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資本市場的發展史5—交易方式的演變

在前述四篇文章中,根據西方資本市場中心的改變,從阿姆斯特丹到倫敦再紐約,對西方資本市場不同時期的發展做了一個簡述。其中證券交易所是資本市場存在的一種重要載體,從古至今,證券交易所存在的基礎卻從來沒有發生過任何改變,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證券交易所採用的交易方式已經是多種多樣。本文將對阿姆斯特丹,紐約等具有代表性的交易所在百年進化中的交易方式的變化,做一個簡要介紹。

荷蘭阿姆斯特丹——古老的交易之道

運河,作為阿姆斯特丹重要的交通樞紐,它向人們講述著17世紀荷蘭商業的繁盛。橫跨於運河上的近百座橋樑,不僅是水路和陸路交匯的交通樞紐,還是當時進行商品貿易的場所。阿姆斯特丹有非常著名的一座橋,它的名字叫“新橋”,它初建於1550年。“新橋”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股票交易場所,它的歷史資料被今人收錄在了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的博物館裡。“新橋”匯聚了來自於世界各地的商人,法國的、英國的,他們都在這座橋上進行交易。他們在一起談論著,或者相互討價還價,尋找著交易對手。或者傳遞和探詢著各種有關股票的信息。這時的“新橋”是個非常熱鬧的地方,直到有一天,這裡的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16世紀末,每逢惡劣天氣,股票交易人就跑到一個距離“新橋”最近的教堂裡。它叫聖歐拉夫教堂,他們在那裡繼續進行交易。1578年,他們把聖歐拉夫教堂當成第二個交易場所。今天的聖歐拉夫教堂,已經變成了荷蘭國會的辦公地點。但是,當年這嘈雜的場景,激怒了教堂的主教,他憤然地把那些股票交易商們通通趕出了教堂。 風雨中,交易商們東躲西藏。到了1611年,交易商們自行集資建造了這樣一座建築,專門用於股票交易,它正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證券交易所,這就是坐落在市中心的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

1612年,來自歐洲各國的投資者讓新落成的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顯得越來越擁擠了。於是,市場信息集中到了經紀人身上,而每一位投資人又能通過經紀人瞭解到市場信息。這樣就縮短了交易時間,提高了市場效率。一種新的交易方式也就隨之誕生了。300名最具信譽的人被推舉出來,他們作為投資者的代理人進到交易所裡面進行交易。而這300位代理人也被稱為經紀人,成為了歷史上最早的一批經紀人。

西方資本市場的發展史5—交易方式的演變

阿姆斯特丹證交所開市

說到這裡,人們也許會問,股市中為什麼非要有一個交易所呢?其實,股票市場一般分為兩級市場:一個叫一級市場,它是企業把股票賣給投資人的市場;另一個市場,則是投資人相互買賣股票的市場,這就是所謂的二級市場,而交易所就是這樣的二級市場。交易所實際上是證券交易市場的一種形式,但交易所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可以集中一種交易行為,可以進行大規模大量的交易,你想一想你到大街上去買賣股票的話,你有賣的股票,要買的人不一定能找到你這裡,也不一定會有。但把它集中起來,所有的買方和賣方都能湊到一起,大家對市場的情況就比較清楚,這時就會形成一個均衡的價格,真正市場的價格。最重要的一點,市場交易集中的交易行為相對透明,並且有利於整個資源的大規模配置。

集中交易的優勢幾乎是無可替代的,從1611年到今天,人們一直在努力擴大著這樣集中交易的優勢。以英國為例,19世紀之後,在英國各郡存在著21家證券交易所,而在1973年3月,這21家證券交易所被合併成了一家,這就是倫敦證券交易所。

美國紐約—變革的交易之道

紐約證券交易所最早誕生在一棵梧桐樹下,那時,許多證券商就聚集在這棵樹的周圍,討價還價。1792年,美國24位證券商就是在這棵樹下籤定了誠實守信的交易聯盟。從此,紐約的證券交易進入了集中交易的時代。1872年,這棵樹自然死亡。據當時媒體報道:一棵樹離去了,紐約失去了一位可親可敬的老朋友。為了紀念這段歷史,如今華爾街依然種植著一棵梧桐樹。200年後,紐約證券交易所平均日成交額達到了500億美元。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有四分之三的企業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在許多國家的股票市場上,經紀人代理投資人買賣股票的方式,作為一種制度,一直被保持到了今天,紐約交易所就是一個典型的範例。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取得正式資格的經紀人一共有1366位。電子化手段統治股票市場每一個環節的今天,像紐約證券交易所這樣,由經紀人代理投資者在場內進行面對面交易的股票市場,全世界已經絕無僅有了。

西方資本市場的發展史5—交易方式的演變

紐交所仍然保留經紀人代理交易

紐約證券交易所之所以要保留這樣一種古老的交易方式,有人說它是為了保留一些證券市場的人氣,也有人說它僅僅是為了保護一種文物。到底為什麼這樣做,那是因為在紐交所和世界上任何其它股市中,額度非常大的定單,從來不會通過電子交易來完成,而是通過職業經紀人和交易員作為中介來完成的,也就是在交易員之間完成。

1875年,一件偶然的事情,為紐約證券交易所帶來了一個新的變化。一位名叫鮑德的經紀人把腿摔斷了,他不能再跑來跑去為客戶代理買賣了。於是,鮑德提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椅子坐在場內,並宣稱他只買賣西方聯合公司的股票。於是,其他經紀人只要接到西方聯合公司的股票買賣訂單就去找鮑德,而鮑德則保證以最合理的價格買入或賣出。所有經紀人都感到了方便,而鮑德也為自己謀到了買賣差價的收益,於是一種新的交易機制在紐交所誕生了,這就是所謂的做市商交易制度。當年的這把椅子已經變成了文物,收藏在紐約證券交易所裡。今天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擔負這種做市商職能的人被稱為專家經紀人,他們的客戶不是一般的股票投資人,而是交易所內的全體經紀人。

1971年,美國邦克拉莫公司成功地開發了一種專門用於股票信息傳輸的大型計算機系統。而這一系統最先獲得了美國證券商協會的運用。該協會的5000多家會員用電話線聯通了納斯達克的電腦主機,形成了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這個全美會員自動報價系統。其英文字頭的縮寫,就變成了所謂的納斯達克。與紐約證券交易所不同,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每隻股票的交易是通過多個做市商來實現的。

西方資本市場的發展史5—交易方式的演變

納斯達克逐漸成為科技企業熱衷上市的地方

納斯達克創立的初衷,是為小型的成長型企業提供交易場所,使這些大部分在做風險投資的企業得到一個機會去融資。納斯達克正式開始營業後不斷髮展壯大,最初來這裡上市的公司,大多都屬於新經濟型公司,許多已逐漸成長為大型公司。

納斯達克的問世開創了證券電子化交易的先河,這是一次革命性的變化,從那以後,一個沒有交易大廳的交易所出現了,傳統意義上的交易所從投資者聚集的場所變成了今天這樣一個交易信息匯聚的網絡。 電子交易的成本較低,它允許市場流動性逐步積累,並使納斯達克能夠輕鬆地和國際市場接軌。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個明顯的優勢,使得僅僅30年的納斯達克,在1998年交易量一舉超過了紐約證券交易所。

信息技術的發展,刺激了紐約證券交易所電子化的進程,從1974年到1984年的10年間,紐約證券交易所逐漸地變成了今天的這個樣子,把古老和現代融為了一體。1986年,倫敦證券交易所開始了全面改革。改革之後的倫交所也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一塊靜靜的大屏幕和在它背後支撐交易、清算運轉的大型計算機系統。信息技術能夠帶來高效率和低成本,已經成了全球證券界的共識。

從集市般的討論還價到經紀人制度的出現,從電子化的改革到互聯網的應用,證券交易所近400年的歷程中,經歷了若干次質的飛躍。但無論怎樣變化,提高市場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都是證券交易所歷史軌跡中一個永遠不變的理念。在這樣一種理念的引導之下,每一次改革都使市場信息更加透明,參與者更加廣泛,競爭更加充分,從而使整個社會資源的配置更加迅捷更加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