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於姓和四祖寺的淵源

天門於姓和四祖寺的淵源

聞名天下的四祖寺的大佛殿裡,供奉著一個不信佛道的老者,誰啊?你知道嗎?此老者,於漣也。

天門於姓和四祖寺的淵源

早在晉朝,就有於姓在雙峰山居住。據《黃梅縣誌》載:“於氏,原籍河南黎陽,因避秦朝之亂,落籍破額山下”,是定居黃梅最早的宗族之一。於氏族譜中記述,鐸公是居雙峰之始祖,生於晉初,其子於竺,道號飛泉,隱居於雙峰山。於竺之八世孫於浩,字來山,與道教名人宋益同朝為官,二人志趣相投,交情頗深,因不滿劉裕篡晉,遂歸隱破額山不仕(宋益也不滿劉裕篡晉而解綬修道,應於浩之邀,千里迢迢來大廟黃齡古洞修道煉丹);隋朝時,於浩之十二世孫於鶴,與隋煬帝友善,煬帝即位時,授於鶴為節度使;於鶴之曾孫於碣,在唐初率義士勤王有功,因此,唐皇李淵授於碣為白馬將軍;於碣的孫子名於漣,他樂善好施,仗義疏財,義薄雲天。

天門於姓和四祖寺的淵源

道信(580年—651年),俗姓司馬,永寧縣(今武穴)人,隋唐高僧,佛教禪宗四祖。父司馬申,公元579年北周佔齊昌,將廣濟從齊昌縣劃出,立為永寧縣,司馬申為首任縣令,第二年三月初三日己丑,司馬道信出生。道信七歲時,從一僧修戒行。因其“戒行不純’,道信多次陳諫,其僧不聽,道信只好“密懷齋檢”,“經於五載而師不知”;十三歲時,得知有二僧“入於舒州皖公山(即天柱山)靜修禪業”,於是“聞而往赴,便蒙受法,隨逐依學,道經十年”,十年後,僧璨前往羅浮山,不許道信相隨,並說:“但於後住,必大弘益”。從此,開始獨立修禪傳法。《中國佛教史》記載了道信此後的簡歷,“隋仁壽四年(604),道信25歲,三祖赴羅浮山,道信到吉州受戒、常住;隋大業十三年(617),道信38歲,赴吉州解林士弘之圍;唐武德二年(619),道信40歲,說法於廬陵”。

天門於姓和四祖寺的淵源

高祖武德三年(620)應蘄州道俗之請,道信大師攜首徒弘忍,離江西泰和縣潮山寺,北上回到蘄黃故里。是年,山下於漣員外義捐破額山祖產供道信大師興建道場,道信遂以山之南腰“九龍攢頂燕窩地”為定居地,擴建幽居寺,營宇立像,廣納群機,坐作雙修,以農養禪,幽居寺成為中國禪宗第一所寺院。

天門於姓和四祖寺的淵源

據《於邱氏宗譜》載:“漣公家貲豐盛,以破額山為大醫禪師建立梵剎,實稱四祖焉。工費鉅萬,經營不懈,邑志、郡志俱皆詳錄,然公雖獻山造寺,非信佛也,不過因四祖‘飛身綠古’,所謂神道設教之意耳!”可見,於漣不但獻山,而且出巨資建寺,為四祖寺作出了重大貢獻。

天門於姓和四祖寺的淵源

為了建寺,於漣還遷移祖墓,其祖妣蔣氏歿後葬在破額山,為便於建寺,所以將其遷葬到廣濟鳳凰山藍家庵後。為紀念其功德,將於漣公坐像供奉在四祖寺大佛殿內,供香客供奉朝拜。

天門於姓和四祖寺的淵源

1949——1953年,四祖寺僅有一孤老居士以此為家,早晚上香。期間,大河某校教師率學生摧毀四祖寺鐵鑄千手觀音、四大天王像,御賜玉印遺失。1960——1970年,為擴大耕地,劈山造田,四祖寺院外的東、西、北山坡上的三處塔林中的歷代僧塔、僧墓,除幾座體形較大者外,被全部推倒,構件與墓碑,被運往山下各村架橋造糞池。期間,一些頹廢建築全被拆毀,僅存祖師殿、慈雲閣二間,觀音堂平房三間,慈雲閣作大隊部食堂,觀音堂作村辦小學。寺院荒蕪,宅基地全部改為林場果園。十年浩劫,大河紅衛兵來四祖寺破“四舊”,本已千瘡百孔的四祖寺再遭摧殘。至此,千年古剎洗劫一空。1982年,四祖村於姓村民從紫雲洞請來覺道法師,住進四祖寺殘存的觀音殿。周邊各村於氏族人及武穴雙城驛一帶善信,自發前來幫助整理殘存祖師殿及生活用房,中斷多年的四祖寺香火又重新點燃。

也許是誠意感動佛祖,本喚和淨慧兩位高僧先後蒞臨四祖寺,主持四祖寺中興大計。經過不懈努力,四祖寺重現昔日輝煌。本煥和淨慧大師為四祖寺嘔心瀝血,先後在四祖寺圓寂。從此,於漣公所獻的祖山上,又多了兩位不朽的高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