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信仰,青春的宗教——讀《平凡的世界》有感

生命的信仰,青春的宗教——讀《平凡的世界》有感


生命的信仰,青春的宗教——讀《平凡的世界》有感

作者:唐風漢韻


如果讓我在國內的長篇小說中推薦一部,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平凡的世界》——從來沒有哪部小說能像它那樣深刻地培育我,浸潤我,滋養我,豐富我,改變我……

—— 題記

生命的信仰,青春的宗教——讀《平凡的世界》有感

第一次接觸《平凡的世界》是1991年秋天。那時我剛從偏僻的小鄉村帶著渾身的泥土味兒來到城市讀大學。屈指算來,時光在我們的不知不覺間流走了接近三十個年頭。在悄無聲息的流淌裡,它會沖走人世間的多少喜怒與悲歡?可是,任憑時光漂白了記憶,年華銷蝕了容顏,卻絲毫沒有沖淡我初讀小說時的驚喜與迷戀。


每次提及這部小說,洶湧在我心頭的總是親切與溫暖,盪滌我靈魂的是一種足以穿透任何時空的震撼。


除卻閒時枕邊的瀏覽,在這二十多年的光陰裡,作為完整地閱讀,我一共讀過三遍。每一次閱讀,都會讓我對生活產生更新的認識與體味,每一次閱讀,都會讓我對生命產生更深刻的感悟與思索……


如果,在平淡而又庸常的生活裡,我們的心靈不會麻木,感情不會冷漠,目光不會呆滯而空洞……不管面對什麼,我們總能積極的面對生活,用感恩和寬容對待人生,這是不是一種幸福與快樂?


生命的信仰,青春的宗教——讀《平凡的世界》有感


01、共鳴:孫少平分明就是自己的影子

打開小說,我一下子就被作者所描繪的環境所吸引——農曆二三月,春寒料峭,迷濛蒙的細雨中夾著雪花,整個小縣城籠罩在陰冷泥濘的灰色調畫面裡,小說的主人公孫少平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走進了我的視野走進了我的生命。他寒酸的衣著,連粗劣都幾乎無法維續的伙食讓我的心裡泛酸讓我的喉頭髮堵讓我的淚水一下子衝破理智的堤壩,肆意流淌——可能是相同或者相似的經歷吧,我永遠無法忘記書中的那個細節,每天幾乎都是最後一個來打飯的少平迅速地拿起屬於自己的黑饅頭,生怕別人看到,像做賊似的,因為自己買不起哪怕只五分錢的丙類菜,所以四顧無人,他往自己的碗裡舀別人剩下的菜湯,書中是這樣寫的——


“房上的簷水滴答下來,盆底上的菜湯四處飛濺。他扭頭瞧了瞧:雨雪迷濛的大院壩裡空無一人。他很快蹲下來,慌得如同偷竊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著雨水的剩菜湯往自己的碗裡舀。鐵勺刮盆底的嘶啦聲象炸彈的爆炸聲一樣令人驚心。血湧上了他黃瘦的臉。一滴很大的簷水落在盆底,濺了他一臉菜湯。他閉住眼,緊接著,就見兩顆淚珠慢慢地從臉頰上滑落了下來——唉,我們姑且就認為這是他眼中濺進了辣子湯吧!”

不知怎的,我對這一段文字毫無抵抗力,每一次閱讀都讓我熱淚盈眶——也許,這樣的文字喚醒了我痛苦的回憶?我眼前又浮現出自己當年上高中的情景:在縣城細雨迷濛的柏油路上,自己吃完飯往學校裡趕,大約七八塊錢一雙的運動鞋腳後跟早已磨破了洞,但由於沒鞋可換,也只能用鞋墊子堵塞湊合,雨水鑽進鞋裡,浸泡著襪子,腳就掙扎在這粘粘乎乎的泥濘裡,看著路上的行人,自己當時的心裡為什麼會產生一種莫名的憂傷?


高三的下學期,離開原來那些哥們轉學到另一所高中的我,每到週末的最後一頓飯,口袋裡早已沒了一分錢,到了吃飯的時候,同學們都興高采烈地去伙房打飯,自己卻趴在桌子上裝做埋頭學習的樣子。當同學走盡,自己迅速拿起早已裝滿開水的塑料杯,悄悄地溜出學校,徘徊在野外的小路上,用開水打發別人吃飯的時光,欺騙自己早已抗議多時的肚子,看著路邊長得旺盛的白菜和蘿蔔,自己為什麼會產生拔來塞到嘴裡的衝動?

晚上,躺在缺少床板只能用幾根木棍臨時湊合的木床上,不敢翻身,生怕一不小心會壓斷木棍掉到地上的自己,睜著大眼望著黑黑的宿舍,聽著周圍同學香甜的鼾聲,為什麼總想痛快地放聲哭泣?


讀著小說,讀著孫少平的貧困與寒酸,讀著因貧窮而過分敏感而又自尊的少年的種種表現,我分明找到了自己!找到了青春時期那內心自卑所以處處自尊的影子!從孫少平、郝紅梅的身上,我分明看到了我的青春——那不再是模糊的虛泛的,也不再僅僅是什麼詩意的或者痛苦的,而是憂傷伴隨著成長、歡樂伴隨著迷惘、焦慮融合著渴望、甜美交織著悽楚的青春啊!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誰都可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磨難,就像雛鷹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風雨,鋼鐵在火中在水中在一千次一萬次的敲打中鍛鍊,這無法逃避也不應該逃避。如果遇到了磨難,正確的態度永遠應該是咬緊牙,挺過去——你完全可以把這當作是從孩子走向“男子漢”的莊嚴儀式!


在任何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有這樣那樣的經歷——沉重得讓你不敢回首的,羞愧得讓你一想心就發緊的,快樂得讓你每次提起都喜形於色的,激動得讓你到了老年也能熱血澎湃的……就像小樹在成長的過程中,長高長粗的同時要長几個杈,要結幾個疤一樣,而如果有一部書能夠喚醒這些回憶能夠觸動你的情感能夠引發你的思索,你又怎麼會對它無動於衷呢?!


生命的信仰,青春的宗教——讀《平凡的世界》有感


02、愛情:讓我淚如雨飛

在《平凡的世界》中,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孫少平、金波他們各自的愛情。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想,這裡邊可能有著非常複雜的因素,但最重要的,是他們兩個人的愛情故事都有著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那已經不僅僅是愛情,更是上升到一種人性的審美。唯有美,才更具備搖人心旌撼人魂魄迷人靈性的力量!


在路遙的筆下,尤其是在對少平與金各自波愛情故事的呈現中,一筆一畫都是純淨的,是樸素的,就像青藏高原上那沒被汙染的天空——無功利心,看不到商人般的精明算計,也幾乎看不到時下作家熱衷的“身體慾望”,看得到的只是“情感”,只是隱藏在“情感”後面的良好的“人性”——不煽情反而更有情,不寫“衝動”反而更容易激起讀者的“內心衝動”,樸素反而成了另一種繁華,平凡成就了另一種崇高,這難道不是一種更高的境界麼?


先說金波與那個藏族少女的愛情吧,有很多朋友一直糾結於金波的愛情:金波的愛情那也算愛情嗎?他在這份愛情的體驗中究竟得到了什麼?

我知道他們在疑惑什麼,也多少能夠理解他們的糾結。但我覺得正因為如此,金波的愛情才更具有動人心魄的力量!


他與那位藏族姑娘從頭到尾幾乎都是陌生的!沒有親吻,沒有拉手,甚至沒有語言的交流,他們有的只是相互凝望的雙眼,只有在悠揚而婉轉的歌聲裡強烈共鳴的年輕的心!


也許你不認為這是愛情,可愛情就這樣在金波的人生世界裡紮根了發芽了拔節了,只可惜還沒開花就早早凋謝!雖然沒有開花,但愛的植株卻依然在金波這位多情小夥的心中倔強地成長,他思念,他渴望,他等待,他憂傷,他曾想忘記卻時刻未曾忘記,在金波復員的第八個年頭,他又一次返回草原去尋找,尋找他生命遺落在草原上再也不會出現的愛情,最終他一無所獲……


這不是愛情嗎?如果這樣的感情還不叫愛情,那麼請你告訴我到底什麼才是愛情呢?是的,金波沒有得到什麼——如果非要從物質的角度理解——他最多隻是得到了曾帶著姑娘體溫的潔白的印著“為人民服務”五個紅字的搪瓷缸子。但是,他的生命因此而變得深沉,他的性情因此而變得成熟,他的內心因此而變得更為豐富和細膩,正是這份愛情,讓金波的生命中有了更多的期待更多相思更多品味與體驗……也正因如此,那草原對於金波來說有了更為親切中夾著憂傷煩惱中帶著甜蜜的回憶,《在那遙遠的地方》那首歌曲也就這樣帶著顏色帶著重量帶著體積帶著溫度帶著鋒刃地融進了他的血液他的骨髓他的靈魂裡,這難道不是得到嗎?


金波的愛情開始了也就結束了,失去了卻也得到了,幾分神秘,幾分空靈,可是朋友,當我們為他這段悽美的愛情而嘆息時,為什麼不為這位善良的小夥子而祝賀呢?


其實,值得祝賀的僅僅是金波嗎?不,還有我們!我們難道沒有從中得到人生的成長和感悟嗎?!


少平與田曉霞的愛情更是本部書中最震撼人心的文字,我不想,也無力把此文寫成評論性文字,我只能隨著我的筆任由我的心流瀉它的閥門所無法關押的情緒。


少平與曉霞的愛情中有著太多的美好:他們的愛情發生在兩個成年人之間,不是少年少女時代的好奇和衝動;他們的愛情是經過較長時間的沉澱才最終形成的,彼此有了較長時間的思索與觀察,不是那種時尚影片裡的“一見鍾情”;他們的愛情是超越功利跨越門第與文化之限的,彼此愛的只是眼前這個“人”本身而不是其他……當然這種愛情對於少平或者與少平一樣的朋友來說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那不僅僅是溫暖與驕傲,更是一種靈魂的支撐和激勵!


田曉霞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女孩子,他顯然也是作者筆下著意刻劃的理想中的人物,少平單純從人的角度來說,他也是那個時代那個階層中的同類人物中的“理想人物”,在他的身上一定寄託著作者某種意願或者傾向。可就是這兩個完美人物的完美愛情最終卻是以毀滅結束——這是多麼地讓人惋惜讓人痛苦啊!


當孫少平與田曉霞的兩年之約眼看著就要到期的時候,這位普通的煤礦工人的心中充滿的是一種什麼樣的幸福啊!可是,他卻從省報上看到了田曉霞犧牲的消息——


對孫少平來說,真正爆炸性的新聞是緊接著這條消息的另外幾行字——……又訊:本報記者田曉霞發出這條消息後,在抗洪第一線為搶救群眾的生命英勇犧牲……犧牲?我的曉霞……

孫少平一下把右手的四個指頭塞進嘴巴,用牙齒狠狠咬著,臉可怕地抽搐成一種怪模樣。洪水撲滅了那幾行字,巨浪排山倒海般向眼前湧來……他收起自動傘,在大雨中奔向二級平臺的鐵道。他瘋狂地越過選煤樓,沿著鐵路向東面奔跑。他任憑雨水在頭上臉上身上漫流,兩條腿一直狂奔不已。他奔過了東邊的火車站。他奔出了礦區。

他一直奔跑到心力衰竭,然後倒在了鐵道旁的一個泥水窪裡。東面駛來的一輛運煤車在風雨中噴吐著白霧,車頭如小山一般急速奔湧而過——他幾乎和汽笛的喧嗚同時發出了一聲長嚎……

當他接到曉霞的爸爸發來的電報來到曉霞的家中時——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小桌上那個帶黑邊的像框。曉霞頭稍稍歪著,爛漫的笑容象春天的鮮花和夏日裡明媚的太陽。那雙美麗的眼睛欣喜地直望著他,似乎說:親愛的人!你終於來了……

像框上挽結著一綹黑紗。旁邊的玻璃瓶內插幾朵白色的玫瑰。一位老人羅著腰坐在沙發上,似乎象失去知覺一般沒有任何反應。這是曉霞的父親。

孫少平無聲走到小桌前,雙膝跪在地板上。他望著那張親愛的笑臉,淚水洶湧地衝出了眼眶。他撲倒在地板上,抱住桌腿,失聲地痛哭起來。過去,現在,未來,生命中的全部痛苦都凝聚在了這一瞬間。人生最寶貴的一切就這樣早早地結束了嗎?


每當我讀到此處,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鼻子發酸,淚水不由自主地流了出來——在這世界上,還有什麼比完美的愛情的毀滅更讓人肝腸寸斷銷魂蝕骨呢?有人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當少平與曉霞的愛情以這種方式結束的時候,你的情感能夠不為這種純粹所撕扯,你的靈魂能夠不為這種悲壯所震撼嗎?


生命的信仰,青春的宗教——讀《平凡的世界》有感


03、平凡:彰顯生命的價值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遙塑造得最成功的是少安、少平為代表的平凡人,讀完這部書,我相信你不會忘記他們,還有潤葉、向前、金波、紅梅、惠英嫂子甚至潤生、侯玉英、蘭花以及那個二流子王滿銀。


他們以不同的形象濃縮了人生百態,他們也都以不同的方式體現了各自的生命價值。是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價值,記住朋友,這世界上絕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多餘的!每個人都有屬於他自己的生命價值,認識到這一點,你將永遠不會自暴自棄。


少安和少平雖為親兄弟,由於意識他們文化程度以及認識社會的視角不同,他們選擇的是不同的生活之路,但是,他們都有強烈的責任感,有濃厚的家族意識(我不認為這是什麼狹隘),有孝心,敢於嘗試,在困難的境況中有勇敢的心,他們都以一種積極的樂觀的態度看待生活,在家族裡,他們給自己親著愛著的人以溫暖以支持,有他們在,家人永遠會感到踏實、有依靠;在社會上,他們都傳達著一種堅強上進寬厚慷慨的正能量———這是他們的生命價值。


曉霞就更不用說了,就連那個終日在外流浪的“二流子”王滿銀,雖然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和過失,但他給了蘭花以愛情的滋潤,給了狗蛋貓蛋以你愛的溫暖,也在某些方面帶給別人以詼諧幽默的快樂——滿銀尚且如此,你還能夠說自己活得沒有意義,看不到自己的價值嗎?


在我們的現實生命裡,人和人可能生活在不同的環境裡,每個人的能力也有所不同,但只要我們能認識到各自的生命價值,在自己的位置上投入熱愛和激情,讓自己和關愛自己的人們感受到你的快樂,甚至在你的影響下他們也能以積極的快樂的態度生活,誰又能夠說這不是我們生命價值的體現呢?


說實話,在我的青春歲月裡,《平凡的世界》不只是文學,如果僅僅把它定位在文學作品框架裡,難以表達出它對我生命的啟蒙和教益,它是一部生命的書,是我成長過程中最虔誠的宗教。

2020.4.22


生命的信仰,青春的宗教——讀《平凡的世界》有感


百度搜索逸飛中文網,欣賞更多精彩文章,詩意每一個平凡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