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300年,長江中游是如何漢化的? | 地球知識局

南朝300年,長江中游是如何漢化的? | 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地球知識局——南朝300年,長江中游是如何漢化的?


NO.1450-南朝300年


作者:Andy

製圖:孫綠 / 校稿:酸奶 / 編輯:養樂多


東漢末年,塞外的各大遊牧或半遊牧部落紛紛內遷,一步步捲入中原王朝的政治鬥爭。至晉朝八王之亂後,中原內耗嚴重,權威旁落,遊牧民族更是反客為主逐鹿中原,歷經幾百年的民族融合最終締造了輝煌的隋唐帝國。


這段北方發生的歷史,被寫入教科書,成為了那段時間中國歷史的代名詞——魏晉南北朝。


從西晉到東晉的這次潰敗

是漢族王朝第一次大規模收到擠壓而南渡

其結果卻是文明的反向融合,方有之後的隋唐▼

南朝300年,長江中游是如何漢化的? | 地球知識局


但或許很少有人注意到,在同一時期,不發達的南方也發生了規模巨大的民族衝突和融合情況。這場衝突的結果,是秦漢時代在江漢流域留下的大片統治空白被填補,東亞大陸的政治經濟和民族一體化越發深入、穩固。


華夏擴張中的內部空白


回看秦漢帝國那龐大的疆域,我們往往會為華夏先祖開疆擴土的豐功偉績所折服,但卻忽視了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那就是帝國並不能控制疆域內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戶人口。


秦國在一統六國後又南征北戰

著實打下了一片大大的疆土

並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空間規模上推行郡縣制

但這條邊界線並不明確,也無法真正做到內郡縣外分封▼

南朝300年,長江中游是如何漢化的? | 地球知識局


統一著色的地圖,讓帝國看起來是一個實心體。但事實上,當時的帝國更像是一個網絡,秦皇漢武雖然可以把疆域推進到嶺南和陰山,並在邊境設置重兵阻礙敵對勢力的進入,但不能實際控制邊境內所有區域。


自三代以來開發的黃河中下游是統治核心區,郡縣密集,但在中原核心統治區之外,往往只能控制若干交通線和大城市作為節點,再伸向更遙遠的邊疆。


秦國發達的交通系統主要集中在北方(馳道、直道)

一方面平原地帶便於建設,一方面國防壓力主要在北

而通向南方的蜀道、嶺南道、五尺道等

建造困難,運輸能力也要弱很多

(下圖僅作示意,並非馳道全貌,圖中並未標註所有秦郡)▼

南朝300年,長江中游是如何漢化的? | 地球知識局


這一點從行政網點的分佈密度就可以看得出,如以秦嶺—淮河一線劃分南北,秦代北方郡的分佈密度是南方的2. 2倍,兩漢南北郡國數之比為3∶7。


秦朝的郡縣大部分集中在原有七國的區域

這個區域高度符合其地理邊界

在北方是陝北-呂梁山-陰山-燕山一線

在南方是秦嶺-淮河,貴州高原-南陵-武夷山兩條線▼

南朝300年,長江中游是如何漢化的? | 地球知識局


南方的郡國看似“廣大”,反映的卻是事實上的管理“粗疏”,所控制的著籍人口更是十分有限。按照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數字,北方人口較多的(河南)潁川郡有戶43萬餘,而南方長江中游的重鎮(湖北)南郡轄區幅員數倍於潁川,才有12.5萬戶。由南郡再往南,深入山地的(湖南)武陵郡僅有戶3.4萬,零陵郡2.1萬。


西漢中央政權對南方的控制更加穩固

在南方建立的郡、國也更多

但人口仍無法與中原地區相比

(不過四川盆地和江東的人口相對較多)▼

南朝300年,長江中游是如何漢化的? | 地球知識局


對於皇帝來說,治下的整個帝國更像是一張由中心伸向四周的網絡,通過節點以及交通線,輸送信息和物資以及維持統治所必須的武力。在主要運輸線之外的大片網格中,則是統治空白,那裡生活著各種各樣的人群,不為漢字所記載。


在政權所依賴基本控制區方面,秦漢較為一致

從關中向東至河東和伊洛的通道是政權的生命線

所以全國的兵力可能一半為邊防軍(主要是北方)

另一半大都集中在關中-伊洛一線▼

南朝300年,長江中游是如何漢化的? | 地球知識局


即使到了東漢以後,漢族對南方的各種土著民族也只是粗略地有著四種分類,分別是越族,蠻族,僚族,俚族。(南朝政權所稱的蠻,多是指長江中游的非漢群組。同時蠻也泛指所有南方非漢群組。)


其中越族居於東南沿海,蠻族主要廣佈於江、淮 地區,僚族則集中於西南地區,而嶺南地區則是僚族與俚族雜居之地。越族華夏化也最早,其前身直可追春秋越國,而歷經兩漢尤其是孫吳對山越的打擊後,越族的活躍已經不再頻繁。


東吳和蜀漢雖看上去幅員遼闊

但其核心區其實只是四川盆地和長江沿線

對廣闊南方的控制主要為鞏固後方和平

相比曹魏,蜀吳的戰略空間是非常狹窄的▼

南朝300年,長江中游是如何漢化的? | 地球知識局


但到了更遠的地方,南朝對於西南和嶺南地區實在是鞭長莫及,真正處於其統治重點地區的只有江淮之間的蠻族,南朝漢族和土著民族衝突和融合的重點也是在江淮之間。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將蠻族分為三大類:一是傳說蠻族祖先源於槃瓠,到漢代發展為以長沙武陵蠻為中心的蠻族;二是傳說祖先源於廩君,漢代發展成為以巴郡南郡蠻為中心的蠻族;三是漢代號為“板楯楣蠻”


然而到了南北朝對立之時,有相當數量的蠻族遷移到了南北交接的邊境線的南朝一方,主要是位於秦嶺東段漢江上游,和桐柏山淮河上游兩大地區。


也就是長江與淮河之間的山地丘陵地帶

(底圖來自:NASA)▼

南朝300年,長江中游是如何漢化的? | 地球知識局


抓住縫隙的生長


晉室南渡,定鼎建康,對內要建立僑居政權對本土吳姓大族的彈壓,對外則要迅速構建起江漢淮一線的防禦陣線,抵禦北方異族南下。


但晉室對於長江中游山地中的土著蠻族暫時無暇顧及,無法做到孫吳時期的持續壓力,山間土著的生存壓力大大減少。另一方面,南北政權的對立,也讓蠻族土著有了兩面斡旋的空間,可以從雙方獲得種種好處。更重要的是,亂世之中的大量流民脫離王朝的直接統治,相當一部分或出於避亂或出於逃避賦稅,逃入深山成為了蠻族的一部分。


對於東晉來說,淮河防線的東線是平原地帶

而且直面統治中心建康,所以是防禦重點

而對淮河上游長江中游的控制,相對要鬆散得多▼

南朝300年,長江中游是如何漢化的? | 地球知識局


蠻族抓住這歷史的縫隙瘋狂成長,人口膨脹的各個部落走出了深山,在漢江兩岸耕種土地,與北方流民雜處,雙方在土地水源等資源上的競爭越發激烈。


到了劉宋時期,這種競爭更加激烈,主要原因在於劉宋王朝的中央政府試圖加強對流民的控制,對東晉遺留下的大量僑州郡縣進行了實土化處理,並在僑民中推行土斷,原本脫離官方控制的大量人口重新變成了編戶齊民,承擔國家稅役。


這樣一來,王朝政府自然就會偏袒與保護擁有合法編戶身份的僑民,而蠻民是“化外之民”自然得不到保護。因此蠻族群眾在土地資源爭奪中就總是吃虧,如果打官司甚至要吃第二次虧。


劉宋相比東晉初期,南北對峙的形勢已經比較穩固

南北兩邊最重要的問題轉向解決自身內部問題

對於劉宋,加強對南陽-江漢地區的基層控制

一方面有助於鞏固邊防,一方面這裡也是重要農業區▼

南朝300年,長江中游是如何漢化的? | 地球知識局


另一方面,南朝政府也千方百計地試圖給蠻族增加賦稅,試圖把他們也束縛在土地上給國家老老實實種地交租,甚至有手段過激的官員直接把蠻族人口變成奴役,殘酷壓榨。過早的改土歸流計劃變成了一場生產性災難。


被壓榨方不滿越積越多,導致最終衝突爆發:僅僅存在六十年的劉宋王朝竟發生了十三次大規模的“蠻變”,其中的元嘉年間,平均每三年就有一次較大規模的“蠻變”,元嘉後期,更是連年伐蠻。至於小規模的蠻民“寇盜”,也是遍見於史籍。


在最高峰時期, 蠻族叛亂的區域前後蔓延了大巴山、秦嶺、大別山、桐柏上幾乎整個邊境地帶,地方軍隊不足以應付,朝廷甚至為此出動了中央軍,在北伐中與北魏作戰的名臣宿將一齊上陣,斬首、俘獲的蠻族人口累計超過了二十餘萬。對此,沈約評論說“自江漢以北,廬江以南,搜山蕩谷,窮兵罄武,繫頸囚俘,蓋以數百萬計”。


在漢蠻關係史上,劉宋王朝與蠻族的劇烈衝突空前絕後。


孤島與海洋的逆轉


有壓迫就有反抗,或者是逃亡。在劉宋大肆征討的同時,北魏方面卻在源源不斷的接受少數民族。南朝境內的蠻族在五十餘年間就有十三次擁眾降魏的事件,學者估計總人口超過八十餘萬人。


圖片來自:安介生著. 歷史民族地理 上[M]. 2007▼

南朝300年,長江中游是如何漢化的? | 地球知識局


這些蠻族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對北朝忠心耿耿,在邊境一線,拼盡全力的抵抗南朝進攻。


然而隨著北逃的蠻族人口在北魏境內增多,蠻族的活動區域甚至己經到達洛陽附近, 北魏也並不信任他們,甚至將相當一部分南方蠻族發配到北方寒冷的六鎮充軍。很多蠻族首領不得不再次做出選擇。


江漢蠻族北附大魏,結果發配苦寒六鎮,有點慘的▼

南朝300年,長江中游是如何漢化的? | 地球知識局


其中有一位蠻族領袖的經歷非常傳奇,他便是桓誕,據稱是南朝頂級軍事貴族桓溫的孫子,在父親叛亂被殺後流落到大洪山地區的大陽蠻之中,成年之後成為了大陽蠻的領袖。


當時,劉宋王朝步步緊逼,部落的生存空間大大減小。為報國仇家恨,桓誕率領著8萬多部落民投靠北魏,並被安置在了東荊州,保持了獨立自治的地位。在長達五十年的時間裡,桓民蠻族部落替北魏守邊,並且不斷襲擾南朝邊境,而到了桓誕的次子桓叔興這代再次完成華麗轉身,投靠南朝。


這個擁有古老光榮的華夏士族,其後人卻變成了地道的蠻族領袖,並在兩個強大勢力之間長袖善舞爭取生存空間,確實可謂一段傳奇。


桓叔興再度回到南朝時,已是梁武帝時期。此時的江漢領域蠻族勢力已經大不如前,曾經遍佈各地的在劉宋和南齊曾經廣泛存在的左郡左縣(南朝專門為新控制的蠻族地區設置的行政單位),進入梁代後就不再見於一記載了。


左郡左縣的消失標誌著政權統治的深化,歷經數代,蠻族逐步漢化,走完了從自由的部族民到國家控制下的編戶齊民的歷史進程。


圖片來自:安介生著. 歷史民族地理 上[M]. 2007▼

南朝300年,長江中游是如何漢化的? | 地球知識局


正如歷史學家羅新所言:先秦至秦漢時代,當中國北方(以中原和華北為中心)的非華夏人群如同零星的孤島被華夏海洋包圍的時候,在中國南方卻呈現相反的局面,即華夏化地區和人口有如孤島一般點綴在非華夏的海洋中。可是,歷史的基本軌跡卻是,中國南方的這些華夏孤島一直在成長和擴張,並最終逆轉了孤島與海洋的關係。


南朝一百七十年中, 南朝諸政權加強對蠻族的統治,完成了長江中游地區的華夏化,而這只是一連串歷史進程的其中一幕而已。


參考文獻:

李傑.南朝江漢地區蠻漢融合之探微[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04):15-20.

周偉洲. 公元三至六世紀南方少數民族與長江中下游的經濟開發——以三國吳越時山越和南朝蠻族為中心[C].

羅新.王化與山險——中古早期南方諸蠻歷史命運之概觀[J].歷史研究,2009(02):4-20+190.

張化. 南朝蠻族問題研究[D].華東師範大學,2005.

胡鴻.《能夏則大與漸慕華風》[M]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tuchongshequ / 圖蟲創意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