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迅希望把孩子培养成高尚品质的人而不是一味钻营人际交往

托尔斯泰的日记有过这么一段话,很值得我 们思考:

“所有的年轻人都有这样一个时期,对事物 还没有固定的见解和准则,只是在逐渐形成 中。在这个时期,他们一般都不考虑实际利 益而活在精神世界里。

我把这个过渡称为不成熟时期。有的人经历 的不成熟时期长些,有的人经历的短些,甚 至有人永远不成熟,有人从未有过不成熟的 时期。这个时期的长短取决于什么呢?

我上面说了,这个时期年轻人在逐渐形成对 事物的固定看法和种种准则。既然如此,那 么越是聪明的年轻人,这段时期应该过得越 快,因为他会给自己定出一些准则,并且按 照这些准则去生活。

可是实际上完全相反。我们越要活下去,生 活的实际方面就要求我们越多地注意它。而 一个人学识倾向思索(从中得到精神上的享 受),他就越是努力不让这段过渡时期过 去。

为了得出对事物的正确看法,并且定出正确 的生活准则,思索一辈子也不够。即使他已 经在这条道路上前行,由于需要,他必得停 止制定准则而按现成的准则去行动,不管这 些准则制定得怎样。因此,进入实际生活以 后,我们所有的人在必要的时候就都开始根 据一些不完善、不彻底的准则和看法行动。

这段时期长,证明这个聪明,然而却无助于 他在实际生活中取得成功。根据我不加分析 就接受了的简单、不复杂、虽不正确却彼此 吻合的准则去行动,要比根据也许是正确 的、但说明得不够、也没有统一起来的准则 去行动容易。因此世上傻子比聪明人更顺 利。”

读到这段的时候,我真不敢相信这是一个 20多岁的年轻人能领悟出来的思想。绝大 部分的人可能活了一辈子也不能领悟不出这 样的思想。

为什么鲁迅希望把孩子培养成高尚品质的人而不是一味钻营人际交往

一个人想要提高为人处世能力,形成自己的 原则和见解是必不可少的,原则和见解是指 导我们处世的方向,语言表达和处理技巧则 是处世能力的一种升华(后者可能更需要天 赋)。

只说说前者。

事实上,在我身边,我见过好几个自以为很 懂人情世故的人,他们简直让我害怕,甚至 会让我想到这可能就是我们中国封建文化的 余孽。因为我觉得我自己在他们的带领下也 成了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曾经的我不仅头脑简 单,也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 我在20岁之前完全没有自己的处事原则, 更不懂为人处世(我觉得这个家庭教育也有 很大关系,也存在卢梭说到过的公众教育。

比如我的母亲很淳朴,她总是教导我在外面 一味地温和,谦让、忍受,到后来我可以确 信这绝对是一种逆来顺受的坏思想)。

我很讨厌那些一味钻营人际交往的人,可惜 有关人际交往这样的文章和视频,网上是滥 竽充数。

唯一,我确信的是,真正值得人类的交往基 础都是建于在一定的真诚之上的。

为什么鲁迅希望把孩子培养成高尚品质的人而不是一味钻营人际交往

看过鲁迅一篇有关教育的文章,鲁迅很希望 家长们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 人。当然某些人觉得好笑。

可是,当时鲁迅也早就预料到了,我们中国 人势必会成为金钱的奴隶。他知道中国人善 于耍阴,而且虚伪,不过他也并不认为明哲 保身,以及一味的教孩子适应社会是长久之 计。鲁迅提出要改良社会,但纵观当代情 形,此目标是遥遥无期,几乎没有什么希 望。

为什么鲁迅希望把孩子培养成高尚品质的人而不是一味钻营人际交往

在面对社交这个问题上,那些教导我们怎样 提高为人处世的前辈或者中国书本,先请大 家不要急于接受,先试着去怀疑下,不要太 早把一些古代的中国为人处世的思想作为自 己的处事原则,比如一些明哲保身,做人做 事留三分余地(我之所以对留三份余地提出 质疑,是因为我觉得大部分实行这句话的人 的目的不是出于他人的利益考虑,而是害怕 把自己推向绝路)。

但是托也说了,实际上我们对一些习以为常 为人处事原则的怀疑对生活起不到任何作 用,因为当大家都按照一条路走向终点的时 候,不管是对你好的,还是不好的人,都会 觉得你是和他们不一样的,会拉你走回和他 们一样的轨道,只是表现做法不一样。

但是,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是很难 形成自己独特的好见解,和值得效仿的处事 原则的。当然受过良好教育,并不代表你要 上什么一流的大学,不过对一般人来说,每 年读几本名著很是必要的。

名著不像干货,它不会直接告诉你怎么做, 而且不像中国的小说,多是情节、语言技巧 等(实际上,老舍、茅盾、巴金等这样名家 的作品我读来都觉得也不算有思想)。

名著很多素材取决于真实生活,作者不会直 接教化你什么,但是他们会通过自己特有的 语言,有条有尾地叙述给你听,让你自己去 体会这种悲欢离合,世态炎凉,同时他们也 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更多的是让你去领 悟,如果你是主角或者其他角色,你将怎样 行动。

可是我知道名著大多人都很难嚼读下去,我 之所以推崇名著,是因为我深深地意识到我 们很多成年人根本没有太大必要去关注这些 为人处世能力。因为我们人格不完整或者不 健全。

腿都不健全,还指望走好路?一个扭曲或者 不健全人格的人不可能会对这个世界有多独 到或者值得效仿的准则和见解的。但是,阅 读名著则是完善或者塑造我们人格的一种很 好的方式。

有人说出的给自己制定那些准则,在我看来 其实就是人格的完善,为什么你要给自己制 定那么多准则呢?因为它们不是你人格中的 一部分,没有和你的人格融为一部分,你不 习惯,你会忘记,所以你要制定。你制定它 们,是为了记住它们,以便成为你的习惯, 甚至人格中的一部分,做事果断就是个好的 例子。

而这些准则的制定,像什么不要虚荣,托尔斯泰也制定过。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要改造自己的性格,他说自己有三大癖好

一是好赌

二是好色

三是好虚荣

所不同的是,托尔斯泰的解决问题方式非常 高超,他追本溯源地解说自己的好色是由于 肉体和想象的缘故...,他会看到问题的本 质,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好的缺 点,再去解决问题。

实际上,我认为人们可以喜欢那些情商高的 人,但是情商高不等于为人处事能力很强。 很多人都把情商和为人处事能力等同起来。 要知道,如果我们向往温情的社会,真正值 得推崇的品质该是善良、真诚,一个善良、 真诚的人即使一开始不善于和人共事,但他 也会反思自己的不足,并从而改善。

至于所说的那些原则,如果说,是出于自己 能够和她人更好的相处,完善自身,而不是 一味只想借此谋取利益,是相当可取而且实 用的。但是,如果这只是出于黑暗的人性, 夺取他人利益,伤害别人,这比虚伪还值得 谴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