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出一片新天地??甘肅景泰縣巧借“三變”改革助推脫貧攻堅紀實

柳景武 王禹皓 徐昕 薛伯旭 趙瑾

景泰,一個寄予景象繁榮、國泰民安美好寓意的名字。

2020年春節前夕,省委書記林鐸在景泰縣調研時,對寺灘鄉“旱砂撂荒地變產業基地、群眾變產業工人、收入單一變多元增收”的做法給予肯定。

2017年底,寺灘鄉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00戶2372人,貧困發生率達12.37%;2019年底,全鄉貧困人口減少到68戶135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7%。

僅僅兩年時間,寺灘鄉就實現了脫貧夢。

“這要感謝脫貧攻堅的好政策,要感謝‘三變’改革!”寺灘人說。

寺灘鄉的變遷是景泰縣巧借“三變”改革助力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變出一片新天地??甘肅景泰縣巧借“三變”改革助推脫貧攻堅紀實

景泰縣寺灘鄉疃莊村村民在土地流轉後,依託3.4萬畝的甘草產業園穩定就業,實現了農民變產業工人。

變壓力為動力——讓改革的信心強起來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能有這樣的好事?

說起當初入戶做土地流轉工作時面對的質疑,疃莊村黨支部書記侯治康至今仍記憶猶新。

的確,有這樣的質疑聲不無道理,因為景泰縣地處騰格裡沙漠南緣,氣候乾旱、風大沙多,不僅區域水資源嚴重不足,而且土地鹽鹼化非常厲害,讓這裡的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了“十種九不收”的痛苦,是出了名的“乾旱山區、鹽鹼危害區、邊遠風沙區”。

為打消群眾顧慮,讓群眾有信心,2017年12月20日,景泰縣搶抓機遇,以敢於擔當的勇氣和魄力,打出了一套“三變”改革的“組合拳”。

——設立機構,為“三變”改革提供保障。成立以縣委書記、縣長為雙組長的“三變”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在全省率先組建“三變”改革工作辦公室,調劑7名事業編制人員專門從事“三變”改革工作,確保“三變”改革有人管、有人問、有人幹。

——釐清資產,為“三變”改革摸清家底。抽調11人組建清產核資專門工作隊伍,嚴格按照“清查、登記、核實、公示、確認”等9步操作流程,對全縣農村資源資產情況進行全面徹底地清產核資,為農村、農戶參與“三變”提供堅實支撐。

——強化宣傳,為“三變”改革積聚能量。通過建立農村“三變”改革展廳,發放入戶宣傳冊、明白卡,召開幹群座談會,組織外出考察學習,開展多形式、全方位宣傳,激發幹部群眾關注“三變”、學習“三變”、聚焦“三變”、實踐“三變”的改革熱情。

——黨建引領,為“三變”改革夯基壘臺。認真貫徹落實“黨建引領奔小康”六大行動目標任務,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基層黨建重要內容,將“三變”改革作為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引擎,堅持重心下移、資源下沉,統籌人力、物力、財力等各類資源向基層傾斜,黨建力量向基層一線匯聚。

一連串的“組合拳”打到了“三變”改革的點上,也贏得了幹部群眾的認可。寺灘鄉黨委書記張生文說,“現在積極投身‘三變’改革已經成為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景泰縣已完成土地流轉37.69萬畝。

變劣勢為優勢——讓沉睡的資源活起來

夏季水汪汪、冬天白茫茫,這是景泰縣鹽鹼區的生動寫照。

親眼目睹了30年來土地鹽鹼化侵害過程的村民陶知金感受最深:“過去星星點點的鹽鹼地如今已經連成了片,種什麼都不成,眼瞅著大量的田地摞荒實在可惜。”

現實不容迴避,難題必須面對。

“自然條件有其客觀性,但人在其中不是消極被動的。鹽鹼不除,脫貧難成,小康更難建!”景泰縣決心要讓鹽鹼地變為“搖錢樹”。

變出一片新天地??甘肅景泰縣巧借“三變”改革助推脫貧攻堅紀實

景泰縣永泰川灌溉引水工程,為旱砂地變產業基地提供了水源保障。

於是,一場鹽鹼地治理的硬仗全面打響。

針對全縣鹽鹼化現狀,景泰縣堅持工程治鹼與生態治鹼相結合,探索出了“挖塘降水、抬田造地、漁農並重、修復生態”的標本兼治治理方式。通過疏通、改造及延長排水乾渠,新建灌區排水支渠來排除乾渠迴歸水,徹底打通鹽鹼“堰塞湖”,降低鹽鹼片區地下水位,遏制鹽鹼蔓延速度。與此同時,利用鹽鹼迴歸水發展現代漁業,種植耐鹼農作物,變“害”為“利”,變“廢”為“寶”,提升經濟效益。

——正路、寺灘等4個鄉鎮乾旱少雨、水源不足。景泰縣對症下藥,實施引水上旱塬、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發展戈壁生態農業、現代絲路寒旱農業,使昔日靠天吃飯的旱砂地、摞荒地變成了生機勃勃的現代農業產業園。

——紅水鎮、漫水灘鄉等風沙片區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脆弱。縣裡堅持“生態立縣”戰略,突出生態防護林、特色經濟林“兩條主線”,依託退耕還林還草、天保工程及防沙治沙等項目,大力實施農田林網和特色經濟林基地建設,打造固沙林網和經濟發展的生態屏障,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幾年下來,景泰縣近27萬畝鹽鹼化耕地得到了有效治理,同時全縣水產養殖企業達到了38家,水產養殖面積達1.5萬畝、產值近億元;實施的灌溉引水工程覆蓋近40萬畝土地,徹底解決了山區群眾“靠天吃飯”難題;在風沙片區開發經濟特色林29.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12.6%,實現林業總產值14億元。

變被動為主動——讓各方的力量聚起來

一個地方經濟要發展,最重要的是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讓外面的優質資源想來願來能來。

景泰縣以“營商環境建設年”“放管服”改革突破年為契機,大力推進簡政放權,以服務對象滿意為宗旨,不斷創新服務方式,簡化辦事流程,著力提升“綠色通道”服務水平和質量,對重點項目進行“一對一”跟蹤服務,讓客商進得來、留得住、能發展。

說起景泰的“一對一”項目落地服務,牧原集團景泰分公司總經理張馳感觸頗深:“2019年剛到景泰時人生地不熟,建產之初面對水電路不通等難題,縣裡領導主動協調解決,原本計劃一年開工的項目不到半年時間就已全部動工。”

如果說“政策支持”是吸引企業來景泰發展的“梧桐樹”,那麼“貼心服務”則是景泰向企業拋出的“橄欖枝”。

甘肅菁茂公司總經理張世雄說,公司先後在上沙沃鎮投資3200萬元發展甘草產業和甘草羊屠宰加工,後來發現當地文冠果食用油、保健品發展前景好,打算再投資建設一個萬畝產業園,但項目用電問題制約讓公司遲遲下不了決心。

“企業的困難就是我們的主攻方向。”景泰縣迅速召開現場辦公會,組織相關部門主動對接、積極服務,不到一個月時間,一個投資600萬元的引電項目工程正式啟動。對此,張世雄直豎大拇指,表示要介紹其他企業也來景泰投資興業。

景泰縣譚周楊蝦業有限公司經理周恩澤說,2019年,看見水產養殖業行情比較好,一些群眾也想“吃螃蟹”,因為擔心群眾盲目跟風造成損失,他想建議將各自為戰變為抱團發展以規避風險,但又怕別人誤解他懷有私心想獨佔市場。最後,周恩澤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找到了縣委有關領導,沒想到縣裡不僅接受了他的建議,還鼓勵其他企業家向他學習,積極為景泰發展建言獻策。

據統計,2018年以來,景泰縣共招商引資項目84個,簽約資金75.99億元,爭取國家省市項目資金26.4億元以上,實施重點項目426個,完成投資82億元。

變單贏為多贏——讓增收的渠道多起來

“我們能住進好房子、過上好生活,全靠黨的好政策。”說起“三變”改革帶來的變化,五佛鄉西源村貧困戶閆少軍心中充滿了感激。他給筆者算了一筆賬:村裡與正大公司合作發展生豬養殖,他在養殖廠上班一個月收入3000元,平時和妻子還打點零工,再加上入股分紅,一年下來能收入5萬元左右。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變出一片新天地??甘肅景泰縣巧借“三變”改革助推脫貧攻堅紀實

五佛鄉現代產業漁業園,綜合治理鹽鹼地1.3萬畝,著力打造集育、養、銷為一體的高科技現代漁業產業園,已入駐9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可實現年產值3000餘萬元。

景泰縣圍繞“大家富”目標,近年來在經營主體富、村集體富、群眾富“三富”上做足了文章、下足了功夫。

為保證新型經營主體能發展,縣裡堅持“政府支持、企業投資、合作共贏”的發展思路,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制定出臺《農民合作社全覆蓋及規範提升方案》《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實施意見》《農業保險助推脫貧攻堅實施方案》等一攬子產業發展扶持政策,通過項目支持、協調貸款、扶貧資金注入等多種方式予以支持和保障。

為保證村集體經濟持續壯大,堅持把發展村集體經濟作為夯實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任務,出臺涉農資金整合、實用人才培訓、實體登記管理等配套政策,通過產業帶動、資產盤活、資源開發、股份經營、村企共建、抱團發展等多種方式,全力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

為保證農民致富,按照“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基地+農戶”等方式,鼓勵農民以土地經營權、財政量化到戶資金、技術、產品等要素入股合作社,引導企業、合作社與貧困戶建立“8%保底分紅+8%補助+N%效益分紅”利益聯結機制,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實行產業扶持全覆蓋,實現了農民與企業、合作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有效促進了農民持續增收。

怎樣實現利益最大化,景泰縣還在“N+”上探索出抱團發展的路子,充分利用龍頭企業發展“大園區”,以合作社為主體發展“小園區”,通過“大園”帶“小園”的方式,把分散的農戶與合作社、龍頭企業緊緊地聯結在一起,組成農業經營聯合體,做強特色產業,做活經營主體,做優產品質量,做大農業品牌。

變單保為聯保——把潛在的風險控起來

過去,群眾發展產業,要麼擔心老闆拿錢跑路,要麼擔心年成不好遭受損失。

這也是縣委縣政府最擔心的事情。

“必須把潛在的風險管控起來,讓‘小農戶’放心大膽地走向市場、融入商圈。”

景泰縣堅持把化解改革中可能出現的自然災害、資金安全、權益缺失等風險防控作為穩定集體經濟、農民收入的“壓艙石”,在促創新、抓落實、控風險、穩收益和建章立制上“嚴防死守”,確保集體資產不流失,群眾利益不受損、收入有保障。

建立承接主體准入機制,對承接經營主體嚴格按照現代企業管理經營模式進行審核,用市場化運作方式,引導農民、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承接經營主體依法訂立合同或協議,做到“三變”改革合同書、明白卡、股權證“三個到戶”,讓入股農戶吃上“定心丸”。

建立權益保障機制,探索以“保底分紅”和“按股比分紅”為主的多種股份聯結機制,引導新型經營主體按照合作制原則完善股權結構和治理方式,健全股權退出機制,保證農民和村集體股權可以依法轉讓,完善股權量化、變更、分紅、退出臺賬,確保股權簽定都在政策的框架內運行。

建立法律顧問機制,對法律文書進行審核把關,對農戶籤合同、入股經營及股權收益等進行全程指導,擴大特色農產品保險品種,增加保費補貼品種,引導商業保險機構開發面向農戶的小額信貸保險產品,推動設施農業、訂單農業、養殖業等保險“提標、擴面、增品”,增強農民的抗風險能力。

……

機制的建立不僅有效規避了風險,而且保障了農戶收益。

2018年初,豬肉行情跌破每公斤10元,但由於五佛鄉合作社和正大集團簽訂了每公斤14.86元的保底價,最終使農戶零風險穩定獲益,合作社也實現了近百萬元的收入。

有了成功經驗,景泰縣又在全省率先落實了價格指數保險……

行船趁順風,打鐵趁火紅。隨著“三變”改革的深入推進,景泰縣巧借“三變”改革之力,在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同時,加快推進鄉村振興,一定會實現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圖片由省委改革辦聯合調研組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