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讀書的境界

隨筆|讀書的境界


讀史勵志,讀書讀到能在書的外面,依靠自身的力量堅定地站立著,應該算是漸入佳境了吧。這大抵是不錯的。尤其是當一件事進行得很不順利,寫作陷入僵局,再讀讀文學史,往往就能發現新的秘密,哪怕是別人早已發現過的,甚至言之鑿鑿說過的,白紙黑字寫在著作裡的,但由自己親眼再讀過再體味時,依然新鮮無比,光彩撲面,激動心扉。知識的積累和情感的素養,就這樣經過書裡書外的交互作用,慢慢地培育和樹立起來,逐步地為一個個性獨立、熠熠生輝的思想者形象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使心靈達到一種豁然開朗、洞徹寬廣的境界。所謂茅塞頓開,或許就是這個道理。

所有的書,都是為記性不好的人,特別是喜歡遺忘的人準備的。書的發明,和電燈的發明、照相機的發明、計算機的發明,無疑地使那些有遺忘症的人,比較地長了些記性。書的紀錄,就是心靈的證明,就是一串人性的符號,一面生命的鑑鏡。家有富藏的人,難得見他虛偽,更不要說奸詐,因為書在櫥架上的排列,儼然就是秩序,就是心理和行為的法度,在暗合的書頁間,字字句句相互吸引、碰撞、親暱、相廝相守,彼此心靈感應,精神支撐,像高大碧綠的綠楊俯仰與天地之間,昂昂而奕奕,謹慎而敏感;在不被抽讀時,安分守己,靜佇左右,偶爾也竊竊私語,散發出書籍特有的墨香,甚至噴放出腐質般的混濁氣味,告訴無暇讀書的人,也該讓書到陽光空氣裡去,舒展一下想像的羽毛,吞吐出肺葉間的隱晦之氣了。古人對待書的禮敬和謙恭,著實令人感動。每讀書,必先淨手、更衣、焚香,才敢進入書房,正襟危坐,雙手伸出,四指平展,拇指朝上,將書捧至書案中央,輕輕地用手之食指,銜唇沾沫,展開書頁,平息靜氣進入讀書狀態,表現出對書的無限敬重和深深仰慕。從那境界透露出的是一種至真、至善、至美之心,一種發自內心的對於人類精神遺產和文明成果的仰之彌高的敬仰之心。

尊重書籍,就是尊重歷史,也就是尊重我們自己。無論是多麼痛苦、多麼嬴弱、甚至多麼罪惡的臍帶,我們都是從那裡將生命承繼下來,且將用自己一生的勤勉和辛酸、疲倦與快樂、拼搏與勇氣,勇敢地面對疏漏與錯誤、幼稚與迷信、幻想與謊言,以我們新取的知識和親身的體悟,來延續書的生命,將真理、正義、公平的理想進行到底。

重讀文學史,就像是從逼仄的石澗裡走下來,頭頂是迷霧籠罩,神話的鳥兒在密雲間滑翔,民歌的旋律在白色的河流上回蕩,風兒掀動古老的衣袂,太陽倦懶不出,陰霾不開,渾吞流佈,煙幛瀰漫。跌撞著摸黑前行,前方忽然柳暗花明,蛇蟻般的文字乍看是在爬行,忽而如墨濡染成一團,再鋪排開來如同離離原上草,在時間的榮枯間明滅起伏,恍如無數燈盞閃爍、搖曳……驀然回首,竟然看見現代城市文明,已從身後追蹤而至,迅捷神速,令人欣喜若狂而涕零。

人生成為一部大書,其構成材料依次是青銅、甲骨、獸皮、青竹及至由粗糙而演化到超精白的高級紙張;文學,從口耳相傳,進入實質性的書寫,雖然歷史並不長,但卻忠實地跟隨著人類進步的每一分秒,生命的幻想、夢魘,化作薄翼般的物質,從野草上欲滴的露珠,蛻變為人形般活動的六書。當歷史朝我們走來時,它是具有形象、色彩、氣味的,是一個個活力四射、馨香飄蕩的實體,一幅幅形象逼真的畫面,有一道道門廊、一座座宮殿、一條條溝壑、一列列旌旗飄飄的兵陣、一個個熱情發燙的胴體、一雙雙炯炯傳神的眼睛、一部部散發著青草和稻香氣息的典籍。從看見這一切的那刻起,我們就有了自己的經歷,腦海開始波浪翻卷,心靈開始暗香浮動,生命開始慧根初萌,手指開始微微顫動,具有了發明創造的慾念和渴望。儘管還不知道路途會是多麼遙遠,過程會有多少曲折,路途還會遇到多少磨難和艱辛,但年輕讓我們確信,在世界的花兒般的遠方,希望的光團已在廣闊原野上氤氳,形成一個嶄新的生命新世紀。

拒絕讀書的人越來越少了,能讀懂文學和歷史的人越來越多了。文學再也不是鑑賞家炫耀學識,藉以安身立命的私房作業了,它不再是所謂的專門家隨意擺弄的玩藝兒,而是成為了人生理念和生命學說的大集合。文學是燦爛陽光下的聖殿,是人群走向靈魂棲息地時哦詠的朝歌。所有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受過文學的薰染和感動,他們在內心慢慢地成長和圓滿著自己。二十一世紀,一個自覺的文學人群在不斷的壯大,創作、出版、閱讀構成一個三位一體的網鏈,像美麗支架上透明的絲網,篩選著文字的種子,剔除虛偽和塵沙,最後將珍珠捧在手心。

我曾經被人指點過,聽到他們把人類分成不同的集群,並使其居住在不同的場景和境遇之中,並且永遠不會有實質性的改變。我知道他們的用意,也清楚他們的用意是多麼真實,這是他們內心氾濫的濁流。所以我感到震驚!因為這是違逆常識和歷史規律的自以為是,我不知道他們怎麼好意思說得出口!他們把勞動的概念僅僅圈定在知識的、權力的層面上,未免片面和狹隘。我感到空氣中有一種非分的慾望在遊動,噴放著炙人的氣息,壓抑著大自然純潔的心靈;並且,似乎它的背後有一種強勢的波浪,推動著龍蛇般翻卷不休的氣流。我想喊:不!但聲音未及發出,便被突如其來的孤獨感所統攝,所冰凍。

我無奈地保持這種姿態,忘情地傾聽來自於書籍內部那綿綿不絕的流水和柳絲擺動的沙沙聲。我在安靜的等待,手裡習慣性的捧著一本書。因為內心的一個聲音,我已不再感到迷茫,而是越來越清醒,文學的力量如果不能使我們擺脫矇昧與狡詐,那還要它有什麼用?所以,首先是必須去找到這種力量,在已經打開的書裡,在那些足以使我們獲得力量的泉水之源頭。

在文學的如畫的風景裡,透過迷眼的陽光和書頁的反光,我看到一張張小面孔似的靈動的字跡,它們安靜、智性地在那裡端坐著,睜著一雙雙搜尋似的明亮眼睛,像一撮撮燭光,為探索理想的生命照亮了道路。

這時,突然從腦海裡蹦出一串熟悉而堅實有力的詩句:


它彷彿是某人的底片。

它為何在我們中間停留?

為何不從篝火旁走開,

一直駐足到黎明降臨的時候?

為何呼吸黑色的空氣,

把壓壞的樹枝弄得瑟瑟發抖?

為何從眼中射出黑色的光芒?


它在我們中間尋找騎手。


這是約瑟夫•亞歷山大羅維奇•布羅茨基的詩句,詩的名字叫《黑馬》——這是不是就是我們孜孜以求,通過讀書所要尋找的答案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