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賞花,懂點博物學,豐饒詩意在心中

博物學中的詩意情懷

劉宜慶(柳已青)

春天賞花,懂點博物學,豐饒詩意在心中

耐冬,茶花一種。青島市花。蒲松齡筆下的花仙子絳雪。


“野花如同春天和秋天的彩霞,如同日出和日落,如同百鳥的鳴唱,如同女人的美髮、明眸與婀娜多姿的步態,最先教我們的祖先懂得:我們的星球上存在著無用但卻美好的東西。”梅特林克如是說。

在百花盛開的春天,讀《博物人生》,被大自然的美擊中。博物學就是這樣一門學科,它不像數理化或者英語計算機,直接賦予你某項技能,但它卻能改變你對世界的認知,讓你感受到自然與人生美好的東西。

博物學和社會學一樣,在民國是顯學,後來在歷史中消逝了。“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中國有博物的傳統。劉華傑認為,中國古代的文明就有著濃厚的博物色彩,中國人是靠博物而生存下來的,只是在最近兩百年裡,由於中西碰撞,文明迅速拋棄了傳統。


春天賞花,懂點博物學,豐饒詩意在心中

紫藤瀑布,引起人的激賞與讚歎!


劉華傑的《博物人生》是一本博物學的科普讀本。當你在忙碌而嘈雜的世界,抽身而退,以探索的姿態、求知的目光、敬畏的心靈打開這樣一本書,就會被大自然千姿百態的美激賞。書中收錄的花草樹木,美不勝收,如同漫步在植物園,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賞。那些平凡或奇異的花朵屬於哪一科,不一定懂得,但一定懂得花朵中蘊含的神性和詩性。劉華傑為照片《西雙版納的蘭花螳螂》寫的說明很意思:“如果讀者對這樣的昆蟲及其所反映的精巧生命進化過程不感興趣,那麼就不必讀本書了。”


春天賞花,懂點博物學,豐饒詩意在心中

錦葵科西蜀蘋婆花。


博物學不是“拈花惹草”這麼簡單,對豐饒土地的關注,對大自然保持熱情,是走向博物學的必經之途。在我看來,博物學等同人與自然的關係。劉華傑深得大自然之美,由此產生推廣普及的熱情,他在講演中說:“博物學的最大作用是讓我們謙卑,讓我們生活得更加充實。以博物活動作為休閒方式。注意周圍的草木、石頭、動物,找到它們的名字,發現它們的故事,會給人帶來恬淡的心情、雅緻的情趣,生活中會增加許許多多的美。如果強調素養教育的話,它就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有一次,他在海淀圖書城講演時,當場分發了10份栝樓的種子,希望博物學在社會上生根發芽,希望更多的人種植古人庭院中常見的植物。


春天賞花,懂點博物學,豐饒詩意在心中

瓜蔞


《博物人生》最精彩的一章是“《詩經》與博物之興”,考證《詩經》的名物,賞析《詩經》植物蘊含的詩意,分析《詩經》中“興”蘊藏的事物之間的聯繫。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不識鹿安知食蘋之趣與呦呦之聲?凡牛羊之屬,有角無齒者,則其聲呦呦;駝馬之屬有齒無角者,則其聲蕭蕭。”蘋為何物?陸璣在《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說:“蘋,葉青白者,莖似箸而清脆,始生香,可生食,又可蒸食。”原來“蘋”是蔞蒿,一種可食的菊科植物。


春天賞花,懂點博物學,豐饒詩意在心中

參差荇菜。


《詩經》中最有名者可謂愛情詩《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荇菜”是什麼植物?原來就是水中生長的莕菜,葉子像睡蓮或蓴菜,6月開金黃色的小花。北京大學未名湖就有,夏日,校園戀人們坐在湖邊石墩上卿卿我我,腳下就是靜靜地漂浮在湖面上的荇菜。但是,戀人們不知道這種水生的植物,是先民們的愛情玫瑰。

《國風·豳風·東山》寫一位從軍的士兵,多年之後,在一個細雨濛濛的日子,踏上返鄉的途中,想象家園的樣子:“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果臝之實,亦施於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戶。町畽鹿場,熠耀宵行。”這一段中有大量的動植物,來寫荒蕪的家園:一串串的栝樓果實掛滿了房屋的牆壁,地鱉蟲滿屋亂爬,門窗結滿了蛛網,田地裡野獸出沒,夜間螢火蟲閃閃。家園荒蕪並不可怕,它仍然是可愛的地方。房屋上掛著的栝樓,經過風吹日曬,仍然是金燦燦的,給人以溫暖。


春天賞花,懂點博物學,豐饒詩意在心中

幹瓜蔞,種子可做中藥。


劉華傑以博物學的角度賞析《詩經》,突破了我們認知的盲點,令人耳目一新。他以《詩經》名物為例,啟發讀者:“獲取知識並非目的,求得理解,也不是最終目的。如何實實在在地生存才是根本。在盛世或亂世,社會中的一個個體,應當如何生活?如何處理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關係?”

如何安置身心,是每人都會遇到的問題。“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無數個一生出博大。博物學植根於日常生活之中,讀《博物人生》,會以博大的情懷感知世界,通過博物之興,發現大自然之美,詩意而優雅的生活在大地上。


春天賞花,懂點博物學,豐饒詩意在心中

懂一點博物學,豐饒詩意在心中。


《博物人生》 劉華傑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