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宇神宮——金燈寺

金燈寺石窟,坐落在平順縣杏城鎮北泉村東,林慮山(屬太行山脈)巔一處天然石凹裡。始鑿於北齊天保年間(550--557年),明弘治——萬曆年間(1506--1620年)進行擴建。石窟依崖設置,自東向西長條形平面佈局,一進七院,佔地面積2000餘平米。現存大小石窟17個,雕像281尊,浮雕像1200餘尊,雕像高0.33--3米,浮雕像高15--20釐米。最大石窟水陸殿,面積約100平方米,窟內地面鑿為池沼,沼上架“田”字石橋,佛臺和藻井四周立雕像石佛30餘尊,浮雕壁畫79幅。寺院內有關帝殿、鐘鼓樓、丈八佛殿、延壽殿、聚仙樓等木構建築20餘間。附屬文物有明清碑碣40餘通、佛塔47座。金燈寺石窟為全國最大的明代石窟群,規模宏大,雕造精美,是中國石窟藝術上的尾聲華章之作。

梵宇神宮——金燈寺


梵宇神宮——金燈寺


  石窟中的佛、菩薩、金剛、天王、羅漢等造像均以佛教人物為主,形體秀美,裝飾富麗,承唐、宋圓潤風格之遺風,獨具明代俊俏嫻靜的特色,具有極高的文物藝術價值。1965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陸殿為金燈寺單體最大的石窟,面積約100平方米,上置平頂,下面池沼晶瑩,泉水從西北石隙中湧出,清澈見底。沼上鑿有田字石堤橋。外簷門窗俱備,簷頭勾滴齊全。仿木構三間殿堂,門前階級五步,可踏入窟內。窟內分為內、外陣,前部左右各立一根八角石柱;後部由上通窟頂的大背屏區割,使窟內形成了面闊進深皆三間的佈局,八角柱下施以覆蓮式柱礎,柱頭以上均以上仿木構雕出平板枋、額枋及一斗二升交麻葉斗拱,其上與窟頂連接。背屏就原巖體鑿成,前坐橫三世佛像,外陣除前壁無雕飾外,絕大部分是“水陸殿”浮雕,皆為減地平鈒,雕工精緻。

梵宇神宮——金燈寺


梵宇神宮——金燈寺


畫面上有帝釋天、大梵天、鬼子、四天王、十六明王、護法善神、北極紫微大帝、南極天皇大帝、文昌大帝、后土聖母、五嶽大帝、三官大帝、四海龍王、東華帝君、金丹元君王公、后妃宮女、文武賢臣、僧尼女冠、賢婦烈女等。集儒、道、釋的仙佛眾神於一堂,匯民間三教信仰於一體,營造獨特,國內僅見。關於水陸殿名稱清順治五年《重修水陸殿及庫樓廡記》載:“蓋周圍之坦金如坻,是陸也;中央之潭影澄清是水也。乃自水而觀之,小橋臥乎波心,巨柱擎乎絕頂是水中有陸也;自陸而觀,則寶龕之影倒沉,萬佛之影下映,是陸中皆水也。帆不漲於渡口,人盡行乎鏡中,水耶,陸耶,不一,而二,二而一耶。”

塔林現存明、清石墓塔47座,有方形、六角形、圓形,有覆缽式、亭閣式,有實心、空心等。其中最大為千佛塔,建於明弘治十三年(1500),青石雕造,通高10.3米,塔身平面六邊形、七層,高8.8米。塔身下部一層滿布浮雕佛像近千尊,上部為六角形塔簷六層,簷部平緩,翼角微翹,造型優美。塔基方形高1.5米,基座下中心為拱券空心塔室,內方2.25米,南向闢石板門,門框兩側刻有“坐蓮從西至,拽虎自東來”對聯。相傳塔室內保存有創寺僧人淨真禪師包骨坐虎像,後毀於戰亂。

據碑文記載金燈寺由芊禪師修建。芊禪師河南省彰德府(安陽)曹馬村人,父親被強盜殺害,母親病逝後,與哥嫂相依為命,13歲那年,他拜別了哥嫂離家出走,山西興國縣的興國寺,出家為僧,得名靜真。

梵宇神宮——金燈寺


梵宇神宮——金燈寺


  後來,又到了夏縣的懸空寺修身養性,在那裡食菜三年、食糠三年,九年後又到了陝西的西當寺,食棗與水兩月,食淨水一月,三月之後,修成了正果。此後,便外出雲遊,靠化緣為生。一日黃昏,天氣驟變,雨雪交加,他便走進了一個石窟內,暫避風雪。由於勞累,躺下便呼呼大睡,一覺醒來感到非常溫暖,用手一摸,竟然摸到一長毛動物,定神一看,原來是一隻猛虎,躺在地上一動不動,看樣子是受傷了也餓壞了,芊禪師便把自己化來的齋飯餵給了老虎吃,又細心照料,不久老虎便康復了。之後老虎總是不肯離去,與芊禪師為伴,雲遊四方。就這樣芊禪師一路化緣來到了龍濾山,看到了太行山的雄奇險峻,高聳入雲,這時老虎一聲怒吼,群山震顫。也許是神靈的提示,芊禪師和他的老虎如神助一樣居然攀上了這巨崖峭壁。於是他決定在這裡,修身參禪,開鑿石窟,作為安設尊儀的聖地。

梵宇神宮——金燈寺


梵宇神宮——金燈寺


  金燈寺原名寶巖寺,關於更名還有一個悽美的傳說……

相傳,玉皇大帝聽信讒言,將白鴿姐妹貶降人間。太上老君送給姐妹二人一對金燈賁簪,希望她們潛心修煉,早返天宮。姐妹二人選中了這一塊草木青翠的地方居住生活。一日,她們在寶巖寺燒香時,財主的兒子劉黑垂誕其美色,欲將二人搶回家中,被正在砍柴的窮小夥史曉紅救下。白鴿姐姐寺前作證,將妹妹許配給史郎,並把自己的金燈賁簪送給他,祝福他們夫妻恩愛,白頭偕老。斗轉星移,暑去寒來,夫妻二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誰知禍從天降,財主的兒子劉黑又找上門來,打死了他們的兒子,打昏史郎,並搶走了鴿妹。史郎養好傷後殺了劉黑並放火燒了劉宅,到寶巖寺落髮為僧。混亂中鴿妹逃回家中,只見姐姐送給史郎的金燈賁簪扔在地上,情知不好,只得去找白鴿姐姐。姐妹二人變成白鴿終日尋找並找到了史郎,但史郎已聽不出鴿妹的聲音。可鴿妹每晚都要到寶巖寺看史郎誦經習武。一到晚上,一對白鴿身上潔白的羽毛,再加上——對閃閃發亮的金燈賁簪,將寶巖寺照得宛如白晝。寶巖寺也改就為“金燈寺”。

梵宇神宮——金燈寺


梵宇神宮——金燈寺


梵宇神宮——金燈寺


梵宇神宮——金燈寺


據說,凡是真心誠意、白頭到老的青年情侶在這裡過夜,都能看到該寺夜明如白晝的景象。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大家千萬不能用這種方法來檢驗自己的愛情是否天長地久永不變。

在林慮山蒼茫的大山裡,還隱藏過一個一千多年前的傳奇人物——華夏北方山水畫的開山鼻祖,唐末五代的著名畫家荊浩。

  荊浩是中國山水畫史上一位具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里程碑式意義的人物,他生於唐末,成名於五代,因政局多變, 開始了"隱於太行山之洪谷"的生涯,自號洪穀子。洪谷位於林慮山境內,與金燈寺遙相呼應,山勢雄偉壯麗,幽深奇瑰,歷代多有隱逸者。由於荊浩來到林慮的山巔,放眼於廣闊空間的雄偉氣象,勵精圖治,終於創立了"開圖千里"的新格局。至今,他的《雪山行旅圖》、《桃源》等傳世之作分別收藏於美國、臺灣的博物館內。特別是他巔峰時期,現存臺灣古官博物館的《匡廬圖》,應該畫的也是太行山的美景。傳至清朝乾隆皇帝得畫後,對畫倍加珍愛,因圖無名,他便說畫的是廬山五老峰,並賜名《匡廬圖》。

梵宇神宮——金燈寺


梵宇神宮——金燈寺


梵宇神宮——金燈寺


梵宇神宮——金燈寺


梵宇神宮——金燈寺


  金燈寺歷經千年風雨,歷經無數劫難,這座承載著平順藝術傑作的寶庫,它精美絕倫的藝術價值,一定會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和肯定,金燈石窟必將迎來一個最美的春天。

來源:長治市文化和旅遊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