同為“竟陵八友”,在竟陵王府邸吟過風弄過月。蕭衍雖想過過皇帝癮,但不好說出口,只頻頻給二人使眼色。在二人的努力下,蕭衍總算登上皇位。

老朋友當皇帝,近水樓臺,更兇險無比。範雲深知,此時,得把握一個度:敘舊顯朋友情誼,恭敬彰君臣秩序。沈約卻只記得前者,因此逞能和梁武帝比才,惹得梁武帝老大不愉快;範雲卻更傾向後者,他和梁武帝保持距離,恭敬進言。皇帝納東昏侯妃,他勸諫;皇帝受禪壓力山大,他引導……隱隱約約,霧中觀花,方顯君明臣賢。

範雲的好處,梁武帝當然懂得。投桃報李,他給範雲封侯,任命其為散騎常侍、吏部尚書……梁武帝看好,範雲更賣力,文如山,牘如海,賓客如鯽,他卻遊刃有餘,大有治國如烹小鮮之勢。

只是,兩年後,範雲就被免去吏部之職。免職的理由很堂皇:違詔用人。以範雲的沉穩,怎會如此大意?唯一的解釋是:審時度勢,隱退是必須。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才是硬道理,範雲必須做出決斷,及時抽身。

不過,免去了吏部要職,象徵性的僕射之位仍在,這是範雲和梁武帝的雙贏。53歲時,範雲病逝,梁武帝親臨哀悼,賜諡、追贈……範雲極盡哀榮,和十年後沈約被梁武帝嫌棄而死,真是天壤之別。

範雲一生經歷三個朝代N個皇帝,江湖飄飄,卻從不挨刀。不是他運氣好,也不是武功高,而是他善於未雨綢繆,制訂出針對性強、可行性高的預案——江湖飄萍,預謀先行。這樣,才能上能下,能進能出,飛花摘葉制敵於無形,一身清爽花不沾衣,最終成為江湖傳奇。

原載於《傳奇故事·百家講堂》紅版2014年10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