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足不出户,却眼见千里幸福满满?

“爸爸妈妈一起陪我去游乐场玩,就是我的幸福”——来自一位孩子;

“小时候,一分钱买一个冰棍儿就是我的幸福”——来自孩子的母亲;

“以前的幸福,就是能吃饱肚子”——来自孩子的姥姥。

时代在变化,我们也在变,祖孙三代眼中的幸福感充满差异,越来越富足的生活水平使得幸福感逐渐丰实起来,这都离不开父母所给的仪式感。有心理学家表明,适当的生活仪式感,是可以增加幸福指数的,孩子在有仪式感的家庭里生活,自我心理暗示就会增强,也能让孩子从另一方面培养出有责任的性格特征。

孩子足不出户,却眼见千里幸福满满?

1.仪式感之一:家庭成员间的言语行为互动要增强

孩子在家庭生活里,最常接触的人就是父母亲了,所以父母之间的关系怎样,就间接导致了孩子怎样对待父母和他人。父母之间亲密无间,互相尊重,那孩子自然也会耳濡目染,幸福感自然就上去了,相反,家长之间每天争吵不断,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会缺少幸福感,造成性格上某方面的缺失。

国外有个这样的实验,随机找了两个家庭,两家都是一家三口,一家父母关系很和谐,对待孩子也是面带微笑,另一家父母总是吵架,甚至还在孩子面前吵着说要离婚,研究人员连续一个月观察这两个家庭中的孩子,结果明显后者的孩子性格在集体生活中不合,而第一家的孩子性格开朗,与他人交往十分融洽。

接收幸福的人,往往能制造很多幸福,他们在传递幸福的同时,给予别人一个微笑,在大脑皮层中传递幸福的信号,从表面中就会透露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幸福往往就是具像化成一句简单的言语,一个简单的动作。

孩子足不出户,却眼见千里幸福满满?

2.仪式感之一:不间断的给孩子制造小仪式和小惊喜

记得曾经每个学期开学前,妈妈便会提前一天带我们去文具店采购开学用品,精美的文具和漂亮的书皮,都会让我亲自挑选,然后买回家之后,父母和我一起进行包书皮的活动,最后还不忘在书皮上写上的名字,看起来赏心悦目,所以每年开学的那几天,我的学习状态都是动力满满。

简单的仪式感是不需要家长去好费心思专门好费多么大的心思准备的,每年开学前的包书皮活动都可以算是有仪式感的活动,家长要做的是发现生活中的仪式感。家长要孩子也会有想被人宠爱的想法,孩子被宠爱了,就会感觉自己被重视,是被人关注的状态,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就会有很强烈的自信心。

孩子足不出户,却眼见千里幸福满满?

有的家长说,我们从来不过生日,等孩子成年后也不需要过生日了,现在平时的该买的该用的也不缺。这种观念的存在其实是有一定误区的,生活本身就是千篇一律的重复,仪式感是让孩子发现生活美好的重要渠道,也是约束孩子的重要方法,不间断的仪式感可以滋润孩子的心灵成长。

3.仪式感之一: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前段时间在一档综艺节目上,有位妈妈的话火了:作为一个男孩子,你长得很帅。但是你将来如果能泡得在书房,下得了厨房,能担当,有责任,那么你的未来一定很幸福,跟你在一起的人也一定会很幸福。

这位妈妈的话其实蕴含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学会做家务事的重要性。,其实做家务事也是一种仪式,孩子在小的时候做家务是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可以促进家庭间的情感交流,让孩子有自己的劳动成就感;当孩子长大后,有了这些做家务的基础,他会变得勤奋、富有责任感,并且还可以在以后的家庭中获得家庭成员的尊重,从而获得一定的幸福感。

有这样一句古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从小做家务的孩子,会让孩子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产生对生活的兴趣心,更好的在社会中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在德国,孩子从小就有做家务的好习惯,从两三岁开始,就要从简单的家务事开始做起,比如帮父亲擦桌子、扫地等等。

孩子足不出户,却眼见千里幸福满满?

4.仪式感之一:培养孩子自我内心调控能力

在国庆档大火的电影《中国机长》中,那个一直陪在妈妈身边的拉萨男孩吸引来我的注意,他看起来只有六岁左右的年纪,在大难当头时表现的居然比身边的母亲还镇定,有了孩子的这份镇定自若和陪伴,母亲也变得强大起来,最终大家平安无事。

拥有强大内心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突出,会更具有幸福感,对于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也不会只知道一味的退缩。著名心理大师荣格曾表示过怎样获得幸福感:一种能够成功地用来应对世事变迁的哲学或宗教视角。显然,内心强大,就是最终答案。

孩子足不出户,却眼见千里幸福满满?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时,要注意的的一点是:循序渐进。孩子随着年龄的长大,心理能力慢慢的不断增强,如果家长朋友一时间给孩子过大的心理压力,可能会造成孩子心理负担过重,从而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大家好,我是关注家庭教育成长的常征老师。

以上是我的一些经验,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