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和南陽以後就不用爭論了,這一重大研究發現,將正史於人間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自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諸葛亮自述的躬耕地點非常準確,就是在“南陽”。此“南陽”在何處呢?筆者認為諸葛亮的“躬耕於南陽”就是“躬耕於宛城”。


襄陽和南陽以後就不用爭論了,這一重大研究發現,將正史於人間

諸葛亮

一、早期“南陽”的變化


南陽,起始於秦昭襄陽設置的南陽郡。從南陽郡開始到諸葛亮呈送出師表時,“南陽”這個地名發生了很多變化。研究“躬耕於南陽”,必須要理清“南陽”的變化。


(一)秦昭襄王設置的“南陽”


春秋戰國時期,南陽、襄陽都沒有出現。此時期,在今河南南陽、湖北襄樊一帶分佈著眾多的諸候國,分別是呂國、申國、谷國、唐國、鄧國、盧國等地,後期這些諸侯國全被楚國所滅,今南陽、襄陽一帶成為了楚國的領地。


襄陽和南陽以後就不用爭論了,這一重大研究發現,將正史於人間

諸葛亮與劉備商討


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出兵攻打楚國,襄陽一帶先被秦軍佔領,秦國把漢江以南的襄陽一帶設立了南郡,請注意此時襄陽已經有了明確的歸屬——南郡,與南陽郡一字之差,此時漢江以北地區仍然是楚國,南陽還沒有出現。在南郡成立6年之後(公元前272年),秦國大軍向北打過漢江,一舉滅掉了楚國,秦國把漢江以北的地區設置“南陽郡”,郡治設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這便是“南陽”的來源。

3

秦王朝建立之後,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南陽郡、南郡都予以保留,今天南陽市(宛)就屬於當時的南陽郡,而今天的襄陽市就屬於當時的南郡,兩地隔江相望,但不是一個地方。隨後的西漢時期,劉邦沿襲了秦朝的郡縣制建置。


(二)“王莽改制”後的“南陽”


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佈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在王莽推行的新政中,南陽郡改名叫前對,宛城改名叫南陽,這個記錄在《漢書》和《水經注》裡均有記載。這是宛城正式改名“南陽”的最早的記錄,此時比諸葛亮早200多年,距離諸葛亮的遠祖諸葛豐相去不遠。此時,“宛城”非常明確的叫“南陽”。


在當前一些學者的文章中,稱在諸葛亮死後200多年後的隋朝時,宛城才改名叫“南陽”,這明顯是不顧歷史事實。


(三) “三顧茅廬”時的“南陽”


襄陽和南陽以後就不用爭論了,這一重大研究發現,將正史於人間

南陽諸葛廬


東漢末年,諸葛亮開始了“躬耕南陽”的農夫生活,一直到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才結束了躬耕生活。此時期,南陽和襄陽,一個是郡名,一個是荊州的治所,兩者之間關係非常明確,沒有互相隸屬關係。


“三顧茅廬”事件就發生在東漢末年這個時間段,諸葛亮的“躬耕於南陽”就有兩種理解:第一個理解就是東漢時期的“南陽郡”,第二個理解就是南陽郡的郡治宛,這兩個理解都有道理。但無論哪一種理解,諸葛亮的“南陽”和當時南郡的襄陽、襄陽城西的隆中都沒有關係。


(四)呈送《出師表》時的“南陽”


“三顧茅廬”事件發生20多年後(公元227年),諸葛亮在四川成都向後主劉禪呈送了《出師表》,文中自述“躬耕於南陽”,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記錄“三顧茅廬”事件的記錄。在諸葛亮呈送《出師表》的這個時間,“南陽”已經不是當年“三顧茅廬”時的“南陽”,此時的南陽郡範圍只管轄了宛城一帶,而原南陽郡南部的新野一帶成立了義陽郡,南陽郡與南郡之間隔開了一個義陽郡。


在諸葛亮呈送《出師表》的第二年,公元228年,45歲的諸葛亮向後主劉禪呈送了《後出師表》,提到了“彷彿孫吳,然困於南陽”,此“南陽”就是宛城,講的就是曹操戰宛城事件。


(五)諸葛亮之後的“南陽”


魏晉南北朝時期,史書中同樣出現了不少關於“南陽郡”方位的記錄。晉代史學家習鑿齒《襄陽記》載:“自漢以南為南郡,自漢以北為南陽郡”。這個記錄與《史記》《南都賦》、《晉書》等史料吻合,再次確認“南陽郡”與“南郡”的分界線是今襄陽市內的漢江,漢江北邊是南陽,漢江南邊是襄陽。隋朝之後,“南陽”這個名字就變成了宛的專利,就是今天河南省南陽市,再無爭議。


研究“南陽”問題可以發現:對於南陽來說,無論“躬耕於南陽”的“南陽”指哪裡,宛城都是南陽,這一點毫無爭議。對於襄陽來說,無論“躬耕於南陽”的“南陽”指哪裡,襄陽都不是南陽,這一點也毫無爭議。


二、襄陽、隆中不屬於南陽郡


研究“躬耕於南陽”,一定要確認“南陽”的位置。如果襄陽隆中要成為“諸葛亮躬耕地”,一定要準確的處於“南陽”的範圍之內。


(一)南陽,在漢水以北


從公元272年,南陽郡成立並出現在歷史舞臺上,關於南陽郡的位置,史書中有非常多的記載:


1、西漢司馬遷《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佐韓、魏、楚伐燕。初置南陽郡。”注引《正義》曰“秦置南陽郡,在漢水之北”。《釋名》雲:“在中國之南而居陽地,故以為名焉”。


2、東漢張衡在《南都賦》記載:“陪京之南,在漢之陽”。“陽”即是北邊。《晉書》地理志記載“及秦,取楚鄢郢為南郡,又取巫中地為黔中郡,以楚之漢北立南陽郡”。


3、東晉習鑿齒《襄陽記》記載:“秦兼天下,自漢(水)以北為南陽郡,自漢(水)以南為南郡”。


4、1989年《襄陽縣誌》記載:“轄漢水以北,新野縣以南,蔡陽縣以西,山都縣以東的地區,屬南陽郡”。


以上這些史料,都記載著一條漢江分出了南陽郡和南郡,南陽郡和南郡之間以漢水為界,南陽的位置是在漢水以北,這一點史學界也沒有什麼異議。


襄陽和南陽以後就不用爭論了,這一重大研究發現,將正史於人間

1958年11月11日,毛澤東接見河南四地委書記和魏兆銘等七位縣委書記時暢談南陽諸葛亮。


(二)隆中,在漢水以南


隆中,在今漢江南邊約5公里處。從古至今,古隆中這個地點都在“漢水以南”。到這裡,“諸葛亮躬耕地”的結論已經出現了,諸葛亮的“躬耕於南陽”直接排除了古隆中,古隆中不是諸葛亮躬耕地。如果隆中不屬於南陽郡,那它又屬於哪裡呢?這一點在史料中有準確記載。


1、《襄陽記》,又名《襄陽耆舊記》,東晉習鑿齒撰寫,是目前所知襄陽地區最早的地方誌,書中明確記載:“秦兼天下,自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