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集一生智慧寫下這封家書,留給後代,如今成千古名篇

提起諸葛亮,不用我再多說了,無論在歷史、野史中,那簡直是智慧的化身。亂世中,睡臥草廬,等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興復漢室;七擒七縱孟獲,贏得少數民族尊重;一曲空城妙計,退敵門前雄兵;草船借箭,再顯超人能力……

就是這樣一個人,在臨終之時,為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誡子書》,告誡兒子這輩子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千百年來,一直被後代奉為神品。

諸葛亮集一生智慧寫下這封家書,留給後代,如今成千古名篇

一封家書成千古神品

這篇文章不是很長,可以作為範文,讓孩子們背下來,成為人生的座右銘。這篇文章寫道: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仔細看一下我們就會發現,其中如“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寧靜致遠”等等,在一些文雅的地方經常會遇到。對!這些話就是從諸葛亮的《誡子書》裡來的。他在文章中勸勉愛子諸葛瞻要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懶惰浮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行文對比鮮明。

諸葛亮集一生智慧寫下這封家書,留給後代,如今成千古名篇

這段話翻譯成現在的意思就是:

孤獨是人生最好的禮物,不能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靜下來。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

人這輩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這樣終究不能管住自己,屁事也辦不成。如果天天胡思亂想,一輩子將會碌碌無為,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短短86個字,字字珠璣,闡述了敬業精神,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

後人評價顯現其價值

針對這封家書,世人都給予了高度評價。

陸游很喜歡裡面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並奉為自己的座右銘;

南懷瑾評價說:這一篇《誡子書》,也充分表達了諸葛亮的儒家思想的修養。所以後人講養性修身的道理,老實說都沒有跳出諸葛亮的手掌心。後人把諸葛亮這封信上的思想,換上一件衣服,變成儒家的。所以這封信是非常有名的著作。他以這種文字說理,文學的境界非常高,組織非常美妙,都是對仗工整的句子。作詩的時候,春花對秋月,大陸對長空,很容易對,最怕是學術性、思想性的東西,對起來是很難的。結果,諸葛亮把這種思想文學化;

諸葛亮集一生智慧寫下這封家書,留給後代,如今成千古名篇

點墨堂主認為:世人多知《出師表》,可那是給阿斗的,而《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親兒子的,從感情上更真摯,從文學上更高一籌。

……

一封家書傳優良家風

這篇文章寫於公元234年,當時諸葛亮出兵陝西咸陽武功縣。諸葛亮心繫天下,40多歲才有了寶貝兒子諸葛瞻,因此對兒子十分牽掛。

在此其間,他寫信給哥哥諸葛謹,稱“諸葛瞻如今已經八歲,十分聰明可愛。只是怕他過早成熟,將來成不了大器”。於是,在臨終前作《誡子書》與諸葛瞻。

這封家書對8歲的諸葛瞻影響深遠,諸葛亮病死,諸葛瞻襲爵武鄉侯。十七歲那年,他娶蜀漢的公主為妻,授為騎都尉,以後不斷升遷。諸葛瞻精通書畫,記憶力強,加上蜀漢人士懷念諸葛亮,於是偏愛諸葛瞻,後來諸葛瞻統領朝政,因黃皓專弄大權而無法糾正劉禪失誤。

後來,在保護蜀漢的戰鬥中,諸葛瞻拒絕鄧艾的招降,在錦竹與鄧艾展開激戰,兵敗戰死。一起戰死的,還有張飛孫子張遵、李恢之子李球等等,其精忠報國之舉,令後人感佩!

諸葛亮集一生智慧寫下這封家書,留給後代,如今成千古名篇

好了,今天就先聊到這裡。我是點墨堂主,喜歡書法與碼字,為感謝朋友們長期以來的支持,我今天寫下這篇《誡子書》,如果您喜歡,請在下方點贊,我會跟根據留言獲讚的多少,給您寄過去。


諸葛亮集一生智慧寫下這封家書,留給後代,如今成千古名篇

《誡子書》局部


諸葛亮集一生智慧寫下這封家書,留給後代,如今成千古名篇

《誡子書》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