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暴跌後需關注三類風險:各國救助政策和力度是否夠充足?

4月20日晚,美國原油期貨的5月份合約崩跌,歷史上首次跌至負值區域,收於每桶-37.63美元。對此市場給出的解釋是,原油期貨到期日前,交易員急於平掉多頭頭寸,以免在交割成本高企的情況下購入實物原油,而WTI原油期貨的主要交割地美國庫欣(Cushing)的儲油空間接近極限的消息,更加劇了對即將到期的原油合約的拋售,因為如果進行實物交割的話,儲油成本將高於平倉損失。換而言之,受新冠疫情的持續衝擊和產油國未能達成減產共識的疊加影響,原油供需基本面的嚴重失衡主導了近期原油價格的持續下跌。

油價暴跌後需關注三類風險:各國救助政策和力度是否夠充足?

圖1 WTI和全球新冠累計確診病例人數數據來源 Wind

但僅從上述供需失衡的角度去理解,那麼昨晚原油價格暴跌就是3月9日的暴跌的複製,但自3月9日原油暴跌和美股熔斷至今的這段時間,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因素就是,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先後出臺了史無前例的救助措施。因此,在理解昨晚原油價格下跌時,需要納入這一政策鉅變的因素。

3月27日,特朗普簽署了規模超過2.2萬億美元的《新冠病毒援助、紓困與經濟安全法案》(CARS ACT);4月9日,美聯儲公佈了規模2.3萬億美元的貸款計劃,顯示為了對沖疫情的影響,美國從財政救助和信貸融資兩個層面對美國企業提供了持續的鉅額補貼。如果結合政策因素,美國油企賠錢賣油的成本其實是有著落的,即只要這些企業能夠最大程度地做好產能維持和就業提供的工作,政策層面就會給予他們相當數量的補貼和救助。

油價暴跌後需關注三類風險:各國救助政策和力度是否夠充足?

圖2 美聯儲和美國財政部的救助政策構成 數據來源 美國財政部,美聯儲

至於說,美國如何對沖這部分政策成本,則要依靠其美元體系的優勢,可以轉嫁出去一部分救助成本。還是原油的例子予以說明,美國政府在補貼油企的同時,可以在低油價的水平補充其原油的戰略儲備。在過去的10年間,美國已經由原油進口國轉為原油出口國,在如此低的價格回購原油,實際上存在巨大的價差收入,當然油價下挫,美國能源企業的日子都不好過,尤其頁岩油企業更是面臨產能泡沫破裂的危機。但從美國整體的成本與收益角度來看,美國的政策設計精英們之所以不擔心本輪史詩級的救助可能產能的後遺症,就是美元體系下,美國具有的自我平衡和自動調整機制。

因此,昨晚油價的暴跌,並不是3月9日單純因減產談判破裂引發供需失衡下的油價暴跌的再次複製,反而是本輪政策救助的一個映射。但無論怎樣,市場如此波動,一定會產生不確定性和潛在風險。

首先,就短期而言,在如此波動之下,市場上一定會有倒黴蛋將活不下去了,而且原油本身就是風險資產,加之油企一般涉及金融領域的程度都很深,所以油價巨幅波動後產生的外溢性影響也一定很大。目前,只是在救助政策的掩蓋下,“裸泳者”沒有浮出水面,因此對投資者而言,當務之急就是儘快找到這些潛在的危險者,並且儘快遠離它們。

其次,就中期而言,油價持續下挫和暴跌確實反映出全球的需求出了大問題。由此,就帶來一個問題——現在各國出臺的救助政策和力度是否夠充足?如果不夠,後期政策將會是什麼,而對於聰明的投資者而言,這個判斷是未來市場的潛在機會,需要儘早探明它,並做好準備。

第三,就長期而言,本次疫情對經濟的衝擊究竟是外生性的?還是內生性的?對此問題,尚沒有共識,但最終答案一定是確定的,因為“上帝不會擲篩子” 。如果是外生性的,那麼各國政府就需要不遺餘力的進行政策對沖,因為熬過這一段,疫情過去後,經濟會自動迴歸常態。但政策對沖究竟還需要多少,需要持續多久,誰也不知道。

如果實際情況最終證明衝擊是內生性的,那目前所有的分析預測,均需要推倒重來。

即便確實是外生性的,但當外生性衝擊遲遲沒有得到緩解,那也確實存在轉為內生性的可能,因為作用到微觀個體的每個人身上,時間久了,就一定會內卷於經濟運行本身,最直觀的例子就是戰爭引發的經濟衰退。所以,一旦政策對沖遲遲不能見效,社會預期由此發散並持續惡化,那麼本次疫情就真的成為一次人類社會的“大拐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