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治州:用“四不”譜寫疫情防控下產業扶貧“交響曲”

為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紮實做好疫情防控期間農業特色產業扶貧工作,確保貧困群眾疫情防控下不返貧、不減收,湘西自治州堅持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兩手抓、兩手硬,著力解決特色產業發展難、農副產品外銷難、短期時間產業增收難、春耕備耕慢的“三難一慢”問題,提出“咬定目標加油幹、戴著口罩抓發展”的思路,切實把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降到最低,為決戰決勝全面小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堅實基礎。

一是堅持發展方向“不亂”。始終堅持把推動農業特色產業擴面提質發展作為促進貧困群眾可持續增收和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鄉村振興的硬核支撐。先後出臺《關於加快農業特色產業提質增效的意見》《關於支持貧困人口發展產業穩定脫貧的意見》等指導性文件,並針對疫情對特色產業發展方向產生的影響,全州統籌各方資源,及時調整受疫情影響較大的產業扶貧項目,積極支持發展疫後需求較大產業,在全州特色產業基地24個萬畝精品園、316個千畝標準園的基礎上,努力走好產業發展短平快與中長期相結合、新特優相搭配、一二三產業相融合的路子,著力發展8大農業特色產業,加快推進茶葉、油茶、菸葉擴面和生豬生產,積極開發鄉村旅遊業,統籌做好勞務輸出和就近就業,引導群眾發展小養殖、小庭院、小作坊、小買賣“四小經濟”,推動形成州域有主導產業、縣市有支柱產業、鄉村有主打產品的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新格局。

二是堅持政策保障“不斷”。督促指導各縣市用好用足國家和省級支持政策措施,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加快組織貧困戶開展春耕備耕,統籌調度農資採購調配,加大生產扶貧獎補力度。各縣市陸續出臺產業扶貧計劃文件和支持貧困群眾發展特色產業的扶持政策,鼓勵激勵扶貧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等帶貧主體努力克服疫情影響,積極帶動貧困戶發展生產,優先落實復工復產、稅收減免、貸款貼息等強農惠農政策,並根據帶貧規模和益貧情況,給予一次性生產補貼。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產業扶貧信貸主體,要求各縣內銀行不得盲目抽貸、斷貸、壓貸,到期還款困難的予以展期或續貸。對在疫情防控中做出突出貢獻、社會效益好的涉農企業和其他涉農經營主體,優先支持其參與符合條件的脫貧攻堅項目,降低資金使用門檻,其在疫情防控期間的捐贈等投入視作減貧帶貧效益。

三是堅持幫扶措施“不減”。結合幫扶幹部進村入戶開展“六看六查”行動,組織全州5.86萬名各級結對幫扶幹部開展全面“大走訪”,對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及“兩不愁、三保障”情況進行摸查,並根據貧困戶受疫情影響產生的新困難、新問題,重新為貧困戶“量身”制定幫扶措施。同時,要求各縣市駐村扶貧工作隊結合幫扶村實際,將產業發展任務分解到村組、到戶、到塊、到利益聯結機制,確保任務目標落地、落細、落實。動員1000餘名農技幹部精準幫扶聯村覆蓋行動,創新指導方式,通過視頻、微信等“線上遠程培訓”和組建技術服務小分隊深入生產一線開展“線下技術指導”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引導農民群眾抓好春耕生產,做好農作物田間管理、越冬作物培管。圍繞打造責任鏈、對接消費鏈、拓展銷售鏈、落實政策鏈“四鏈融合”,各縣市及時幫助貧困戶和帶貧主體解決農副產品因疫情影響滯銷問題,動態摸排受疫情影響扶貧農產品滯銷情況,靈活制定應急銷售方案,通過“電商企業+經營主體+貧困戶”等模式和“以購代捐、以買代幫”消費扶貧模式拓展銷售渠道,把貧困戶農產品作為疫情防控期間“菜籃子”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來源。

四是堅持脫貧收入“不少”。各縣市積極開發新的就業崗位,優先安排因疫情影響較大的貧困群眾上崗就業,並根據社會生活恢復情況和企業生產經營復甦發展需要,大力實施再就業扶持政策,積極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千方百計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創造更多崗位和機會,確保貧困群眾收入不減少、不返貧。同時,加大外出務工就業保障力度,指導各縣市開通返崗直通車,對外出務工人員“點對點”免費送往全國各地企業。積極鼓勵和支持各地扶貧車間在做好防護措施的前提下,有序推進復工復產,目前全州222個就業扶貧車間、226個(含新增)已全部復工復產,復工率100%。充分發揮公益性崗位作用,在2019年全州扶貧公益性崗位安置18782人的基礎上再增加20%,僅光伏扶貧設置公益崗位達1369個,吸納貧困人口就業1240人,發放崗位工資92.4萬元。

通過多措並舉,湘西自治州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和脫貧攻堅決勝戰上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放眼望去,在廣闊的武陵大山裡,每一個山頭、每一個村寨,項目在建設、產業在推進,300多萬湘西土家苗漢各族百姓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用實際行動展示了抗疫扶貧兩相濟、誓叫春色倍還人的豪邁氣概與大無畏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