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入职,一年后,凭什么他晋升,你留下?原因令人后悔万分

文 | Lucy

同期入职,一年后,凭什么他晋升,你留下?原因令人后悔万分

先来看一个故事吧。

小华和小光是同一天入职同一公司的应届毕业生。两人毕业的高校伯仲之间,且两人的专业与实际工作都不对口。因此,进入公司后,两人都需要恶补挺多专业知识。小华和小光都意识到这一点,于是相约结伴学习:两人分工收集资料,制定好计划,然后就每天下班后各自回出租屋学习。

小华高中期间就一直住校,每晚在教室自习,总结梳理学习内容(特别是复盘错误)的习惯一直延续至大学毕业。因而每天下班后,小华就迅速地在外面解决晚饭,然后回屋打开台灯,进入学习状态。因为都是与工作相关的内容,一想到可以如何在工作中运用,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而小光高中期间一直走读,虽然也每晚在校自习,但回家后总会先坐在客厅沙发上,边吃宵夜,边看会儿电视。由于在校晚自习时,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进度已经七七八八了,所以时常电视一看就收不住,最后被父母赶上床去。学习进度嘛,差点就差点,影响似乎也不那么大。

大学期间小光终于放飞自我,几乎很少去自习室晚自习,总是说在宿舍里自习是一样的,还能省下路上的时间。但实际上在宿舍里常常自习半小时,就开始摸鱼了,不是床上躺会儿,就是打开电脑玩。因而每天下班后,小光也习惯给自己放松一下,外卖到屋,打开电视,边吃边看。饭很快吃完了,但电视却越来越精彩,欲罢不能,很快,时间就过去了。没有父母的催促,小光常常刷剧到深夜,起床变成了大难题。

同期入职,一年后,凭什么他晋升,你留下?原因令人后悔万分

慢慢的,小华和小光的学习进度越来越远。小华越学越有劲,因为学了在工作中就能用上,用上了就更愿意学。而小光每天睡觉前都很有负罪感,觉得自己又浪费了时间,但是每天下班一回家,脱鞋、开灯、开电视似乎是在小光还没反应过来时就已经完成了,这令小光越来越有“无力感”,越来越难以坐回书桌,终于彻底放弃了。

一年之后,小华晋升,小光还在原地踏步。

小华就像是“别人家的孩子”,他到底做对了什么呢?小光的“无力感”、“负罪感”让我们感同身受,仿佛看到了某个时段的自己。到底应该如何走出来呢?

改变行为,很多时候,看似是人的问题,实则是环境问题。

专家们在各种电影院里进行“爆米花”实验。这些特制的爆米花不新鲜,又难嚼,但所有的实验都得到了相同的结论:食物容器越大,观众吃得就越多。而参加实验的观众却往往不承认这点,他们觉得“我自己有没有吃饱,我自己心里有数”。

因此,要改变这种进食行为,相比去扭转参加实验的观众的想法,直接缩小容器更直接有效。

同期入职,一年后,凭什么他晋升,你留下?原因令人后悔万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精神分裂,即理性和感性。感性就好像一头“大象”,理性就像是“骑象人”。骑象人善思考,但力气远远小于大象。大象是敏感的,能够感知痛苦,获得快乐。同时,大象也是人的本能面,及时行乐,好逸恶劳,反复不定,总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长远的好处。一旦骑象人和大象发生冲突,多半是大象获胜。

而环境之所以对人的行为有直接而明显的影响,是因为

环境中包含了大量的行为线索,“大象”可以敏感地捕捉到这些线索,并被刺激做出特定的行为。环境中所包含的行为线索越多,对人的行为影响越大。

对比故事中的小光和小华,小华从高中到大学,都选择在教室自习,工作下班后,不做饭、不吃饭、不开电视,直接打开书桌台灯,他也许是无意识地,但却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和教室接近的“学习环境”,因此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反观小光,从高中回到家到大学宿舍再到工作后的家,他也是无意识地为自己打造了一个“放松娱乐”的环境,因此很难进入学习状态。

简言之,所谓的环境线索就是我们心中对某个“空间功能”的假设。进教室就是来学习的,在办公室就是工作的。一旦进入这个环境,“大象”就会敏感地被暗示,进而该学习学习,该工作工作,“骑象人”不用额外多费力牵引“大象”。而如果躺在舒适的床上,“大象”就想休息,“骑象人”则需要花费几倍的力气去牵引“大象”,学习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自然大受影响。

同期入职,一年后,凭什么他晋升,你留下?原因令人后悔万分

道理明白了,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首先,环境里的线索来自别人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

人是社会性动物,别人的行为对我们有非常强的暗示力量。为什么在家的“熊孩子”一旦去了幼儿园,就会变得礼貌可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行动就是一个可行的做法。试想:小光如果下了班和小华一起结伴学习,一年后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其次,环境里的线索,还来自你自己以前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

上床为什么就容易犯困?因为你在床上绝大部分时间是休息睡觉。为什么儿童教育家建议要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最好在家里打造一个“读书角”?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如果小光能将进门就见电视沙发的布置调整为进门就见书桌,并且只在这个书桌上进行工作和学习,完成工作和学习,在回到卧室看电视,也许一年后,又是另一番景象。

必须承认,改变,从来不容易。正因为如此,才不要忽视任何“干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