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劇情設計、物化主題和人性光輝看《摩登時代》何以是影史經典?

卓別林是享譽世界的喜劇大師,是無聲電影的集大成者,也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電影人之一。他通過一系列影片塑造了一個名為"夏爾洛"的流浪漢形象,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卓別林擅長用"含淚的笑"的方式來講述故事,每一部電影都極富內涵。

從劇情設計、物化主題和人性光輝看《摩登時代》何以是影史經典?

卓別林是一個全才型的天才,本片導演、編劇、主演、作曲都由他一人擔綱完成。這部八十多年前的老電影,今天看來依舊不過時,電影中的人物及電影所反映的社會問題仍被人們所關注,它是被時間證明的真正經典之作。

《摩登時代》(1936年)講述了上世紀美國大蕭條時期,社會底層工人夏爾洛為追求幸福生活而遭遇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經歷,既有對資本社會盤剝壓榨工人的血淚控訴,也飽含對底層人民生活的關切。

從劇情設計、物化主題和人性光輝看《摩登時代》何以是影史經典?

《摩登時代》海報

本文將試著從劇情設計、物化主題和人性光輝三方面對電影進行簡要分析:

一、精妙的劇情設計:不斷反轉的人物命運

知道卓別林是偉大喜劇大師的人很多,知道卓別林是傑出的戲劇作家的人並不多。從早期的幾十分鐘的電影短片到後期的電影大製作,卓別林電影絕大多數都是由他來編劇創作的。

《摩登時代》是卓別林的最後一部黑白無聲電影,有著他對默片的固執和堅持。為了讓電影能夠出彩,除了他精湛的演技外,精彩的劇情設計也是功不可沒。

《摩登時代》中有許多充滿反轉的劇情設計,讓電影變得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羅伯特·麥基在《故事》中強調了轉折點的重要性,並認為轉折點有四重效果:驚奇、增加好奇心、見識和新方向

1.驚奇

電影主人公夏爾洛是一名大工廠的工人,他的工作任務就是負責擰緊流水線上的螺絲。雖然主人公在工作中出現了許多笑料,但只憑這樣的劇情還不足以征服觀眾,不過僅僅十幾分鍾後,主人公夏爾洛就精神崩潰了,開始在工廠裡"搞破壞",這大大出乎觀眾的意料。

後面的類似轉折,同樣突破了觀眾的預期,帶來了驚奇的效果,讓觀眾時刻保持觀影的注意力。

從劇情設計、物化主題和人性光輝看《摩登時代》何以是影史經典?

《摩登時代》劇照

2.增加好奇心

因為大鬧工廠,夏爾洛被送往醫院治療。治療結束後,夏爾洛丟失了自己的工作。出院後的夏爾洛將迎來新生活。此時,觀眾也非常好奇夏爾洛將會做什麼。

天性善良的夏爾洛因為做好事(幫別人撿了一面旗子)而被誤以為是罷工領袖而鋃鐺入獄。被關進監獄本來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為什麼夏爾洛會甘之如飴呢?

原來夏爾洛誤打誤撞,幫助獄警制止了一次越獄事件,從而在監獄裡過上了相對自由的生活。不用每天操勞,還有讀書看報的閒暇時光,而立功提前釋放的消息一度讓他有些戀戀不捨。

從劇情設計、物化主題和人性光輝看《摩登時代》何以是影史經典?

《摩登時代》劇照

3.見識

出獄後的夏爾洛,拿著監獄長的介紹信,開始尋找新工作。不過,他把第一份造船工人的工作搞砸了,於是希望重回監獄。為了達成這一目標,他決定重新犯罪。他把流浪女偷盜麵包的罪名攬到自己身上,一計不成,又生出"吃霸王餐"的計策,這次成功吸引了警察的注意。

從劇情設計、物化主題和人性光輝看《摩登時代》何以是影史經典?

《摩登時代》劇照

最後,當夏爾洛希望努力工作時,工廠卻罷工了。自己沒有想進監獄,卻誤打誤撞再次被關進監獄。這樣的奇葩遭遇不禁讓人想起美國作家歐·亨利的短篇小說《警察與讚美詩》,不知道卓別林是否從其中獲得了靈感,總之兩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看似荒謬的劇情向人們揭示了社會的真相:底層人民悲慘的遭遇以及無力掌控的人物命運

4.新方向

通過巧設轉折點,讓主人公夏爾洛和流浪女相遇相識,促使主線人物和副線人物重合在一起,讓兩個本來都對生活充滿絕望的人物,在愛情的滋潤下,重新開始憧憬未來的美好生活。

從劇情設計、物化主題和人性光輝看《摩登時代》何以是影史經典?

《摩登時代》劇照

通過設置一系列轉折點,在鬆緊適當的節奏安排下,卓別林讓電影不斷反轉,人物命運不斷轉變,一方面增加了電影的可觀賞性,另一方面創造出極強的共情能力,也讓觀眾體會到主人公遭遇的悲歡離合。

二、深刻的物化主題:物化的人,失去自由

電影一開始出現了一群羊,緊接著是一群人湧出地鐵,導演利用蒙太奇的表現手法,將資本時代的產業工人隱喻為羊群。這是電影物化主題的一個外在表現,正如羊群進入羊圈,工人們則湧入工廠。

從劇情設計、物化主題和人性光輝看《摩登時代》何以是影史經典?

《摩登時代》劇照

從劇情設計、物化主題和人性光輝看《摩登時代》何以是影史經典?

《摩登時代》劇照

"物化"概念是20世紀由匈牙利哲學家盧卡奇提出的,他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中認為,物化是商品中人與人的關係表現為物與物的關係,是人通過勞動創造的物反過來控制著人,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普遍而必然的現象


從劇情設計、物化主題和人性光輝看《摩登時代》何以是影史經典?

《歷史與階級意識》

具體來看,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勞動過程轉化為狹隘、精細的分工,人變得現實化、機械化、物質化。

"勞動的過程逐漸地分化為抽象的、合理的、專門的操作過程,以致工人失去了同最終產品的接觸,工人的工作被歸為一個專門的固定動作的機械重複。"

電影中的工廠再現了1900年巴黎博覽會上展出的大型發電機組,轟鳴的發動機、超大型號的轉換開關、巨大的儀表盤、大大小小嵌合在一起的齒輪和不停運轉的流水線都是工業社會發展的重要標誌。以當年美國的福特汽車為例,當福特完善流水線並應用於汽車生產,可以每96分鐘就生產一輛T型車。

主人公夏爾洛所在的公司,是一個有著嚴格企業管理制度的公司,員工上下班要嚴格打卡,即使是中途上個廁所也得打卡。夏爾洛的工作主要是拿著扳手擰緊螺絲,這是他在整個流水線中的唯一一項任務或者說是一個動作。在高強度工作壓力下,他變得有些神經質,即使在休息的時候手腳也不停重複著工作時的動作,午休時幫工友端湯時就將湯全撒了,弄得一團糟。

從劇情設計、物化主題和人性光輝看《摩登時代》何以是影史經典?

《摩登時代》劇照

公司老闆通過閉路電視監控工廠內的一切進程,並隨時發號施令,員工連上廁所抽根菸這種小奢侈都會被其喝止。這不禁讓人聯想到當下一些大型公司996的工作模式,甚至還有公司設計APP,統計員工上廁所時間。

為了能更大程度的壓榨員工,老闆甚至接受自助餵食機的推銷,希望可以儘可能節約時間,讓員工在吃飯時也能繼續工作。這款機器也是有象徵寓意的,我們發現它的關鍵是量化。不管你高矮胖瘦,不管你胃口大小,不管你口味如何,按照統一標準提供餐食。雖然自動餵食機失敗了,但是以此為代表的用機器將人固定在生產線上的企圖卻並沒有終止。

從劇情設計、物化主題和人性光輝看《摩登時代》何以是影史經典?

《摩登時代》劇照

影片通過反覆渲染齒輪等意象,寓意每個人只是工業文明社會中的一個微不足道的齒輪。電影中夏爾洛被捲入巨大的齒輪中的畫面,也展示出資本時代中小人物的困境,這也是電影所揭示的主題:"這是一個關於工業時代的故事,其中講述了個人企業與人類追求幸福的衝突。"(A story of industry, of individual enterprise―humanity crusading in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從劇情設計、物化主題和人性光輝看《摩登時代》何以是影史經典?

《摩登時代》劇照

人類已經成為與動物一樣被機器統制與奴役的工具,這是時代的悲哀。這種物化意識明明奴役著人類,但身處其中的人卻還要拼盡所有去融入其中。

作為一名底層的勞動者,在資本時代只能是作為機械的一部分,已經失去了改造或者控制機器的能力,逐漸喪失了自身的創造性和主動性,最終將失去對整個社會的批判力和理解力。

三、燦爛的人性光輝:底層人民永不言棄的奮鬥精神

深處大蕭條的經濟危機時代,以夏爾洛和流浪女為代表的底層人民,有著堅韌的品格和永不言棄的奮鬥精神。其實,古今中外的底層人民大多具備這種優良品格和特點,支持人類走過每一次坎坷境遇。

1.大時代下悲慘的小人物

美國大蕭條時期,民生凋敝。記錄美國曆史的《光榮與夢想》曾經這樣寫道:"千百萬人只因像畜生那樣生活,才免於死亡。"1932年,約有200萬美國人到處流浪,其中有25萬以上是在16-21歲之間。

電影中的夏爾洛是一個並不走運的小人物。先是在工廠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被逼瘋,接著出院後又丟掉了自己的工作。而女主人公是一名流浪女,母親早逝,父親也在失業工人對抗中被殺,兩個妹妹送去了福利院。

從劇情設計、物化主題和人性光輝看《摩登時代》何以是影史經典?

《摩登時代》劇照

這些底層的小人物生活境況堪憂,流浪女為了活下去而偷了一條麵包,夏爾洛為了活下去準備重回監獄,原來的工友走上拿槍偷盜的道路,報紙上則是下崗工人衝擊麵包店的新聞……

2.不斷受挫的人生抗爭

夏爾洛與流浪女相遇後,兩人在草地上憧憬未來的美好生活。後來,他們擁有了一個破舊廢棄的小木屋,希冀通過勞動改善生活。夏爾洛曾經嘗試過各種工作,其中包括造船廠的工人、百貨商店的夜班保安、工廠工人和咖啡店的服務生。不過,命運總是跟他開玩笑,運氣總是差了一點。在造船廠,因為找一塊木楔子而讓未建好的船駛入大海;在百貨商店,第一晚就遇上了盜賊;好不容易遇到工廠復工,結果工人馬上又罷工了;在咖啡店,給顧客送菜更是鬧了諸多笑話,讓老闆和顧客大為光火。

從劇情設計、物化主題和人性光輝看《摩登時代》何以是影史經典?

《摩登時代》劇照

3.永不言棄的人生信條

雖然命運虐他千百遍,他依然積極樂觀面對生活。在咖啡店,為了獲得流浪女給他推薦的工作,夏爾洛努力挑戰不曾嘗試過的演出,因為夏爾洛出色的即興表演,老闆決定給他一份穩定的工作。而此前,流浪女已經在咖啡店獲得了一份穩定的工作。這一切都預示著兩個人將可以通過辛勤勞動改善生活。

誰知命運不公再次來襲,流浪女被通緝並被發現。夏爾洛和流浪女重新踏上逃亡之路。此時,流浪女開始出現悲觀情緒,於是兩人有了一段經典的對白:

流浪女:再次嘗試又有什麼用呢?(What's the use of trying?)


夏爾洛:努力,永不言棄。我們能應付一切!(Back up-never say die. We'll get along!)

夏爾洛還不忘提醒流浪女要保持微笑。影片結尾,在悽婉的音樂聲中,畫面逐漸變暗,兩人手挽手,向著遠方走去,給人留下餘韻悠長的意境。

從劇情設計、物化主題和人性光輝看《摩登時代》何以是影史經典?

電影的主題雖然有些悲涼,但是導演卻並沒有一味苦情,而是留下了一個明亮而開放式的結局,讓觀眾相信他們一定能開創美好的未來生活。

結語

《摩登時代》是卓別林最後一部無聲電影,這部現代社會的寓言之作,對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進行了批判,時刻警醒世人要對物質文明與人文精神的雙向逆反趨勢保持警惕,防止被物化,保持人性自由。

同時,電影也歌頌了主人公永不言棄的奮鬥精神,他們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成為激勵人們不斷前進的明燈,永遠閃耀著燦爛的人性光輝。

#頭條青雲“叫好又叫座”作品徵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