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者說」《科技扶貧 大有可為》

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中國科協信息中心推出特別策劃的“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由親歷者講述科技扶貧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

《科技扶貧 大有可為》

講述者:翟曉斌

【旁白】:

巍峨綿延的呂梁山地處山西省西部,黃土高原的中東部,約有人口300多萬。戰爭年代,呂梁人民為中國革命的解放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由於自然環境和歷史沿革等原因,這裡長期貧困閉塞,被國家列為集中連片特貧地區。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科技創新在長效扶貧脫貧過程中的推動作用日益明顯,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中國科協農技中心原主任,中國科協第二屆、第三屆扶貧團副團長,第四屆扶貧團團長翟曉斌,對於科技扶貧有著很深的感悟和心得。

「親歷者說」《科技扶貧 大有可為》

巍峨綿延的呂梁山區

【講述者】:

黨中央、國務院一直十分重視幫助貧困地區人民脫貧致富。1984年9月,黨中央發出19號文件,指出解決好貧困地區的問題有著重要的經濟和社會意義,並指導和組織中央機關採取多種方式,深入到連片貧困地區開展工作。為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中國科協於1986年6月召開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通過決議,“七五”期間重點幫助山西省呂梁地區開展科技扶貧,這個決定得到全國各級科協、學會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熱烈響應。不久,山西省科協也做出相應的決定。當年,中國科協、山西省科協就組建講師團扶貧團奔赴呂梁。

1987年,我自願報名參加呂梁科技扶貧,前後將近4年,先後任團員、副團長、團長等。對呂梁的山山水水和父老鄉親們有著難捨難分的情義,更是對我們當年一起工作的戰友有著一份難以忘懷的記憶。我們一起艱苦奮鬥,深入山區,花費心血、灑下汗水。由於扶貧工作取得一定成績,我們多次在山西省有關會議上彙報情況,兩次在國務院扶貧辦召開的全國扶貧工作會上介紹經驗,還應邀到中央顧問委員會全體會議上做了專題彙報。

三十多年過去了,回顧呂梁扶貧工作,可以說,是為了2020年脫貧攻堅的最後勝利做出了一份貢獻。

【旁白】:

傳統的封閉式的生產方式多年來束縛著山區農民,要向廣大農民推廣新技術,首先要抓好科學種田和科學致富的典型,以點帶面。按呂梁地委、行署的部署,中國科協扶貧團在當地有關部門支持下,選擇了105個不同類型的自然村作為科技脫貧示範村。推廣實用技術,發展以科技為支柱的農業生產;興辦經濟實體,幫助群眾走上穩定脫貧的堅實道路;搞好綜合服務,幫助群眾解決具體的困難和問題;努力發揮示範村的技術示範和輻射作用。同時,發揮科協橫向聯合優勢,動員社會力量投入科技扶貧。依靠科技辦好扶貧經濟實體,幫助鄉鎮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注意發揮當地科協組織和科技人員的作用,建立扎根山區的科技扶貧隊伍。

據初步統計,1987年,105個示範村有50%的貧困戶解決溫飽問題,後期上升至90%,其中50%人均收入達到350元以上,30%人均收入達500元以上,達到穩定脫貧的要求。

【講述者】:

隨著扶貧工作不斷深入,群眾溫飽問題逐步得到解決,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連片貧困地區自然環境比較惡劣,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解決不了農業靠天吃飯的狀況,因此建立扶貧經濟實體是使群眾走上穩定脫貧的必由之路。

「親歷者說」《科技扶貧 大有可為》

扶貧團翻山越嶺,為山區群眾送去科教影片

「親歷者說」《科技扶貧 大有可為》

扶貧團翻山越嶺,為山區群眾送去科教影片

科技扶貧把建立扶貧經濟實體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為了使實體建立一個鞏固一個,讓貧困戶真正受益,我們提出每籌建一個實體,都要以本地資源為基礎,以省內外市場為導向,以科學技術為保證,以幫助貧困戶脫貧為宗旨。所上的項目要依靠科技人員進行科學論證評估,技術簡單的項目要有當地懂技術的能人牽頭辦,技術要求高的項目要與當地科技人員簽訂承包合同,有些技術問題還需要從外地請科技人員來幫助解決。扶貧期間我們和技術開發部門密切合作,在農村辦起了粉坊、油坊、磚廠、食品廠、花炮廠、石料廠、造紙廠、陶瓷廠、皮鞋廠、縫紉廠和漁場等經濟實體共約400多個。籌建初期一般都有農業、工業、農行、科技等業務部門的科技人員到現場“集體會診”,提供配套服務,讓技術、資金、人才、物資、培訓直至銷售等綜合輸入,這樣做經濟效益比較顯著。

【講述者】:

對於已經建立的經濟實體和鄉鎮企業,我們也動員科技人員幫助做好技改工作。呂梁鄉鎮企業正處於發展階段,據統計50%以上的企業在管理、技術、資金、產品數量、質量、人員培訓等方面都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為了吸引科技人員幫助這些企業,扶貧團和呂梁地委、行署在太原組織召開了呂梁地區第一、第二屆技術經濟洽談會。我們事先向全區發出2000份技術服務調查表,共反饋回240多個技術問題。根據這些技術問題的類別,山西省科協在太原市組織了60多個學會、協會、大專院校、廠礦科協、科研單位的200多名科技人員到會。兩次洽談會共達成了190多項合作協議或意向。由於雙方互相瞭解情況,訂有合作協議,一般都按照有關規定實行有償技術服務,所以小分隊工作效率比較高,見效比較快。

「親歷者說」《科技扶貧 大有可為》

扶貧團團長翟曉斌(中)與當地群眾研究科技扶貧工作

扶貧團還千方百計地幫助鄉鎮企業排憂解難。老革命根據地興縣食品廠過去經濟效益一直不好,扶貧團從食品研究所請來技術人員,幫助該廠新上了燕麥保健食品、五香牛肉等等,扶貧團的同志還請人幫助設計了產品的商標、說明書等。在石家莊罐頭食品訂貨會上,該廠訂貨量達200多萬元,產品供不應求。說明了經濟實體一旦輸入了科學技術,就會充滿活力。

在幫助企業技術改造的同時,扶貧團還注意引進了一些新技術、新工藝,為呂梁未來的發展和使用新技術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親歷者說」《科技扶貧 大有可為》

扶貧團為臨縣科協安裝山區第一臺錄像設備

【旁白】:

扶貧團在工作實踐中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幫助貧困縣在脫貧的道路上真正起步、飛躍,直至走上經濟開發、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顯然,這樣的任務不是扶貧團有限的力量和時間所能夠做到的。

為此,扶貧團請來了原北京鋼鐵學院專家、教授,從當地資源和國內外市場需要出發,制定出興縣工業中短期發展規劃,提出了鍊鐵、陶瓷、水泥、皮革、採掘工具、氮化鈦鍍膜、金礦開採等十二個具體開發項目。專家和當地政府在多次互訪的基礎上籤訂了經濟、科技、教育全面合作的協議。這種合作模式對興縣開發資源,建立支柱產業,爭取早日取消國家財政補貼,以至積極參與沿海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都有一定的意義。

「親歷者說」《科技扶貧 大有可為》

扶貧團成員在呂梁山區調研途中

中國科協所屬的全國學會對呂梁也提供了技術服務。扶貧團邀請了中國煤炭學會和金屬學會兩個專家組到呂梁,幫助解決技術問題,受到當地同志熱烈歡迎,並簽訂了十二項技術服務、培訓人才的協議。根據年底不完全統計,扶貧團的同志聯繫了上百個科技單位,請來一百二十多位科技人員到呂梁進行技術服務,使呂梁與發達地區的合作關係日趨廣泛和活躍。

【講述者】:

看著現在扶貧隊伍中一個個鬥志昂揚的年輕面孔,我感到非常難能可貴,他們生長在城市裡,卻願意離開優越的環境,背井離鄉來到貧困地區,真的很不容易。結合我的扶貧實踐談一些體會,供年輕人參考。

黨中央提出了“精準扶貧”的理念和要求。“精準”的意涵很豐富很深刻,一定要去充分理解,要努力做到扶貧對象要精準,扶貧措施到戶要精準,扶貧成效更要精準。這些工作之間又是互為依託,起承轉合,連成一體的。切實做到這些,才能真正幫助貧困群眾儘快脫貧,穩定脫貧。

精準扶貧首先要搞好調查研究,毛主席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扶貧光有一腔熱情是不夠的,不管是誰,都要先讓自己融入到扶貧地區的環境中,主要調查幾方面的問題。一是當地政府的扶貧計劃、工作步驟和保障措施等,二是當地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氣候變化、土壤水情等等。三是適合當地的產業及其發展優勢,到底是開展種植業、養殖業還是加工業,基本做到心中有數,便於綜合考慮。另一方面也要跟當地幹部群眾打成一片,特別是具體的扶貧對象,要關心尊重他們,有事兒互相商量,扶貧項目的最後拍板權應該是他們。

【旁白】:

三十多年過去了,呂梁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支持幫助下,在許多個“翟曉斌”的努力下,艱苦奮鬥,砥礪前行,終於戰勝貧困。2019年全市人均GDP近4萬元,山上9縣一舉摘掉貧困的帽子。新的時期,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呂梁張開雙臂,高歌猛進,迎接美好燦爛的明天。

【講述者】:翟曉斌 中國科協農技中心原主任,中國科協第二屆、第三屆扶貧團副團長,第四屆扶貧團團長

【旁白】:陸天天


來源:山西科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