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讀書日,你覺得是讀電子書好還是讀紙質書好?

黎忠良


關於閱讀有些感想。

“吾嘗終日之所思,不如須臾之所學”。讀書就是學,學習作者的思想。讀書是傾聽,靜聽作者的傾訴。

但是讀書要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思維,讀書是為了借鑑、啟發,跟隨作者的引導在思維星空中神遊。讀書要有自己的思維,不能迷失自我。

讀書要有幾點應注意:

其一,要養成閱讀時問為什麼的習慣。對不對?為什麼對或錯?為什麼作者這樣說?

其二,延伸閱讀。包括閱讀有不同觀點的文章,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儘量避免“選擇性閱讀”。不能只看自己觀點相同的文章,還要看不同觀點的文章。對有疑問的內容,擴展閱讀範圍,儘量追根究底,不為其所惑。

其三,讀書要有選擇分類,有些精讀,有些粗讀。現在是信息社會,要讀的書太多,而時間精力有限。精讀的書能從中汲取營養,粗讀的書只是休閒娛樂。

其四,記筆記。讀書時記錄自己的感想,回看自己的心路歷程。

閱讀習慣是長期形成的,習慣養成,讀書是樂趣。至於是看紙質書還是看電子書,倒是無所謂。電子書可能更方便些。


薄利軒1


無論紙質書,還是電子書,我都喜歡。

很喜歡一句話:“讀書——點亮生活。”

這是樊登讀書會每期的開篇詞,很有味道。它告訴我們:讀書,可以“點亮”生活,可以讓人們更加明瞭生活的意義,讓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這句話裡面的“讀書”,既可以是紙質書,也可以是電子書。

在給予人們知識方面,這兩者沒有絲毫差別,有的只是閱讀習慣的不同。

我讀了幾十年的紙質書,早已經習慣於手捧一本書閱讀,感覺那才是“讀書”。因為那樣才有 “儀式感”,那樣才能聞到墨香,那樣才更像一個讀書人——因為我們現在看到一個人捧著手機,大多不會想“他在讀書”。

我突然有了想法:在紙質書以前,人們使用的是竹木簡。那麼在紙質書剛剛開始發明,乃至慢慢開始流行的時候,會不會有人會問這樣一個問題:你是喜歡讀竹木簡,還是喜歡讀紙質書?

如果有人這樣問的話,想想看當時的人們會怎麼回答。會不會像今天大多數人回答喜歡紙質書一樣,回答說更喜歡竹木簡——因為那更有儀式感,那更像一個讀書人。

我想這樣的答案絕不是荒謬的,而是理所當然的。

可是看看現在,還有幾個人在讀竹木簡呢?除了專門的研究者,幾乎沒有。有的買來書簡放在家裡,也只是當作一個擺設,顯示自己是“文化人”。

時代是進步的,是不停地向前發展,竹木簡替代了龜甲,紙質書替代了竹木簡,那麼,如果將來的某一天,電子書替代紙質書,你會覺得奇怪嗎?

我不會覺得奇怪,我覺得這是個趨勢,無論你怎樣,都不會改變趨勢。隨著電子閱讀越來越便捷,電子書也越來越多,閱讀電子書的人也必然越來越多。

我現在就越來越接受電子書,因為它確實更便捷。

我的手機裡,下載了“微信讀書”“閱讀”““美篇”“”百度讀書”……還安裝了 “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看點快報”“簡書”“豆瓣”“百家號”……等,相對於閱讀紙質書,更多的是閱讀電子書。

其實,現在的閱讀確實是在革命,不僅是用眼閱讀在革命,用耳閱讀也在革命——現在“聽書”大行其道,這也是一種趨勢。我在手機裡安裝了“喜馬拉雅”“十點讀書”“好看視頻”“西瓜視頻”……這樣,在上下班的途中,在做家務的時候,在閉眼休息的時候……我都可以聽書——這何嘗不是另外一種形式的閱讀呢?

當然是。

其實,無論紙質書,還是電子書,甚或是語音閱讀,我都喜歡,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書中有我追尋的精神世界,足以慰藉我的一生。


如是語文


我覺得電子書閱讀和紙質閱讀各有各的優勢劣勢。我覺得應該具體情境具體個體來認識。

從個體來講,個人喜歡紙質書的閱讀。但我們也看到,90後之前的人,大多比較喜歡紙質閱讀,畢竟與書本的接觸產生了比較濃厚的情感,相對比較傳統,喜歡捧一本書的感覺。而90後及之後的人,個性化更為凸顯,可能電子書閱讀相對喜歡些。

從閱讀內容來講,比較正式的比較重要的書籍學習內容,我覺得還是紙質的書比較合適,畢竟需要重點學習研究,反覆研讀。紙質書籍相對比較容易些輕鬆些。若比較休閒的內容,可以碎片化閱讀的內容,電子書閱讀可能比較方便些。

所以,我覺得讀書日好,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提醒,不管是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讀起來,才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