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水浒后传》与《后水浒传》有什么不同?

明代《水浒传》等四大小说行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后来小说作者仿效的对象,也出现了续书现象、明末已有人写《西游记》的续书,入清后更出现了一批续书。康熙年间,刘廷玑便已注意到这种文学现象,他说:“近来词客稗官,每见前人有书盛行于世,即袭其名,着后书副之,取其易行,竟成习套。”(《在园杂志》卷三)

古典小说《水浒后传》与《后水浒传》有什么不同?

清初的小说续书大致有两种作法。一种是仿造,作者刻意仿照原书,用原书的主要人物或者他们的后身,演绎出与原书相类似的故事情节,成为一部相类似的小说。天花才子评的《后西游记》、清莲室主人的《后水浒传》,便是这类续书。这种续书虽然也蕴含有一定的新意,如《后西游记》改唐僧师徒取经为其替身唐半偈及孙小圣、猪一戒、沙弥西天取“真解”,寓有嘲谑愚昧佞佛现象的意旨;《后水浒传》叙写宋江、卢俊义等转世的杨么、王摩等36人在洞庭湖造反的故事,中间还插入了杨么潜入宫中进谏宋高宗“远谗去佞,近贤用能,恢复宋室”一段情节,隐寓着清初遗民的情绪,但全书模拟原书的痕迹过重,人物性格也与原书的人物大体相近,文笔疲弱,缺乏新的艺术创造。刘廷玑批评说:“作书命意,创始者始倍极精神,后此纵佳,自有崖岸,不独不能加于其上,亦即媲美幷观,亦不可得。何况续以狗尾,自出下下耶!”(《在园杂志》卷三)对于这种仿造型的续书,刘廷玑的评语是非常中肯的。

  另一种续书是作者假借原书的一些人物,另行结撰故事情节,内容、意蕴都与原书大为不同。丁耀亢的《续金瓶梅》,以两宋之交金兵南侵为时代背景,以原书的吴月娘携子逃难为时断时续的线索,先后写了西门庆、潘金莲、陈经济等人转世后的淫恶孽报,以及蒋竹山、苗青叛国通敌的罪恶,中间还插叙了宋徽宗被掳、张邦昌称王伏法、韩世忠梁红玉大败金兵、秦桧通敌卖国等历史故事。吴月娘逃难的情节,描绘出了一幅兵荒马乱、百姓流离的乱世景象,行文中还出现了清代特有的“蓝旗营”、“旗下”之类的语词,插叙宋金间军国大事,褒忠诛奸,第五十三回写金兵屠扬州,引入的【满江红】词里发出了“清平三百载,典章文物,扫地俱休”的悲叹。显然,亲身经受过明清易代战乱之苦难的作者,是借续书影射现实,抒发心中对清朝以武力征服、取代明朝的愤懑。只是作者为了避开文网,假托是为顺治皇帝颁行的《太上感应篇》作注解而作此小说,书中“杂引佛典道经儒理,详加解释,动辄数百言”(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九篇),又过多堆积了用以显明阴阳果报的情节,内容庞杂,而且多涉笔淫秽,这都成为突出的艺术缺陷。

  清初的小说续书中,陈忱的《水浒后传》是比较优秀的。

  陈忱(1615~1671?),字遐心,号雁宕山樵,浙江乌程(今湖州市)人,身历明清易代的战乱,抱遗民之痛,绝意仕进,栖身田园,与吴中许多遗民文士优游文酒,曾参加叶桓奏、顾炎武、归庄等名士组成的惊隐诗社。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张煌言由海上攻入长江,连陷瓜州、宣城,会师围金陵,抗清的声势大振。陈忱兴奋地写了《拟杜少陵〈收京〉》,诗云:“渤懈风云合,楼船蔽远天。樯移扬子树,旗拂秣陵烟。请将横戈进,羁臣藉草眠。遥瞻双阙外,正与楚烽连。”(《浔溪诗征》卷五)事败后,清廷大兴“通海案”,逮治有响应活动的绅民。陈忱友人魏耕因为曾遮道阻留张煌言,“请人焦湖,以图再举”,被逮就刑。(全祖望《雪窦山人坟版文》,《鲒埼亭集》卷八)陈忱也为避祸四处藏身,有诗云:“闭门卧风雨,只此远危机。事去不须问,家亡何所依?”(《仲春二十四日四十九岁初度》,《浔溪诗征》卷八)《水浒后传》便是他在这个期间作成的。

  陈忱托名“古宋遗民”作《水浒后传》,说作者在山河破碎之际,“穷愁潦倒,满眼牢骚,胸中块垒,无酒可浇,故借此残局而着成之”(《水浒后传序》),无疑是自道他作此小说是藉以抒愤写心的。《水浒后传》依据原书的结局,叙写梁山英雄中剩存的李俊、燕青等32人再度起义,由反抗贪官污吏,转为反抗入侵的金兵,惩治祸国通敌的奸臣、叛将,燕青在金兵占领的地区救助被掳的民众,去金营探视做了阶下囚的宋徽宗,全伙救出被金兵围困的宋高宗,保护他奠都临安,种种情节都寄托了陈忱的亡国之恨和关心国事的无限心曲。书中写李俊起义于太湖,继而开拓海岛,最后全伙聚集海上,建基立业,更明显地是由郑成功、张煌言拥兵海上抗清的实事而生发的小说情节,个中也反映着当时江南遗民们寄恢复希望于海上和坚决不臣服新王朝的普遍心态。

  这种借续书抒愤写心的作法,一般难于在艺术上获得较大的成功。《水浒后传》也未能完全摆脱这种常规。造出李俊等人在海上建基立业的情节,虽然寄托遥深,却缺乏内在的生活血肉,特别是最后以岛国中众多功臣成婚,“赋诗演戏大团圆”作结,更是落入了俗套。但是,陈忱是一位有诗文素养的文士,在小说叙事方面也表现出一些新特点。《水浒后传》是续《水浒传》之书,也属于英雄传奇一类,但叙事模式发生了变化,人物、情节没有了同类小说的那种传奇色彩,而趋向寻常生活化,抒情写意性增强了。如第二十四回燕青探视被俘的宋徽宗,献青子黄柑一节,没有突出写燕青身履险境的智勇,主要是写了燕青和成了阶下囚的老皇帝的十分动情的对话,似极平淡,却意蕴深沉,表露着较浓郁的感伤情绪。书中写人物活动往往加进几笔景物描写,如第九回写李俊太湖赏雪,第十四回写戴宗泰山观日出,第三十八回写燕青、柴进登吴山俯瞰临安景象,月夜游西湖等,都是就实地实景写生,真切、自然,造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有些地方还进而由之引出人物的感慨、议论,如写燕青、柴进在吴山看四周景物,山川秀丽,宫阙参差,城内街市繁荣,柴进感叹说:“可惜锦绣江山,只剩得东南半壁!家乡何处?祖宗坟墓远隔风烟。如今看起来,赵家的宗室,比柴家的子孙也差不多了。对此茫茫,只多得今日一番叹息!”这种借小说人物抒情写意的笔法,也就使小说带有了几分抒情写意性。这无疑是通俗小说文人化带来的新的艺术素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