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梨的孔融,为何下场如此凄惨

让梨的孔融,为何下场如此凄惨

提起孔融,大家都不陌生,三国时代名士,孔子后人,建安七子之一。他这辈子最长脸的事情发生在四岁,他和几个哥哥们一起吃梨,他拿最小的吃。有人问他这是为什么,孔融说:“我年龄最小,自然应该吃最小的梨”。这件事不胫而走,大家争相称赞。

实际上当时真正的情况是有待考证的,千古传颂的是谦让的美德,而不是孔融是否真的让了,你想啊,一个四岁的孩子懂什么啊,可能就是随口一说,孔氏是大族,宾朋多,赶巧儿被人听到传出去了罢了。小时候随口一说的话就被人争相传颂,实际上对小孩子来说并不是好事,动动嘴就名声在外,对他性格的养成是不利的。

让梨的孔融,为何下场如此凄惨

十岁时孔融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膺名气很大,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有名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孔融到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见面后,李膺一看是一小孩儿,就问道:“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都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半天说不出话来。

其实这个时候就能看出端倪了,孔融绝对不仅仅是去拜访的,一个十岁的孩子能有什么事,无非是借着这个机会,出个风头罢了,他与陈韪并没有密切关系和对等地位,却又针锋相对,如果换成成年人,一定会给自己埋下祸根。如果说四岁让梨是谦让,十岁就是拿着梨横着走,谁不服就一梨砸过去,为人要低调,养成争强好胜脾性终究会吃亏的道理孔融并不知道。

让梨的孔融,为何下场如此凄惨

要说孔融的学问,那还真不白给,家世显赫,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梨神护佑,自然开挂,作为名士,一言一行足以影响社会舆论走向,曹操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肯定会看重和拉拢孔融这类人才。起初曹操跟孔融相处的不错,俩人文学造诣都不差,共同话题自然多,不过时间一长,曹操渐渐的发现问题了,孔融这个人口无遮拦又处处与人针锋相对,言辞比较犀利,喜欢挖苦别人,群众基础较差,关键是总跟自己唱反调。

袁术称帝时,朝廷有个太尉叫做杨彪,他与袁术联姻了,曹操正恼火袁术呢,就借机迁怒于杨彪,要杀了他。孔融听说了这件事,正义的梨神又附体了,立刻找曹操理论,引经据典说父母兄弟罪不相及,何况杨彪与袁术只是亲家关系,孔融说的话句句在理,曹操一时之间也哑口无言,就饶过了杨彪。杨彪自然感激涕零,孔融周围的一群文人小伙伴极力吹捧孔融不畏强权,有先祖之风,孔融更加得意洋洋,全然没有感觉到危险,反而觉得自己总是能够站在道德和理论的制高点,与领导唱反调,能够凸显自己的水平,于是唱反调又演变成讽刺和挖苦。

让梨的孔融,为何下场如此凄惨

又有一次,曹操颁布禁酒令,其实在当时禁酒令很普遍,战争年代,粮食要用来饱腹,可这一令法刚颁布,就遭到了孔融的反对,孔融说:“如果禁酒可以使天下安定下来,那么夏桀、商纣他们是因为贪恋美色而亡国,干脆把女人也禁止了吧!”然后又说了一些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经典事迹,孔融作为名士,自带流量,粉丝无数,他的言论很快就传开了,曹操当时认为孔融也只不过是为了出风头,所以就忍了下来,但心里肯定不爽,领导刚制定的战略方针,下属就给上眼药,还呼朋唤友的发表反动言论,这不找死吗。

曹操北讨乌桓,孔融嘲笑曹操,让曹操把当年偷盗苏武羊群的小贼也一并惩治了,意思是你这么牛逼,你咋不上天呢,你咋不跟太阳肩并肩呢;曹操攻陷邺城,儿子曹丕跟老爹一个德性,喜欢有夫之妇,把袁绍的二儿媳妇甄宓给娶了,孔融又修书讥讽曹操:“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弟弟周公。”没这事啊,曹操想不明白,孔融就说:就是按今天的事情看,当初应该是那样的,曹操这才明白,孔融在讽刺他;官渡之战之前,孔融还散布袁绍是不可战胜的论调。以上种种,曹可忍,操都不能忍,可曹操毕竟是领导,考虑影响,还是忍了下来,不过心中已经有一万匹草泥马跑过了。

让梨的孔融,为何下场如此凄惨

孔融有个学生叫祢衡,曾经喝酒跟孔融相互吹捧,祢衡说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说祢衡是“颜回复生”,这在当时是很大不敬的话,虽是酒后狂语,却也反映了这俩货真的是无所忌讳,放荡的没边儿,后来也成为了孔融的罪状之一。祢衡看不起曹操,一次宴席上当着众宾客以及曹操的面,光着身子一丝不挂,一边击鼓一边历数曹操罪行,就不知道当时孔融是怎么想了,是感觉鸭梨很大,还是欣慰衣钵得传,总之曹操心里肯定想:操,你的手下咋出现了这么两个极品师徒,没一个是好东西!

在作死的路上,孔融一直猛踩与领导唱反调的油门,加速狂奔。他提出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千里以内,不得封建诸侯,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封了武平侯,尴尬不,这明摆着想让曹操走啊?一次次的唱反调,让曹操对孔融积怨越来越深,其实曹操也明白了,他与孔融尿不到一个壶里的根本原因是道不同,曹操想挟天子令诸侯,孔融是忠于汉室,曹操觉得,还是送他到千里之外吧。

让梨的孔融,为何下场如此凄惨

于是曹操任命郗虑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其实说白了,就是找茬小能手,专业鸡蛋里挑骨头,曹操的安排显而易见,就是要干掉孔融,郗虑明白领导提拔他的目的,而且郗虑因为孔融经常轻视侮辱他而怀恨在心,于是千方百计的搜集证据,要不说郗虑能成大事,还真被他找到几条。

孔融为自己言行买单的时候来了,第一条就是不忠,孔融有过“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的言论,卯金刀就是繁体的刘字,意思就是当皇帝的不一定要姓刘啊,这当作孔融谋反的证据;第二条是不敬,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师徒二人相互吹捧,不敬先贤;第三条就是不孝,在饥荒的时候,孔融对别人说,父亲不值得孝顺,孩子不过是其一时情欲的产物,对于母亲,孔融认为,母亲和儿子没有什么关系,就像是装在瓦罐里的东西,倒出来双方就毫无关系了,这种言论放在现在也够枪毙五分钟了。

不忠,不孝,不敬圣贤,曹操以蔑视国法,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莫须有罪名处死孔融,并株连全家。估计孔融临死时还在纳闷:操,友谊的小船儿怎么说翻就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