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抬棺式做法,會適用於我國嗎?

最近,有一個黑人抬棺的視頻廣泛流傳於各大視頻平臺,而“

黑哥一笑,生死難料。棺材一抬,世間白來。”更是成了眾多網友張口就來的句子。

黑人抬棺究竟是個什麼情況?原來這是加納的一個喪葬文化衍生出來的事物。最初的抬著棺材跳舞的視頻來源於BBC的一段報道,說的正是加納當地的一種抬棺舞。不僅是抬棺舞,喪葬的棺材也被加納人變得樣式百出。

黑人抬棺式做法,會適用於我國嗎?

各式各樣的棺材形狀


生死本無常,視死如歸的精神終究只是存在少部分人心裡,而加納人通過抬棺舞把葬禮變得有些喜慶,無疑是想削弱人們對死亡的恐懼,淡化悲傷。黑人抬棺是一個梗,更是一種文化的體現,但這適用於中國嗎?

今天我們來一起探究這個問題。

一、黑人抬棺為什麼會火

1.洗腦的旋律加魔性的bgm

起初的黑人抬棺只是在當地很有出名度,但當這個視頻傳入中國,流到視頻大佬的手中,一切就變得不同了。

疫情之下,疫情形勢的嚴峻讓黑人抬棺得到了更大範圍的傳播。大眾被迫待在家中,每天盯著疫情數據,心中或多或少會有壓抑感。這時這個視頻就成了大眾的情緒宣洩之地。視頻中抬棺黑人的誇張表演加上後期加上的旋律和bgm,變得是那樣的洗腦和魔性。

黑人抬棺式做法,會適用於我國嗎?


2.巨大的反差

棺材,意味著死亡。當它與歡快的舞蹈和音樂結合在一起時,就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不光如此,巨大的反差還存在於兩種文化的衝擊中。中國的喪葬習俗講究死者為大,在葬禮上人們的表現都是一片傷心肅穆的氣氛。整個葬禮上別說笑,就連大聲喧譁都是對死者的不敬。而黑人抬棺的出現,直接從視覺上和精神上都衝擊著我們的固有印象。兩者相對比起來,火起來也就不難解釋了。

黑人抬棺式做法,會適用於我國嗎?

二、我國傳統的喪葬習俗

說到我國傳統的喪葬習俗,其實早在上古時期,人們就已經有了”葬“的意識,

正如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於”葬“的解釋:葬,藏也。

早期的人們為了故去之人的肉身不被野獸吞噬,才有了掘土而埋的行為。而至於喪葬習俗的真正制度化形成,並且有文獻記載,則需要考究到我國周朝。

在我國的傳統喪葬習俗中,有哭喪的一環,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

黑人抬棺式做法,會適用於我國嗎?

出殯的時候必須有全體後代尤其是男人們"唱哭",否則按照民間舊俗就會被視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黃泉路上沒有響徹天地的哭聲相伴,便在方圓數十里傳為笑柄,其子孫後代也要被人們視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難容。

喪葬習俗,強調了一個“喪”字。所有參與的人都需要在喪禮上保持肅穆和悲傷的感覺,而這,恰恰與黑人抬棺式的做法相反。所以,黑人抬棺式的做法,不適用於中國的傳統葬禮上。

三、“不悲傷”的喪葬例子

黑人抬棺的做法,淡化了親人離去的悲傷。而這種”不悲傷“的喪葬案例,在我國,也是存在的。

據《莊子·至樂》記載,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百:“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這就是有名的”莊子葬妻“典故。對於自己”鼓盆而歌,面無悲色“,莊子的解釋是:

黑人抬棺式做法,會適用於我國嗎?

“不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而本無氣。雜乎芒忽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度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嗷嗷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大意就是,妻子死了,是迴歸自然,沒什麼可悲傷的,應當“不以生喜,不以死悲”。

總結

黑人抬棺,是一種由加納喪葬習俗衍生而來的一種事物,本身並無好壞之分,我們對此感到新奇,只是瞭解的不夠多罷了。不是所有人都會理解黑人抬棺的行為,我們也不需要以個人的標準去評判它,就讓它順其自然,該存在就存在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