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骨肉瘤狹路相逢別怕,全新治療模式保肢率很高

骨肉瘤在青少年中最常見的原發惡性骨腫瘤,但大多數患者因得不到及時診療而延誤病情,致使骨肉瘤進一步生長、擴散,導致局部切除困難,面臨危及肢體的復發及危及生命的遠隔轉移的雙重威脅。

不過專家介紹,和骨肉瘤狹路相逢也不用怕,通過內外科的聯合治療,大部分的患者可以達到保留肢體及保存生命的結果。

骨肉瘤的發病率為百萬分之三,五年生存率在50%至80%左右。由於過去的醫學條件有限,骨肉瘤治療主要採取截肢保“命”的方法,且5年生存率僅約 20%。截肢後,患者的四肢功能不全,生理創傷逐漸影響心理狀態,甚至演變成嚴重的心理疾病。

“在國內開展術前化療-手術-術後化療的骨肉瘤全新治療模式,即‘骨肉瘤的新輔助治療’,該治療模式不僅提高了患者的保肢率,還極大地改善了患者生存率,至今仍是骨肉瘤的標準治療”。對此,牛曉輝表示,北京市積水潭醫院骨科腫瘤中心統計了10年來的保肢率,目前已高達88%,與國際上發達國家的保肢率齊頭並進。

“除此以外,當患者接受不恰當的外科治療時,有可能會出現腫瘤復發或轉移的情況,若沒有良好的隨訪和及時的全身治療,生命同樣會受到威脅”。牛曉輝指出,《中國臨床腫瘤學會骨肉瘤臨床診療指南》及《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軟組織肉瘤臨床診療指南》的特點就在於圍繞骨及軟組織肉瘤,兼顧外科醫生和內科醫生,給他們在外科治療、內科治療、全身治療及共同治療中,提供指導性指南,從而使更多的患者得到恰當的治療。牛曉輝強調,“保留生命、保留肢體、保留功能,外科醫生會按照次序去努力為患者達到最大的療效目標”。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腫瘤內科主任周宇紅:保肢內外科要齊頭並進

“在骨腫瘤的領域中,外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們內科醫生是綠葉,需要和外科醫生一起制定合理的術前治療方案:目的是通過內科手段讓腫瘤邊界變得清晰,給外科醫生提供‘一刀切’的機會;全身系統治療,提高病人的長期存活率,即治癒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腫瘤內科主任周宇紅提到,患者考慮的更多的是肢體的功能的保留,但是作為醫生來說,首先考慮到的則是臨床方面的轉移細胞是否被消滅,患者的局部復發及未來的轉移風險是否被降低。

目前,內科越來越多的參與到整個骨及軟組織腫瘤的治療領域。其中,化療是最經典的一個治療:一部分肉瘤根據不同的類型,要把適合化療的病人挑選出來,進行合理的化療。周宇紅強調,規範化治療是十分重要的,一旦確診要去專業醫院的諮詢和治療,應對腫瘤有一個科學認識,不要輕易忽略任何一個科室的功能。特別是對於骨肉瘤這種病理十分複雜的癌種,僅僅內科和外科的結合也並不足夠,有時還需要放療科、影像科等多學科的診療的團隊“協同”制定診療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