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散文:交公糧

鄉愁散文:交公糧

提及交公糧,想必農村30歲以上的人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在2006年農業稅取消之前,農民種地是需要繳納農業稅的,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交公糧。

說起交公糧,現在的年輕人可能都沒聽說過,我是地地道道的農村60後,對以前的每年交公糧之事,現在還記憶猶新。

交公糧是有嚴格要求的,分戶以前,每個隊交多少,按地畝核算,包產到戶以後,按人口核算。質量要好,水分曬乾,還要乾淨,不許有過多的秕穀。要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不然要多交,以示懲罰。

每年秋季收割打碾完畢,第一件事就是把曬乾揚淨的麥子,送到公社(那時不叫鄉鎮,叫公社,後來一段時間又叫區),經糧站驗質過磅交給國家,有人說這是支援國家建設的愛國糧,也有人說這是公糧。公糧的質量要求比較嚴格,一般來說要籽粒飽滿,無雜質,水份不得超過16%才行;另一方面時間也緊,全公社交糧時間一般都在10天左右。那時每個公社只有一兩個糧站,交糧的人多車多,都想老早交完,場面十分混亂。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民們還是積極的擁交愛國糧。

為了不誤時間,農民們都會把收回來的麥子,趁天氣良好時曬乾揚淨,把上風頭籽粒飽滿的裝入口袋,封好口,等大隊(那時不叫村,叫大隊)幹部通知具體那一天去交公糧。如果遇上風不好,揚不乾淨,隊裡派會使用的女人就用簸箕慢慢篩選。看技術嫻熟的村婦簸簸箕,就好像看一場大戲,鑼鼓鏗鏘,出將入相,走馬觀燈,千朵豔豔。聲響像咆哮的海浪,像塞外的朔風,像跌落的潮頭,像萬馬奔騰的蹄音。而她就像個隱藏在幕布後的人,慈悲地微笑著,看那些糠皮、碎草作飛雪的姿態飛走,看那些瑩潤的糧食在簸箕的後沿穩如泰山、神情安然。"簸之揚之,糠秕在前",誰躲得過歲月的簸箕呀,那些豐滿的糧食不著急,著急的擔憂的是那些混跡江湖的幌子。女人開始顛簸箕,雙手握住簸箕的兩邊,運勻了氣息開始簸動:左邊一下、右邊一下、前面一下、後面一下,雙手力道不同,糧食在簸箕裡起伏的方向就不一樣。經過她們的篩選,才能入袋封口。

接到幹部通知,都是早早起床、裝車、出動,那時候農民交公糧,基本上用的都是大馬車(馬車車轅裡駕的是隊裡的大洋馬,前面是兩匹健壯的騾子),人們早早的排著長隊,靜等糧站工作人員上班驗質,開磅過稱。

一般情況下,一個收糧磅點,會有三個工作人員,一個檢驗質量,一個司磅,另一個開發票。驗質員手裡拿個籤子(前頭須尖的空心鐵棍),插到口袋裡,然後把籤子裡的麥子勾出來,仔細看看,再放到嘴裡咬咬,個個口袋都得過這種鐵籤子,他說行就可以過磅稱,否則就是拒收。說句實話,那時候的糧站工作人員,油水實足,在交公糧時,每個大隊都會請他們吃喝,否則你大隊的交糧進度就要落後,誰也不敢得罪他們。檢驗員覺得糧食可以交後,就經過一道上風車的程序。把糧食倒進風車,風車會把不飽滿的穀子麥子吹出來。

過完風車就可以過稱了,檢驗員稱糧的時候,村民都會湊近盯著稱尺看,生怕稱沒放平,不準。稱好後將糧食扛進糧倉,交一次糧,基本掉一次皮,太累,太折騰。

糧食的驗收,全靠糧站工作人員定斷,收與不收,他們擁有生殺大權。如果驗收不合格,比如稻穀質量不好的,還沒有曬乾的,還沒有把雜物吹乾淨的,就會被拒收,農民就要打道回府。曬乾淨,吹乾淨,下次再來。所以,每到交公糧的時候,農民還需要察顏觀色糧站的工作人員,一般還都要和他們說些好話,討他們高興,以便一次通過。

平時寂靜的糧站,到了交公糧的時節裡是很最熱鬧的,有與糧站工作人員因質量問題的爭執聲,有百姓爭曬場發出的吵鬧聲,有風車車穀子發出的聲音,有一同帶來交公糧的小孩子的哭鬧聲,但更多的是埋怨聲,怨糧站要求高,怨糧站地盤窄,怨路太遠,怨太陽太熱……總之各種怨聲此起彼伏。


鄉愁散文:交公糧

那時候農村還沒有修路,到處都是土路,遇到下雨的時候,泥濘的道路讓去交糧的極為艱難,磕磕碰碰,受傷是常有的事。路途近的還好,路途遠的鄉鎮要走十把二十里山路,而且水要自帶,中午就在集市買一碗粉或幾個包子充飢,順便買幾個糖果帶回去給孩子,也有的農民買一支鋼筆帶回去給孩子。有一支鋼筆是農村孩子非常奢望的事情。粒粒糧食,顆顆血汗。交收點一般是在公社糧站,遠近的村民都齊聚,由於人多,需要排隊。因為窮,有些村民不捨得在鎮上買飯充飢,大多都是家中帶些乾糧來充飢。有些農民沒吃早飯就出來了,可能還要餓著肚子排一天隊才能排到。

到了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原來集體交的公糧化整為零,下放到農戶,按人口上交。

條件好的農民有了手扶拖拉機,可以一車就把公糧拉去上交了。條件不好的家庭,就只能用人力架子車送過去。

那時候莊稼收穫的時候農民則要精心挑選上好的糧食,如果被工作人員刁難,農民則需要重新備好一份糧食。推著架子車車,重新走上三十里鄉間小路,往往每次都需要交上半天,來回一整天

驗收合格,農民才會大大地鬆一口氣。隨後過磅,交足國家規定的數額。如果還差的,即使缺幾十斤,也要下次再來補夠。現在的人,估計很難相信當時的糧庫,糧食全是人靠人給背進去的。過磅後的糧食,還需要自己把一包包的稻穀往糧倉裡搬,糧倉的入口在兩頭,要上個五六米高的臺階,搬上去後,打開袋口,往下倒,完了把袋收好,再搬下一包,直到搬完。


鄉愁散文:交公糧

那時候農民最怕的就是天災年份,這樣莊稼的生長沒有保證,但是不管怎樣,交公糧是必須完成的硬性任務。

到了九十年代,國家允許交人民幣,而且派工作人員到各村收取,及大地方便了農民,受到了人們的稱讚。

2006年1月1日,這是對中國農民具有劃時代的一天。中國政府取消了對農業稅的徵收。從此,對種糧農民徵收了2600多年的農業稅永遠也不用交納了,被農民稱之為"皇糧國稅"就此永遠消失了。為了鼓勵農民種糧食的積極性,對種糧農民實行種糧補貼政策。同時,國家每年根據糧食市場情況公佈最低收購價,對小麥、稻穀等主要糧食品種實行保護價收購政策。農發行作為農業政策性銀行,緊跟國家糧食政策變化的步伐,對保護價收購的糧食保證資金供應,切實履行保護農民利益的職責。

如今想起交公糧,也想起當年交公糧的那些農民,現在他們已經老了。這是一代人的記憶,正是這一代人改變了貧窮落後的中國。雖然已成為過去,那種精神應值得傳承。但有些經歷希望它永遠成為過去!謹以此文獻給那些老去的交了30多年公糧的農民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