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內宅軼事——世代恩親張姥姥

大家好,這裡是聖城小事,持續更新傳說故事、趣聞軼事,歡迎關注!!! 您的關注,是我天天向上的動力!!!

在孔府眾多的親友中,有一門很特別的親戚,既不是書香門第,也不是官宦之家,而是世代種田的莊稼人。這家姓張,住在林前張羊村,主人是一位老媽媽,人們都叫她張姥姥。每逢孔府紅白喜事,張姥姥就帶著一大家子到孔府來吃喝,別的客人都是王孫貴族,只有她一身藍布衣裳,農民打扮,但是當差的都小心翼翼的伺候她,很像《紅樓夢》裡的劉姥姥,但又比劉姥姥硬氣的多,孔府上下都尊敬著她,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孔府內宅軼事——世代恩親張姥姥

孔子第四十三代孫孔仁玉是個獨生子,五代十國後梁乾化三年,仁玉九歲,到處兵荒馬亂,孔府又遠離朝廷,早已經斷了恩賞,仁玉的父親,四十二代老公爺孔光嗣也失了爵位,只靠做個泗水令地方官支撐門面。

孔府有個灑掃戶,原姓劉,叫劉末,後來進府當差改為孔末(那時候的規矩是外姓人進府當差都要改姓孔,明朝以後這規矩就反過來了,不允許孔姓為奴才)。孔末早就想趁著戰亂的歲月篡位奪權,在一天夜裡將老公爺殺死,並且要斬草除根,殺掉孔仁玉,但湊巧的是孔仁玉去奶媽張媽媽家並沒有回來,孔末就追到張媽媽家裡來,剛好張媽媽有個兒子和孔仁玉相仿,張媽媽就來了個狸貓換太子,讓自己的兒子穿上孔仁玉的衣裳,結果就被孔末殺死了。

孔末回到孔府,奪了大印、令箭,自封為爵,以孔子後世自居,而真正的孔子世家至此斷了宗。在那個亂世年頭,族人們自顧不暇,敢怒不敢言,而且朝廷也沒功夫管孔府。這十多年裡,孔仁玉改名換姓,和張媽媽以母子相稱,發奮讀書,到了後唐明宗時赴京趕考,被朝廷授以太學生。這時孔仁玉就向當時的皇上明宗遞了奏摺,稟明孔末亂孔的真相,明宗派人來曲阜查實,將孔末治罪殺死,恩准孔仁玉回到孔府襲爵。孔子世家得以中興傳續,孔氏家族後世尊稱孔仁玉為“中興祖”,在他死後,孔府裡還為他蓋了祠堂叫“報本堂”,在孔廟的崇聖祠裡也有中興祖的牌位。

孔府內宅軼事——世代恩親張姥姥

孔仁玉

孔府內宅軼事——世代恩親張姥姥

孔仁玉墓

孔仁玉為了報答張媽媽的舍子救命之恩,奏請皇上恩准孔府認張家為世代恩親,張家的世世代代都算是孔府世世代代的恩人。張家的後人不管哪一代到孔府都必須以貴賓相待,如有不周到的地方,就是觸犯家規祖訓。從此孔府上下和孔氏全族都通稱張媽媽為“姥姥”,這“姥姥”就成了張媽媽的官稱。孔仁玉還賜給張媽媽一柄楷木的龍頭柺杖,可以用來管教孔府文宣公(後世為衍聖公)的一品夫人,孔仁玉規定,張媽媽死後,“姥姥”的官稱和龍頭柺杖由長房兒媳繼承,世代相傳。

關於孔府認張家為世代恩親,曲阜《續縣誌》中還有一段記載:

按孔氏中表著聞者以顏姓為最,然衍聖公與顏博士論師生而不敘表親,唯曲阜縣張羊村唐張溫之裔孫與衍聖公及諸孔氏稱表親,而男女通呼曰親戚婦人老年稱姥姥,遇喜慶事不盡來,遇衍聖公有喪以內外張親戚皆來為榮,遇衍聖公祭四十三代公時,則張姓以嫡孫陪祀祭,祭四十二代張夫人亦然,亦有時代請張姓代行掃墓之禮。

考張姓嫡孫由衍聖公奏準恩賜一人為監生,世襲奉張溫祀以報其救孔子四十三代奉祀孫孔仁玉之功。

我(孔德懋老人)所看見的那一代張姥姥每次來孔府也拄著一根柺杖,是普通的柺杖,其實她走路穩健用不著柺杖,大概是表示什麼象徵吧。那也是一位農家婦女,五十來歲,酒席上毫不在乎,大吃大喝,臨走時,竹籃裡還要裝滿吃食。衍聖公夫人陶氏這個一品夫人當著許多客人,對張姥姥總是很尊敬的樣子,我想這不單是處於對祖宗的孝敬,很重要的原因恐怕還是怕麻煩。記得有一次,當差的稍有怠慢,張姥姥竟然在大堂前高聲怒罵,沒有一個人敢吱聲。

陶氏說要什麼給什麼,其實張姥姥也從未要過別的,每次都只要兩樣:饃饃、酒。張姥姥常帶許多人來,不光是她全家,幾乎是全村,陶氏出殯時,她帶來的人擺了六桌酒席,但後來逐漸減少了,孔德成結婚時候,她帶來的人只擺了兩桌。

【注】孔末亂孔的故事前面在《孔府門聯,富不出頭》中也講過,孔氏能傳承千年中間想必也經歷了不少曲折的故事,本篇選自《孔府內宅軼事》,作者為孔子七十七代嫡孫女孔德懋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