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輪造血”驅動產業扶貧!省定貧困村博羅麻陂塘尾村的鄉村振興之路

“三輪造血”驅動產業扶貧!省定貧困村博羅麻陂塘尾村的鄉村振興之路

塘尾村的“扶貧車間”解決當地就業問題。惠州日報記者劉建威 實習生劉暢 攝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重要途徑。地處博羅縣麻陂鎮東北端的塘尾村是省定貧困村,自精準幫扶工作開展以來,市委政法委駐村工作組大力宣傳“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思想理念,聚焦村民增收,推動產業振興,著重發揮評選脫貧先進、打造產業品牌、培育致富帶頭人“三輪造血”功能。

如今,塘尾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集體年收入也由2015年的0.64萬元提高到2019年的39.54萬元,貧困戶和貧困村退出貧困序列,正力爭打造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的標杆。

脫貧先進

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

產業扶貧是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基礎支撐,也是脫貧攻堅的重點和難點。“駐村後發現村裡的產業仍較單一,村民脫貧意願仍不夠強,勤勞致富的氛圍不濃厚。”塘尾村“第一書記”陳職勇說,駐村工作組和村幹部認真分析了村裡貧困戶的構成,加強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評選“最美勤勞致富戶”,以榜樣力量激勵貧困戶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思想轉變。

“以前只種兩三畝地,收入不高,現在有駐村幹部幫忙銷售,今年我計劃種植100多畝。”建檔立卡貧困戶李新強近日趁著天氣晴好抓緊到田裡清理水溝,爭取今年有個好收成。

走進李新強家裡,可以看到“最美勤勞致富戶”牌子。曾經,雙親重病臥床一度拖垮這個7口之家。在精準幫扶下,駐村幹部籌措資金支持李新強種植黑米、茨菰等致富項目,併購買了大米加工設備,成立了碾米加工廠。

目前,李新強正在村裡建設產品展示廳和小餐廳,準備發展農家樂。陳職勇說,李新強夫妻每天起早摸黑,把手中的扶貧款項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也鼓舞著全村人以他們為榜樣。

唯有勤勞才是致富之道,已成為塘尾村貧困戶的共識。逐步走出貧困的李應森一家每次與駐村幹部相遇,都會自豪地介紹自家種養情況。駐村幹部每次走訪貧困戶李覺文時,他都說“你們幫很多忙了,我們自己會勤勞做事致富了”。

產業品牌

打造“鬥魚”特色產業

“脫貧不能脫責任,即便有一天駐村工作組撤出塘尾村,但引領村民走向致富道路的火車頭不能就此剎停。”陳職勇說,塘尾村自然環境優美,有著發展悠閒生態鄉村旅遊的良好基礎,目前計劃挖掘當地歷史文化資源,以旅遊亮點為村裡引來更多“金鳳凰”。

要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就要大力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陳職勇說,塘尾村背靠國營林場雞籠山,魚類種類豐富,當地已有村民專職經營鬥魚養殖項目,通過電商平臺售賣鬥魚獲得豐厚利潤,擁有良好的市場發展前景。

為此,駐村工作組積極爭取市委政法委支持解決啟動資金5萬元,並動員10名有養殖鬥魚經驗的村民成立鬥魚養殖合作社,著力打造“鬥魚”項目品牌,打破塘尾村產業單一和規模不大的局面。塘尾村以魚塘參股,增加村集體收入。

在塘尾村鬥魚展覽館附近有兩畝養殖基地。“投進去的種苗已經初步見效,有小苗繁殖出來了。”塘尾村返鄉創業青年李偉強積極參與鬥魚養殖項目,打算擴大規模,每年產值將達到100萬元左右,做成村裡的特色扶貧產業。

致富頭雁

精心培養脫貧致富帶頭人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要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陳職勇說,塘尾村加大對返鄉創業青年的引導,精心培養脫貧致富帶頭人。

在塘尾村的養龜基地,村民李偉強正安排工人建設新的養龜池,建成後預計養殖規模可達兩三萬只。李偉強是該村返鄉致富帶頭人,幾年前揣著在深圳養龜賺到的200萬元,回到村裡開設了一個健康龜養殖場,成為村裡唯一的養龜專業戶。

看到李偉強在村裡帶頭養龜的市場前景好,一些貧困戶和村民在自己家裡建起龜池養起了龜。李偉強不僅帶回養龜技術,還義務幫助有興趣養龜的貧困戶解決銷路問題。陳職勇介紹,駐村工作組積極爭取扶貧專項補貼資金50萬元投入龜產業發展,協調村委會與李偉強簽訂合作協議,建設健康龜養殖基地,引領全村人脫貧致富。

張橋榮是科比冀科技負責人,總公司在深圳,今年3月份回到塘尾村開設“扶貧車間”,主要解決貧困戶和村民就業問題。“在村裡就可以上班,比以前方便多了。”村民張麗娜說,在“扶貧車間”工作離家近,在增加收入的同時還能照顧家裡。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行走在塘尾村的水泥道上,這九個鮮紅的大字在連片田園風光中格外醒目。陳職勇說,這就是塘尾村45戶貧困戶脫貧路上的真實寫照。

來源:惠州日報 (記者劉建威 實習生劉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