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出土戰神玉器,《山海經》傳說或真實存在,讓夏朝有跡可循

1986年的5月,考古工作者進軍反山開展發掘工作。此次發掘工作,不僅證實了反山是一座人工搬運土方堆築而成的大土墩,而且還出土了一件神秘文物。這件神秘文物震驚中外考古學界,甚至它的出現足以改變整個中國歷史的脈絡。

古城出土戰神玉器,《山海經》傳說或真實存在,讓夏朝有跡可循


神人獸面紋或是蚩尤戰神形象

這件神秘文物被考古學界命名為“良渚琮王”。

物如其名,琮王是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形體寬闊碩大,器型呈扁矮的方柱體,內圓外方,中有對鑽孔。紋飾雕刻精美繁縟,琮體四面各琢刻有一隻完整的獸面神人圖像,獸面兩側則是淺浮雕鳥紋,具有極其強烈的宗教祭祀色彩。這是一件上古時期的玉禮器。

奇怪的是,不僅在琮王身上發現有神人獸面紋,而且在其他良渚遺址中出土的玉石器上,都可以見到這樣的紋飾。有專家認為,神人獸面紋應當是良渚文化的圖騰。而另一種說法則是認為,其很有可能是良渚先民祭祀祖先的形象,這一祖宗神明極有可能就是山海經傳說中記載的戰神蚩尤!

古城出土戰神玉器,《山海經》傳說或真實存在,讓夏朝有跡可循


此話怎講?因為,良渚遺址存在的歷史時期距今5300~4000年,且其遺址出土的範圍符合史料中記載的山東和長江三角洲一帶,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同蚩尤、防風氏、羽民國等部族吻合。其中,又以蚩尤部中的九黎部可能性最高。

山海經中曾提及,蚩尤是我國東南方的蠻夷,英勇好戰,為了擴大勢力範圍,不斷與其他部族展開地盤的爭奪,並且屢戰屢勝,因而被稱為戰神。當我們仔細觀察神人獸面紋時,能夠感受到這是一尊極其英武的戰神,這同蚩尤的特性又十分符合。

除此之外,良渚遺址中出土的許多文物,基本上都是石斧、石鉞等戰爭武器或者是象徵戰爭的禮器,這就強有力地說明了良渚文化尚武,良渚先民驍勇善戰、好武強悍。

古城出土戰神玉器,《山海經》傳說或真實存在,讓夏朝有跡可循


根據《山海經》中記載,中國上古時期,黃帝姬軒轅同神農、九黎兩部族三家分立,為搶奪地盤、擴大勢力,開始了長達數年的爭霸戰爭。黃帝害怕受到兩面夾擊,於是先發制人,突襲了神農部,於阪泉之戰中大獲全勝。

後來,黃帝乘勝追擊,揮軍渡過富春江,並一路挺進九黎部的腹地涿鹿,展開大戰。兩軍膠著,不分勝負。九黎部中,蚩尤喻有戰神之名,其張開血盆大口,濃煙滾滾而不散,使黃帝部族迷途。而黃帝則以聰穎示人,發明指南車使其部下仍能辨識道路。雙方几次交手,幾番各顯神通之後,九黎部大敗。自此,黃帝部名震中原,各地部族首領紛紛來降,擁稱軒轅氏為“黃帝”。

根據古史學家的研究,黃帝建立夏王朝的日期,應為公元前2698年。

古城出土戰神玉器,《山海經》傳說或真實存在,讓夏朝有跡可循


良渚文化為夏朝歷史提供線索

良渚古城是一座面積達到290多萬平方米的超級大城,自公元前3300年始建,至公元前2300年止,已經延續了一千餘年。可以說,在遠古時期能夠建立一座如此龐大的方城,營建的部族應當具有高度發達的文明,說明良渚文化時期,江南地區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同時期的中原地區,文明程度更是無法想象。

根據《帝王世紀》中記載,夏代的都邑也在良渚文化的區域範圍內。

而在這一段良渚古城的歷史中,涵蓋了黃帝建立夏朝的年代,說明在黃帝戰勝蚩尤後,統一古中國各地部落,同時還繼續使用著良渚古城,直至其受到洪水衝擊後自然毀滅。因此,史學界將其稱之為“先夏文化”。

此外,學者呂琪昌在對比遠古陶瓷研究的過程中,提出夏代祭祀所用的三大禮器“封頂盉”、“爵”、“觚”等,都與良渚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尤其是“封頂盉”,更是直接根源繼承於良渚文化的“陶鬹”。

古城出土戰神玉器,《山海經》傳說或真實存在,讓夏朝有跡可循


因此,史學界們推斷,良渚古城的後裔或許參與了黃帝部族,並共同建立了夏王朝,原始的夏人很有可能就是起源於良渚。

古城出土戰神玉器,《山海經》傳說或真實存在,讓夏朝有跡可循


然而,根據目前最有力的陶片譜系證明,仍無法對夏文化的起源做以肯定的結論。不過,良渚古城的發現,實實在在地為學者研究華夏民族的淵源提供了借鑑和頭緒。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看到一件刻有夏朝特徵的文物出土於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