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國債能否越過3.1%?

十年國債能否越過3.1%?

文/滄海一土狗

ps:2700字

引子

這幾天債券市場有些慘,剛藉助“二次疫情”做了一把反彈,緊接著特別國債發行計劃出爐——市場化發行,市場又開始崩潰,擔心自己接不住1萬億的量。十年國債活躍券200006從2.755%一路上行至2.88%上行了十幾個bp。

即便收益率上行那麼多,還是不妨礙一些投資者繼續看牛市,繼續抄底。他們之所以這麼有信心是因為他們在盯著疫情爆發前的點位,那時候十年國債的估值在3.1%附近。

十年國債能否越過3.1%?

他們的邏輯很簡單:疫情還沒徹底結束,經濟還沒徹底恢復,國債收益率也沒理由回去。

一般來說,這個邏輯沒有錯,除非金融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動。

除了經濟強勁,什麼樣的變動會促成國債收益率突破3.1%呢?這篇文章將帶著大家探討這種可能性以及背後的邏輯。

債市的思維定式

我從業有一段時間了,發現債券市場裡有一系列根深蒂固的思維定式,其中最核心的一條就是:

經濟越差,債券收益率越低。

乍一看,這個定式根本無從挑戰,這麼多年來大家都是這麼交易過來的。

我們之所以會這麼想,是因為我們考察的時間還不夠長,如果我們看得歷史足夠長,從美國南北戰爭期間(1861-1865)開始研究,就不會有這樣的定式,會學著經濟學家的常用推辭來一句,

It depends。

在現代銀行體系建立之前,政府碰到天災人禍(尤其是戰爭)會像非銀一樣進入金融市場借錢(發國債)。災害越大,需要融錢填的窟窿就越大,於是,國債利率就越高。

當然,為了避免槓桿率(新發債務+利息)升得太快,有的國家會直接印紙幣,填窟窿。但無限度地徵收鑄幣稅有一個後果,居民會減少鈔票的使用——形成另一種形式的脫媒。

十年國債能否越過3.1%?

在現代銀行體系出現之前,如果徵收鑄幣稅的手被約束住了,出了天災人禍,政府只能悶頭髮債,於是,就有了:

經濟越差,債券收益率越高。

在現代貨幣體系建立之後,我們才有了一種想當然的體驗:經濟越差,債券收益率越低。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界限

有人會說,那是老古董時代的規律,現在不適用了。事實並非如此,現代金融體系是以老古董為主幹開枝散葉的,萬變不離其宗。

根據以前的玩法,我們可以得到,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最為精確劃分:

1、財政政策:政府向非銀髮債;

2、貨幣政策:政府印更多鈔票;

現代銀行體系建立之後,我們開闢了新的玩法——有了央行和商業銀行,政府不必親自下場。

十年國債能否越過3.1%?

貨幣政策就置換成了銀行發放貸款和購買國債。前文《淺談貨幣政策的約束》討論過貨幣政策的約束,

1、銀行的淨息差不能太窄,否則會出金融風險;(這個新工具有使用條件)

2、居民的存款利率不能太低,否則會出現脫媒;(這種脫媒跟政府濫發貨幣帶來的脫媒類似)

但是,債券市場還有一種思維定式:

貨幣政策是沒有邊界的。

因此,身處其中的投資者很難發現金融環境是否已經發生重大轉折,在轉折點的前後,經濟好壞和國債利率的關係是截然相反的:

1、貨幣政策未接近邊界,經濟越差,利率越低;

2、貨幣政策接近邊界,經濟越差,利率越高。

在那篇文章裡,我們畫了兩張圖,表達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相互制約的關係:

十年國債能否越過3.1%?
十年國債能否越過3.1%?

很多人會好奇,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資源是哪裡來的?它就是來自於整個經濟本身,整個經濟本身蘊含信用,跟銀行和貨幣無關。2019年8月的時候,我寫了《從熟人社會的“份子錢系統”揭示經濟增長的本質》,該文回答了一個問題,信用和貨幣誰先誰後?結論是,

信用在先,貨幣也好,銀行也罷只是調動社會信用的一種手段。

信用資源是有邊界的,通過貨幣抽取過多信用會導致貨幣脫媒,通過銀行抽取過多會導致銀行崩潰或銀行脫媒。

當然還有人想提MMT(現代貨幣理論),這個我就不展開講了,建議參照老古董。

特別國債對利率的影響

根據上面的框架,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地知曉特別國債的威力。

如果1萬億的特別國債,都是由非銀來接(搞財政政策),債券收益率會上天。如果1萬億的特別國債都由銀行體系來接(搞貨幣政策),債券收益率反而會下。

在前文《寬信用對債市的影響——兼論壓降結構性存款》,我們做了一個小模型解釋社融增速提高如何推升債券收益率,其中,提高的幅度受三個因素影響:

資金缺口為【(1-α)(1-γ-βγ)-αβ】*T

1、α越小,即貸款佔社融的比例越小,缺口越大,利率對社融增速越敏感;

2、β越小,即迴流非銀市場的資金比例越小,缺口越大,利率對社融增速越敏感;

3、γ越小,即銀行買入的債券比例越小,缺口越大,利率對社融增速越敏感。

下面,我們逐條比對特別國債對這三個參數的影響。

1、貸款佔社融的比例

十年國債能否越過3.1%?

隨著今年大量國債和地方債的發行,這個參數一直在往下掉,這一次一萬億會進一步拉低這個參數,從而使得利率對社融增速更加敏感。

2、迴流非銀債券市場的資金比率

這一條要看居民的機會成本,主要取決於三個:1、股市;2、房市;3、實體經濟。目前,只有實體經濟差,房市並不差,股市有點好。所以,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迴流非因債券市場的資金比率會較低。

3、銀行買入債券的比率

最近債券市場崩就崩在這一條上,一開始市場以為,會有配套措施——窗口指導銀行包圓一部分。結果市場發現,政府決定市場化發行。也就是說,銀行買入的比例會比原先設想的要低。

非銀們開始擔心接不住了。

此外,市場還有個誤區,央行降準或者釋放OMO配合會抑制利率的上行。

還是那句話,這是有前提條件的,

降準會使得銀行買入債券的比率高。

但這一條未必成立。

還記得,我在4月26日寫過一篇YY債市牛平的文章——《債市會走向牛平嗎?》,在這篇文章裡,我有提到一個判斷,債市走牛平需要央行控制收益率曲線,

窗口指導銀行大量買入利率債。

目前來看,這很不現實,只能是一種YY。降準或者釋放OMO只會讓收益率曲線走成熊陡。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到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一個明確界限:國債是由銀行解決,還是由非銀解決?

現實中,我們面臨的是某種混合,一些國債國債被銀行買了,另一些被非銀買了。

十年國債能否越過3.1%?

非銀購買的量越小,政策越偏向於貨幣政策;非銀購買的量越大,政策越偏向於財政政策。

完全市場化發行的特別國債就是一次很徹底地財政政策。

最後,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回答開始的問題了——十年國債能否越過3.1%?

這取決於貨幣政策空間,而不僅僅取決於經濟基本面。如果貨幣政策空間比較逼仄,經濟基本面越差,政府就越需要藉助於財政政策,無風險利率就會越高。

此外,南方發生洪澇災害,並有些嚴重,救災又是一筆不小的支出,還要花錢。

寫到最後,還是那句老生常談的話,

財政政策也好,貨幣政策也罷,本質都是轉移支付。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總有人要默默(或明明白白的)承受代價。

ps:在這裡衷心地希望一切都好起來,迴歸正軌。

ps:數據來自wind,圖片來自網絡

ps:不代表所在機構觀點

End

本號唯一的知識星球號

分享每一篇文章背後的想法和思路

進行每天市場點評和熱點事件點評

發表一些最新想法的小短文

解答讀者提問,歡迎參與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