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決定命運? 這三種方法培養樂觀開朗的孩子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為人父母,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樂觀開朗,積極面對生活。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位爸爸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非常樂觀,一個兒子非常悲觀。有一天,爸爸給悲觀的兒子買了很多漂亮好玩的玩具,而把樂觀的兒子送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馬房。結果,悲觀的兒子泣不成聲,爸爸問:“為什麼有新玩具還哭?”兒子回答:“玩具會被玩壞的。”爸爸接著到馬房裡看看另一個兒子,發現樂觀的兒子正在興奮地掏馬糞,看見爸爸,他開心地說:“爸爸,有這麼多馬糞,這裡一定藏著小馬呢!”

樂觀和悲觀的性格,讓孩子有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面對同樣的境遇產生不同的看法,人生境遇也會因為不同的態度發生改變。

性格決定命運? 這三種方法培養樂觀開朗的孩子


樂觀並不是天生的嗎?人為什麼會悲觀?

生活中我們會注意到,有的孩子面對困難可以堅持不懈,直到成功;而有的孩子,遇見困難就會退縮,感覺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很容易放棄。

在《教出快樂的孩子》一書中,作者賽林格曼通過大量研究證明,人之所以會有悲觀產生,基因佔有很小的部分,後天很大原因是“習得性無助”造成的。

那麼,什麼叫習得性無助呢?

習得性無助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當我們相信自己對於環境無能為力時,我們就認為一切努力對我們沒有任何幫助,所以放棄任何努力,自願承受痛苦。

通俗點說就是人類面對許多無法控制的事件:經常試都不試就放棄了。

塞林格曼發現,不管是悲觀還是樂觀,都不是天生的人格特質,都是可以通過後天學習掌握的。

和習得性無助相對應的這個就是“習得性樂觀”,這也是積極心理學的由來。

如何教出樂觀的孩子?

性格決定命運? 這三種方法培養樂觀開朗的孩子


1、拒絕過度保護,讓孩子自己掌控

《教出快樂的孩子》書中指出,掌控行為是形成學齡前兒童樂觀心態的關鍵,所謂掌控行為就是自己能夠把握和控制的行為。

剛出生的嬰兒是完全無助的,頭兩年孩子學會走路和說話就是孩子具有掌控感的行為,

比如孩子摔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再比如嬰兒吃飯時,越早給他餐具越好,也給他一些用手吃的食物,從而讓他獲得掌控感。

嬰兒的無助通常發生在他的行為和結果之間沒有關聯的時候,比如他哭了,卻沒有人搭理他,這會使他悲哀和焦慮,從而變得消極。

嬰兒發笑不是因為撥浪鼓的聲音,而是因為他自己在搖動撥浪鼓。

但是孩子的父母,一般習慣給學齡前的兒童無微不至的照顧,尤其孩子出現焦慮、憤怒、煩躁情緒的時候,我們想盡可能的去降低這些情緒對於孩子的影響,這樣做對孩子反而是不利的。

對於學齡前兒童,掌控行為是形成樂觀心態的重點,要讓你的孩子經歷掌控感,必須讓他經歷失敗,以及不斷嘗試直到成功為止的每個步驟。

所以過度的保護或者無條件的正面讚賞在塞林格曼看來並不是一件正確的事情,父母如果讓孩子經歷了所有的過程和感受再加上輔導得當,孩子才能養成不退縮和克服苦難的習慣。

性格決定命運? 這三種方法培養樂觀開朗的孩子


2、接受孩子失敗和犯錯

在打擊與控制下成長的孩子,會容易喪失信心、悲觀恐懼、不敢面對挑戰、失去勇氣。

家長應該做的,是在原則範圍內允許孩子自己去體驗和“犯錯”。因為犯錯也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重要環節:人生該走的彎路,其實一米都少不了。

如果因為孩子淘氣、害怕孩子學壞,就特別害怕孩子犯錯,看緊孩子,把孩子的各種想法扼殺掉,讓他們按照我們認為安全的方式在一個“正常”的範圍內成長,這樣反而會剝奪了孩子探索的機會,扼殺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天性。這種做法只會讓孩子更想離開家庭的"牢籠",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性格決定命運? 這三種方法培養樂觀開朗的孩子


3、學會給孩子積極的“解釋風格”

讓孩子樂觀的基本原則在於父母對於事情發生原因的解釋方法,這個被稱為個人特有的“解釋風格”,其實就是父母跟孩子說話的方式。

“解釋風格”從兒時就開始發展,如果沒有經過干預就會保持一輩子,如果是不恰當的說話方式,或許就會造成孩子悲觀的產生。

那麼,作為父母應該怎樣解釋才可以讓孩子樂觀呢?

6歲的圓圓跟姐姐一起搭積木,因為不如9歲的姐姐搭得好,他情緒焦躁不安,這時候爸爸過來安慰他。

父親:你做的很好了,我覺得你做的火箭太棒了。

圓圓:才不是呢!姐姐做得好,我就是笨蛋,沒有做對過一件事情。

父親:我喜歡你做的東西,我覺得你就是最好的火箭專家。

圓圓:姐姐做的好,我就是個笨蛋,我不能做任何事,我討厭搭積木。

父親:你只要拿定主意,什麼事都能做成,來我幫你搭一個最好的火箭。

最後圓圓還是讓父親幫自己做了一個。

在這個例子中,表面看,父親給孩子的解釋都是積極樂觀,鼓勵向上的,但其實這位父親犯了三個錯誤。

1,父親說的每件事情都不是真的,因為孩子確實做的不夠好。他應該說實話。

2,為了圓圓恩高興,父親接手,為圓圓做一個他自己無法做到的東西,讓孩子失去了掌控感。

3,最嚴重的錯誤就是父親應該對圓圓解釋失敗的原因並提出反證。看看圓圓的話語就知道,他堅信悲觀的原因並且以消極、放棄、退縮以及抱怨的方式應對問題,這樣他就習得悲觀了。

所以,孩子悲觀,不快樂,父母是有責任的,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有很多的誤區存在。

那麼正確的解釋風格是什麼樣的呢?

1. 關於永久性

圓圓說:“我從來就不會成功”,“我不能做任何事”

錯誤說法: 你做的很好了,我覺得你做的火箭太棒了。

正確說法:“你只有6歲,你的姐姐已經9歲,她搭得比你好是正常的,等你到她這個年齡你也可以跟她一樣好。”

“我不能做任何事”這就是屬於永久性的解釋。所謂“永久性”就是事情的起因會繼續下去;這就是悲觀孩子的看法,他認為壞事情發生在他身上的原因會永久存在的,既然會永久存在,壞事就會不斷的發生;

將“永久性”變成“暫時性”也就是樂觀的解釋,暫時性的解釋就是起因是可變的或者是過渡性的。

2. 關於普遍性

圓圓說“我就是笨蛋”,這樣悲觀的孩子會認為壞事來自自身個性上的缺點,屬於“普遍性”的。

對事情發生採用普遍性解釋的孩子即使一方面失敗了,也會放棄其他的努力。

那麼,針對這一點,父親正確的解釋是什麼呢?

“你只是搭火箭不好而已,其他方面你不是都做的很好嘛,比如騎車就很好…..”

這樣,父親將“普遍性”的解釋轉變成“特定的”解釋,相信特定解釋的孩子,也許某一方面失敗,但是仍然會在其他方面堅持下去

3. 關於個人化

所謂個人化就是在找事情原因時候是內部歸因還是外部歸因。

圓圓總是認為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整個責任都歸因於自己身上,每當事情不順時,孩子總是責怪自己。

這時候父親可以這樣解釋:“剛才你搭積木時候,姐姐如果和你一起,你也會搭得更好一些;或者你請求我的幫助,我來協助你,是不是也可以?”

積極的“解釋風格”就是儘量將內部歸因轉變成外部歸因。外部歸因的孩子會對自身評價更高,會更少羞愧,更喜歡自己。

悲觀的孩子當壞事發生的時候一般會採用永久性、普遍性、內部歸因的方式面對,如果想引導孩子轉變悲觀的想法,父母就要將“解釋風格”轉換成暫時性、特定性和外部歸因的方式。

與此相反,當好事發生時候,悲觀的孩子會用暫時性、特定性和外部歸因方式解釋,這時候父母反而要將好事發生的原因解釋為永久性、普遍性和內部歸因。

以上的陳述可以讓父母及早發現自己孩子悲觀或者樂觀的傾向,同時要幫助孩子改進“解釋風格”,對失敗的悲觀解釋會使孩子害怕去嘗試,會造成他們的無助和消極;而樂觀的解釋會將失敗視為挑戰,用行動來反應與製造希望。

我們常說,孩子就是父母的複印件,教會孩子樂觀,關鍵還是在於父母。

悲觀有四個來源:基因、掌控感和無助的經歷、父母的悲觀,從父母或者老師那裡得來的悲觀性的批評。

我們無法改變孩子的基因,但是卻可以改變自身的悲觀,改變批評孩子的方式,並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孩子具有掌控感的經歷,也可以直接教導孩子習得樂觀的技巧。

達爾文曾說:“樂觀是希望的明燈,它指引著你從危險峽谷中步向坦途,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支持著你的理想永不泯滅。”

樂觀的孩子才會有希望,幸福是可以學習的,生命有涯,讓我們樂觀前行!

參考資料:《教出快樂的孩子》,作者賽林格曼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多平臺優質育兒領域原創作者,專注研究兒童心理。

原創不易,謝謝您的關注和點“贊”,您的肯定是我更新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