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 这三种方法培养乐观开朗的孩子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为人父母,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乐观开朗,积极面对生活。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位爸爸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非常乐观,一个儿子非常悲观。有一天,爸爸给悲观的儿子买了很多漂亮好玩的玩具,而把乐观的儿子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马房。结果,悲观的儿子泣不成声,爸爸问:“为什么有新玩具还哭?”儿子回答:“玩具会被玩坏的。”爸爸接着到马房里看看另一个儿子,发现乐观的儿子正在兴奋地掏马粪,看见爸爸,他开心地说:“爸爸,有这么多马粪,这里一定藏着小马呢!”

乐观和悲观的性格,让孩子有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面对同样的境遇产生不同的看法,人生境遇也会因为不同的态度发生改变。

性格决定命运? 这三种方法培养乐观开朗的孩子


乐观并不是天生的吗?人为什么会悲观?

生活中我们会注意到,有的孩子面对困难可以坚持不懈,直到成功;而有的孩子,遇见困难就会退缩,感觉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很容易放弃。

在《教出快乐的孩子》一书中,作者赛林格曼通过大量研究证明,人之所以会有悲观产生,基因占有很小的部分,后天很大原因是“习得性无助”造成的。

那么,什么叫习得性无助呢?

习得性无助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当我们相信自己对于环境无能为力时,我们就认为一切努力对我们没有任何帮助,所以放弃任何努力,自愿承受痛苦。

通俗点说就是人类面对许多无法控制的事件:经常试都不试就放弃了。

塞林格曼发现,不管是悲观还是乐观,都不是天生的人格特质,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掌握的。

和习得性无助相对应的这个就是“习得性乐观”,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的由来。

如何教出乐观的孩子?

性格决定命运? 这三种方法培养乐观开朗的孩子


1、拒绝过度保护,让孩子自己掌控

《教出快乐的孩子》书中指出,掌控行为是形成学龄前儿童乐观心态的关键,所谓掌控行为就是自己能够把握和控制的行为。

刚出生的婴儿是完全无助的,头两年孩子学会走路和说话就是孩子具有掌控感的行为,

比如孩子摔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再比如婴儿吃饭时,越早给他餐具越好,也给他一些用手吃的食物,从而让他获得掌控感。

婴儿的无助通常发生在他的行为和结果之间没有关联的时候,比如他哭了,却没有人搭理他,这会使他悲哀和焦虑,从而变得消极。

婴儿发笑不是因为拨浪鼓的声音,而是因为他自己在摇动拨浪鼓。

但是孩子的父母,一般习惯给学龄前的儿童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孩子出现焦虑、愤怒、烦躁情绪的时候,我们想尽可能的去降低这些情绪对于孩子的影响,这样做对孩子反而是不利的。

对于学龄前儿童,掌控行为是形成乐观心态的重点,要让你的孩子经历掌控感,必须让他经历失败,以及不断尝试直到成功为止的每个步骤。

所以过度的保护或者无条件的正面赞赏在塞林格曼看来并不是一件正确的事情,父母如果让孩子经历了所有的过程和感受再加上辅导得当,孩子才能养成不退缩和克服苦难的习惯。

性格决定命运? 这三种方法培养乐观开朗的孩子


2、接受孩子失败和犯错

在打击与控制下成长的孩子,会容易丧失信心、悲观恐惧、不敢面对挑战、失去勇气。

家长应该做的,是在原则范围内允许孩子自己去体验和“犯错”。因为犯错也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重要环节:人生该走的弯路,其实一米都少不了。

如果因为孩子淘气、害怕孩子学坏,就特别害怕孩子犯错,看紧孩子,把孩子的各种想法扼杀掉,让他们按照我们认为安全的方式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成长,这样反而会剥夺了孩子探索的机会,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天性。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更想离开家庭的"牢笼",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性格决定命运? 这三种方法培养乐观开朗的孩子


3、学会给孩子积极的“解释风格”

让孩子乐观的基本原则在于父母对于事情发生原因的解释方法,这个被称为个人特有的“解释风格”,其实就是父母跟孩子说话的方式。

“解释风格”从儿时就开始发展,如果没有经过干预就会保持一辈子,如果是不恰当的说话方式,或许就会造成孩子悲观的产生。

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样解释才可以让孩子乐观呢?

6岁的圆圆跟姐姐一起搭积木,因为不如9岁的姐姐搭得好,他情绪焦躁不安,这时候爸爸过来安慰他。

父亲:你做的很好了,我觉得你做的火箭太棒了。

圆圆:才不是呢!姐姐做得好,我就是笨蛋,没有做对过一件事情。

父亲:我喜欢你做的东西,我觉得你就是最好的火箭专家。

圆圆:姐姐做的好,我就是个笨蛋,我不能做任何事,我讨厌搭积木。

父亲:你只要拿定主意,什么事都能做成,来我帮你搭一个最好的火箭。

最后圆圆还是让父亲帮自己做了一个。

在这个例子中,表面看,父亲给孩子的解释都是积极乐观,鼓励向上的,但其实这位父亲犯了三个错误。

1,父亲说的每件事情都不是真的,因为孩子确实做的不够好。他应该说实话。

2,为了圆圆恩高兴,父亲接手,为圆圆做一个他自己无法做到的东西,让孩子失去了掌控感。

3,最严重的错误就是父亲应该对圆圆解释失败的原因并提出反证。看看圆圆的话语就知道,他坚信悲观的原因并且以消极、放弃、退缩以及抱怨的方式应对问题,这样他就习得悲观了。

所以,孩子悲观,不快乐,父母是有责任的,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有很多的误区存在。

那么正确的解释风格是什么样的呢?

1. 关于永久性

圆圆说:“我从来就不会成功”,“我不能做任何事”

错误说法: 你做的很好了,我觉得你做的火箭太棒了。

正确说法:“你只有6岁,你的姐姐已经9岁,她搭得比你好是正常的,等你到她这个年龄你也可以跟她一样好。”

“我不能做任何事”这就是属于永久性的解释。所谓“永久性”就是事情的起因会继续下去;这就是悲观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坏事情发生在他身上的原因会永久存在的,既然会永久存在,坏事就会不断的发生;

将“永久性”变成“暂时性”也就是乐观的解释,暂时性的解释就是起因是可变的或者是过渡性的。

2. 关于普遍性

圆圆说“我就是笨蛋”,这样悲观的孩子会认为坏事来自自身个性上的缺点,属于“普遍性”的。

对事情发生采用普遍性解释的孩子即使一方面失败了,也会放弃其他的努力。

那么,针对这一点,父亲正确的解释是什么呢?

“你只是搭火箭不好而已,其他方面你不是都做的很好嘛,比如骑车就很好…..”

这样,父亲将“普遍性”的解释转变成“特定的”解释,相信特定解释的孩子,也许某一方面失败,但是仍然会在其他方面坚持下去

3. 关于个人化

所谓个人化就是在找事情原因时候是内部归因还是外部归因。

圆圆总是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整个责任都归因于自己身上,每当事情不顺时,孩子总是责怪自己。

这时候父亲可以这样解释:“刚才你搭积木时候,姐姐如果和你一起,你也会搭得更好一些;或者你请求我的帮助,我来协助你,是不是也可以?”

积极的“解释风格”就是尽量将内部归因转变成外部归因。外部归因的孩子会对自身评价更高,会更少羞愧,更喜欢自己。

悲观的孩子当坏事发生的时候一般会采用永久性、普遍性、内部归因的方式面对,如果想引导孩子转变悲观的想法,父母就要将“解释风格”转换成暂时性、特定性和外部归因的方式。

与此相反,当好事发生时候,悲观的孩子会用暂时性、特定性和外部归因方式解释,这时候父母反而要将好事发生的原因解释为永久性、普遍性和内部归因。

以上的陈述可以让父母及早发现自己孩子悲观或者乐观的倾向,同时要帮助孩子改进“解释风格”,对失败的悲观解释会使孩子害怕去尝试,会造成他们的无助和消极;而乐观的解释会将失败视为挑战,用行动来反应与制造希望。

我们常说,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教会孩子乐观,关键还是在于父母。

悲观有四个来源:基因、掌控感和无助的经历、父母的悲观,从父母或者老师那里得来的悲观性的批评。

我们无法改变孩子的基因,但是却可以改变自身的悲观,改变批评孩子的方式,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具有掌控感的经历,也可以直接教导孩子习得乐观的技巧。

达尔文曾说:“乐观是希望的明灯,它指引着你从危险峡谷中步向坦途,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支持着你的理想永不泯灭。”

乐观的孩子才会有希望,幸福是可以学习的,生命有涯,让我们乐观前行!

参考资料:《教出快乐的孩子》,作者赛林格曼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多平台优质育儿领域原创作者,专注研究儿童心理。

原创不易,谢谢您的关注和点“赞”,您的肯定是我更新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