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國發院:全球疫情下的中國經濟挑戰與機遇

(中國網記者 申罡)4月23日,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北大國發院)、百分點公司聯合主辦、數據智能和國家發展實驗室承辦的“全球疫情下的中國經濟挑戰與機遇”線上會議如期舉行。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以“新冠疫情之後如何提振經濟”為主題發表演講。他說,今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非常大。這個數字是改革開放以來前所未有的。這次經濟下行最重要的原因是需求不足,對企業來說就是訂單不足。

分析居民消費不足的原因時,姚洋認為,一方面,經過這次疫情衝擊之後,居民消費心態發生改變。另一方面是防疫工作仍然抓得比較緊。

關於目前政府採取的措施哪種更有效?姚洋表示,第一,增加信貸的政策對於中小企業來說作用比較有限。第二,搞基建、修地鐵、做公共工程,沒辦法救助中小企業,也沒辦法救助失業人口。第三,給企業免稅,對那些沒有訂單的企業來說收效甚微。

姚洋認為,中國應該從根深蒂固的“勤勞致富”觀念裡解放出來,現在是適當享受的時候。目前,很多城市在發消費券,但使用的是打折辦法。如,消費500塊錢,減免100塊錢,大家購物的時候不僅僅買了消費券的東西,而且會產生連帶消費。希望政府擴大力度,發行專項國債來支撐對老百姓的消費補貼。

百分點董事長兼CEO蘇萌發表了主題為“數據智能企業如何看待疫情的危與機”的演講。他指出,數字經濟其實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早在1998年美國已提出數字經濟。中國從2015年開始,國家先提出來“互聯網+”戰略,之後又提出了國家大數據戰略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規劃發展,這些都是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在疫情期間,數字化經濟迎來更多應用場景,如健康碼、網上課堂、遠程會議等。

蘇萌表示,政府也在加大數字經濟領域的政策力度,今年3月,中央提出加快5G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的核心就是數字基建,內容包括新型的基礎設施建設,像5G、物聯網,以及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

為什麼國家在此時推出新基建?蘇萌認為,短期主要是應對疫情影響,通過基礎設施的投資能夠拉動投資和刺激經濟。從長期來看,是為了順應經濟發展和經濟轉型需求。人工智能的應用將會帶動國家發展,成為國家競爭新優勢。數據的流動性和複製使用的邊際成本非常低。數據作為基礎性和戰略性資源,能夠大幅度提高其他要素的生產效率。釋放數據的紅利能夠帶來更多新機遇。

展望數字經濟的未來,蘇萌表示,數據互聯互通是真正的政府治理、社會治理,以及處置重大應急公共事件的基礎。綜合性數據平臺,將演變為新型基礎設施的一部分。治理手段的現代化是國家治理能力提升的關鍵工具,其核心就是應用數據智能技術。

在關於“疫情下的投資與消費”的討論中,百分點首席科學家杜曉夢認為,疫情帶來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比較大,但虛擬經濟其實是受益的。受益的這些業態在線化和數字化程度更高。推進新基建是企業提升效率的契機。企業逐漸進入到爭搶消費者注意力資源的階段,數字化是關鍵推動力。杜曉夢指出,從數據到智能的躍遷要實現新“四化”:一是業務數據化,二是數據資產化,三是資產應用化,四是應用智能化。

北大國發院助理教授馬京晶對疫情前後消費者信心變化進行了分析。馬京晶指出,根據調研數據顯示,未來一年的信心指數有所下降,但未來五年的信心指數一直平穩。消費領域滿意度調查顯示,相比疫情之前,潛在購房購車意願有所下降,下降比較快的是旅遊。

疫情給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巨大不確定性,特別是在國際交往和產業分工高度發達的今天,抗疫和經濟復甦存在兩難,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在此背景下,北大國發院聯合百分點公司共同主辦了本次線上會議。(責任編輯 蔣新宇)

北大國發院:全球疫情下的中國經濟挑戰與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