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王朝得以創建、穩固正在於踐行了秦始皇的既定方針

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成湯“修德”,諸侯畢服;殷紂戕賢虐民、淫亂逆天,文王修德行善、武王順天伐紂,天下歸周。大概賓服天下皆需“反其道而用之”,以有德徵無德,以威武振淫靡,以文治化武功。由此看來朝代交替、政權變更也如寒暑易節,日夜交替,陰陽變幻一般,如此歷史的大河才得以滔滔不絕,奔流而東。


漢王朝得以創建、穩固正在於踐行了秦始皇的既定方針

鴻門宴之後,項羽率軍進入函谷關屠戮咸陽,殺害子嬰,滅亡了秦國,主宰天下,尊立義帝,分封諸侯。此時最大的不公莫過於違背楚懷王當時誰先攻入咸陽誰稱王的約定,改派劉邦向西做漢中王統領巴、蜀、漢中。漢高祖劉邦因為當時自己的實力比不過項羽,只能忍氣吞聲,帶領著分給自己的三萬人馬開赴封地,而且途中許多將士還在陸續逃走。

這時候的劉邦想必鬱悶到了極點,還好他遇到了韓信,漢初“鐵三角”最後一角到位。韓信給他分析了項羽集團的種種不足,包括性格上的,策略上的,大概包括匹夫之勇、婦人之仁、不都關中、諸侯不平、背信棄義、強暴殘滅,因此地利、人和已盡失。不過這個時候身為漢王的劉邦的劣勢也還很多,但比起項羽來說有一點是根本性的優勢,那邊是“素寬大長者”的處事方式。這也是懷王為什麼約定誰先入咸陽誰稱王后分派劉邦向西進兵的原因,在他和身邊的謀臣看來項羽是“僄悍滑賊”的。


漢王朝得以創建、穩固正在於踐行了秦始皇的既定方針

縱觀項羽的處事風格確實如此,簡單粗暴,殺伐為主。起義之時就是與項梁一起殺害了與他們商量反秦起兵的會稽守通而獲得領導權;攻打襄城時,“襄城無遺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跟隨“卿子冠軍”宋義攻打章邯、王離時,因戰略方案不統一,便以下犯上殺死了宋義;章邯投降後,又派英布於夜裡悄悄坑殺了投降的二十萬秦軍;進入咸陽後進行了屠城,殺害已經歸降的子嬰,燒了秦宮,搶奪財務,擄掠婦女……

而劉邦相對來說,要仁義的多,畢竟在戰亂年代,不打仗是不行的。劉邦起義之初是被樊噲進山請回來,後來蕭何、曹參等不願擔責任、任首領多次推脫後才當了統領。劉邦攻入武關也得益寬仁,聽從張良之計繞道武關時先佔領了宛地,原計劃是圍攻佔領,但後來聽取了約降的方略。其後宛地相連的十多個城全部歸降,為其攻入武關奠定了決定性基礎。進入咸陽後,劉邦本來要夜宿秦宮,當時張良、樊噲勸他封了府庫,還軍霸上。這時候劉邦召集諸縣父老豪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消除了人們對秦法嚴苛的反感,可謂順應民心。後來,老百姓拿著酒、食物犒勞將士時,劉邦又以糧草充足拒絕實用老百姓的食物。更是深得民心,“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漢王朝得以創建、穩固正在於踐行了秦始皇的既定方針

至此,其實項羽已經埋下了敗亡的禍根,劉邦卻具備了稱王天下的基礎。此後,劉邦聽取了韓信以分封天下土地的方式號召諸侯統一天下的策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穩定巴蜀、漢中,統一三秦,鞏固秦國故地的大後方後開始東進。而此時的項羽繼續他的暴虐,自稱霸王,改遷並且暗殺了義帝,背上了弒君的惡名。天下再次紛亂,除了劉邦外,田榮、魏豹、張耳、韓王信,以及項羽的親密戰友英布等陸續反叛項羽,歸附劉邦。垓下一戰,霸王別姬,英雄隕落,天下歸漢!

統一天下後,劉邦稱帝,代替秦朝新型的郡縣制,新的朝代實施郡縣制和分封制的“混合管理制”。這時候做一次覆盤便會發現,劉邦之所以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不在軍力,不在出生背景,根本原因也不在於用人、用謀方面,而是在於“道”。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的,劉邦集團(因為很多事情,並不是劉邦願來的意思,而是蕭何、張良、韓信等人的意見)奉行的“道”實際暗合了嬴氏家族、特別是秦始皇的統治規劃。

漢王朝得以創建、穩固正在於踐行了秦始皇的既定方針

嬴氏家族自秦孝公商鞅變法以來逐漸強大,一統天下、終止戰國紛爭的志向和思想已經深入歷代秦王和朝臣的心中。歷經五、六代,秦始皇終於統一六國,制定皇帝制,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每一件都是開天闢地的變化。

以秦始皇千古一帝智慧和佈局,他不是不明白天下需要休養生息的道理,他收繳天下的兵器鑄成十二銅人,以示不再用兵,由此可以看到始皇帝罷兵的決心。然而,天下初定,基礎不穩,內憂殘餘勢力,外患北境匈奴,仍然需要強大的軍力和防禦措施來鞏固。他繼續採取強制手段、暴力手段(戰爭或者暗殺)消滅殘餘勢力,焚書坑儒統一思想,繼續大量徵集民夫修築長城防禦匈奴……百姓失去祖國,甚至流離失所後繼續處在黑色恐懼之下,疲憊至極,憤怒至極。然而,有秦始皇的威嚴,秦國內部團結、牢固,天下不敢反抗,加以時間未嘗不能拔掉暗藏的那些破壞國家統一的惡勢力、復辟勢力。

漢王朝得以創建、穩固正在於踐行了秦始皇的既定方針

秦始皇預定的繼承人實際上公子扶蘇,讓他到蒙恬軍中,委以三十萬大軍正是鞏固其基礎。臨死前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 “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便是要其回咸陽繼承帝位。公子扶蘇性格寬仁,在秦始皇的基礎上足以撫慰天下的創傷。但事與願違,無知孩童胡亥篡位,奸詐小人趙高弄權,朝堂轟塌,支柱傾倒,天下大亂。

項氏集團以暴制暴,同事也以暴易暴,復辟和逆流,讓世界倒流會戰國紛亂、諸侯林立的狀態(上一篇《項羽不以統一天下為目標、倒行逆施,這才是他失敗的真正原因》已做過論述)。自春秋戰國以來,天下紛亂已經五百多年,特別是滅國戰爭以來,人民受盡了戰亂之苦,急需要平靜下來,休養生息。秦始皇一統天下,雖然依舊黑色籠罩,但戰爭已經基本停止,只要老老實實遵紀守法,便能好好過日子。或者推翻秦國,建立新的對老百姓足夠好的國度,然而項羽的殘暴打破了這樣的期待,劉邦的寬仁卻重新帶來了這樣的希望,失道著亡,得道者興,漢勝楚的結局便不言而喻了。

漢王朝得以創建、穩固正在於踐行了秦始皇的既定方針

漢朝建立後,既沒有恢復分封制,也沒有采取郡縣制,而是二者的結合,這樣既滿足了天下百姓休養生息的迫切需求,又滿足了諸侯稱王的需求,獲得了一種新的中間狀態的平衡。其後,漢景帝、漢文帝推行“黃老之道”,無為而治,實現了“文景之治”,使得天下人口大增,經濟復甦,百姓生活水平得以提高,漢武帝對外挫敗匈奴,對內實行削藩、中央集權。幾代的努力終於成就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奠定了漢族、漢文化的堅實基礎。

(圖片分享自網絡,轉載請註明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