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秧歌”扭出文明新風

在安次區仇莊鄉,有這樣一支隊伍,農忙時他們在田間地頭忙碌,農閒時走街串村,所到之處都會有歡聲笑語,他們就是仇莊鄉秧歌協會。從2017年成立開始,作為會長的王秀玲與廣大會員同心協力,慢慢發展成現在2000多人的龐大隊伍。

追夢,一直在路上

“歌舞和戲曲從小就是我的夢想,不管到什麼年齡,我都會追求自己的夢想。”今年66歲的王秀玲年輕時就喜愛戲曲和歌舞,2017年4月組織成立了仇莊鄉秧歌協會。每逢重大節日,王秀玲就會帶著會員們為鄉親們演出。王秀玲卻不覺得累,反而覺得“有味”,充實了生活,有了勁頭和奔頭。

年輕時的王秀玲考上了天津戲曲學校,由於家庭條件困難沒能去上。雖然錯過了這些機會,可她從未停止追夢。秧歌協會的成立,讓她重拾夢想,用秧歌扭出精氣神,扭出鄉村文明的新風。

傳遞快樂人生

每到節日的時候,在安次區各個鄉村的舞臺上,嗩吶、二胡,緊接著小鑔、大鈸等樂器依次響起,男女主角邊舞邊唱,婀娜多姿,一出歡快熱鬧、有唱有跳的秧歌正在上演。

秧歌和戲曲給了王秀玲生活的自信和學習的動力,“每當遇到什麼挫折,只要跳起秧歌,唱起戲來,我就能快樂起來。表演秧歌就是要快樂,我希望讓更多的人通過秧歌協會的表演感到快樂。”王秀玲回憶起這幾年秧歌協會的生涯時,年過花甲的臉上總是隨和燦爛的模樣,彷彿還是年輕時候那個喜愛歌舞和戲曲的女孩兒。

秧歌協會剛成立時,就有600名成員加入,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吸引了仇莊鄉廣大村民,隨著隊伍一天天壯大,每位隊員心裡都非常高興。秧歌協會成立初期,王秀玲便投入了16000元買了大鼓、扇子和服裝。每次活動,她都會購買服裝、設備,有的時候還會為每位成員買一份保險。

“不管到什麼年齡,我都會追求自己的夢想。”王秀玲的孩子們都十分支持她的選擇和決定。“他們都很理解我,掏錢支持我舉辦活動。”

助力鄉風文明

“以前,村民在農閒時打撲克、打麻將,現在村民都願意和我們秧歌協會一起扭秧歌。晚飯後,村裡組織大家扭秧歌、跳廣場舞,既豐富了文化生活還能鍛鍊身體。”王秀玲說,夏日的炎熱和冬日的嚴寒都抵擋不住大家夥兒的熱情。

今年的中秋節和國慶節恰巧趕在同一天,村裡的莊稼也大豐收了,王秀玲選擇用歌舞、秧歌的形式,與會員們一起祝福偉大祖國繁榮昌盛。

農閒時節,茶餘飯後,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場所,組織秧歌、戲曲、歌舞既活躍了鄉村,豐富了文化生活,也能激起村民們崇尚文明,同時加強了鄰里之間的交流,促進了鄉風文明。王秀玲介紹,活動調動了村民們的積極性,使大家在娛樂的同時也達到了健身的功效。“現在,加入秧歌協會的村民越來越多,大家也開始追求高質量的生活了,唱唱跳跳,既鍛鍊身體又有益身心健康。”

對於王秀玲來說,秧歌協會已不僅僅是一項事業,更是一種精神支柱,“喜愛戲曲和秧歌這麼多年,就像自己身體的一部份,走到哪跳到哪都離不開這些東西。雖然不再年輕,但是熱愛絲毫不減,因為這是一輩子的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