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認為短期有效的語言,往往傷害孩子一輩子!

前幾天乘高鐵,鄰座是一位中年媽媽帶著四五歲的兒子,小男孩實在是太好動了,一會跳出座位爬上摺疊桌,一會跳到座位上大喊大叫。


那期間,孩子媽媽也由原來的細聲細語地勸說變成嚴厲苛責,每次孩子都能安靜一下子,但過不了幾分鐘又重蹈覆轍。


最後,由於孩子的鬧騰影響到整個車廂的人,於是大家紛紛朝母子倆這邊探一探,有人甚至議論“誰家孩子這麼能鬧,媽媽也管不到”。

大人認為短期有效的語言,往往傷害孩子一輩子!


其實,每次孩子媽媽都會及時制止孩子,我也注意到了媽媽所運用到的一些句子:

“別鬧了,阿姨生氣啦!”

“再鬧的話列車員就來啦,我可不管你啦。”

“再鬧的話,一會兒就別吃飯了。”

“來,看動畫片安靜一會兒。”

“行了,別鬧了,就知道給我添麻煩。”

其實出行無論是坐長途汽車還是火車、飛機都會遇到一帶孩子的一家人,路途遙遠,孩子鬧騰是很正常的,這時大人為了自己孩子不要鬧騰,都會說出讓孩子自律或是乖一點的話。很多情況下大人都會說這樣的句子。有沒有用呢?當然有用,至少孩子聽完以後會安靜一會兒。其實,生活當中,很多時候我們都可以聽到這些普普通通句子,連老師也會這麼說。

很多家長甚至還以為“看我的話多管用,聽了我的話孩子都安靜下來了,就能自律了”。

大人認為短期有效的語言,往往傷害孩子一輩子!


可大部分大人不知道,恰恰就是這些短期有效的慣用性句子,會導致孩子認知上的錯誤。

這將會是一件後果非常嚴重的事情,因為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認知就出現了錯誤,那麼他的整個人生可能將是黯淡無光的,甚至有可能走向極端。

這些短期有效到底對孩子會引起什麼樣的深遠的影響呢?

首先,這些句子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往往會認為:只要媽媽和周圍人不生氣,我幹什麼都可以。也就是說:我什麼事情不能做,都是因為別人的阻礙,我做什麼事情都是需要別人允許的。

於是,由於認知的錯誤,孩子可能會出現兩種極端。

一部分孩子就有這樣一個認知:都是別人的阻礙=歸外因。孩子從小就只會把一切問題心安理得地歸咎於他人,本來我是可以這麼做的,就是因為“別人”,當孩子不想委屈自己的時候,他就會不斷地向大人談條件。比如,我不能看電視,是因為別人這個時候都寫作業了,那我就在看十分鐘,再寫作業吧,不行看五分鐘也行,再不行,玩一局遊戲,就一局等等。

大人認為短期有效的語言,往往傷害孩子一輩子!


以至於這一類孩子長大後很可能處理不好人際關係,甚至成為極端的啃老族,一切問題出在爸爸媽媽身上,誰讓他們沒本事讓我過上好日子?

大人認為短期有效的語言,往往傷害孩子一輩子!


另外一個極端就是:我做什麼都是需要被別人允許的=歸內因。

一些孩子從小就學會委屈自己去迎合別人。因為他們會認為活著總是要看別人臉色,你想做什麼事情也需要被別人允許,如果別人過的不好或是不高興,也都是因為自己的原因。這一類人往往生活得很卑微,特別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經常為了讓別人滿意而委屈自己。

大人認為短期有效的語言,往往傷害孩子一輩子!


以上這兩種極端都是因為大人長期使用短期有效語言,而並沒有就事情的本質給孩子做一個清晰的解釋,總是想著避開事件,利用外力來解決問題,因為這些效果來得更快。

那麼,大人應該怎樣說孩子才會更自律呢?

其實,大人需要理性告知孩子,事情本身的性質是錯誤的,並清晰地告訴孩子事情本身的自然因果、邏輯因果以及社會因果。

不管別人怎麼生氣與否,我們本身就不可以這麼做,比如,鬧騰就會摔跤,摔跤就會疼;天冷了,脫襪子就會著涼感冒等等這些

由一件事情自然而然會導致的結果就是自然因果。針對3到6歲的孩子,多講自然因果就可以達到效果。

而針對7到9歲的孩子,可能需要在自然因果的基礎上增加一個特定的選擇條件,這就是邏輯因果。比如:不吃飯,就會餓(這是自然因果),可是現在又正在播放動30分鐘的畫片,到底是先花二十分鐘吃飯,再看十分鐘電視,還是先看十分鐘電視,再花20分鐘吃飯?如果先看電視再吃飯,那可能飯已經被吃完了,沒有了,那就只能餓著肚子了,由孩子自己選擇。當然,無論孩子的選擇是什麼,大人都要堅守,讓孩子自己承擔選擇的後果。這樣孩子在一次次的選擇並承擔之後,才會懂得自律。

社會因果就是社會規範的行為準則,是所有人都需要遵守的規矩,一旦規矩被破壞了,對所有人都有壞處。針對10到12歲的孩子,還需要告訴他社會規範,這就是社會邏輯。

總結:短期有效的語言,看似非常有效,但他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不利影響,大人在告誡孩子時,一定要清晰的跟孩子講清楚事件的本質,而不能忽視事件本身而指望通過外力來壓倒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