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补上抗疫中社会治理的“软件”短板丨抗疫背后的中国之治

经过一段时间艰苦努力,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境内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但目前境外疫情仍在蔓延,当前我们仍必须牢牢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即日起,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与东方网联合推出系列文章《抗疫背后的中国之治》,聚焦党的领导、精神力量、精准防控、社区防疫、国民经济、心理疏导、党员干部、法治保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

硬核文章,一起关注。

今天,小红和大家分享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何琪副教授的文章

《心理疏导:补上抗疫中社会治理的“软件”短板

心理疏导:补上抗疫中社会治理的“软件”短板丨抗疫背后的中国之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疫情防控中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3月18日,他在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强调,“要加强人文关怀,组织开展心理疏导,稳妥做好疫情善后工作,防范化解社会矛盾”。此前,他已多次强调心理疏导和干预的重要性。如果说规章制度是社会治理的“硬件”构成,社会心态就是社会治理的“软件”构成,两者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疫情期间开展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不仅促进了个体的心理复原,而且对社会心态培育也具有积极作用,是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优势的一大体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软件”与“硬件”双驱发力

有序实施的心理疏导是社会治理的“软件”构成。法律、规章、制度等构成社会治理中的“硬件”内容,道德、社会心态等构成社会治理中的“软件”内容。社会治理的过程和效果的显现是“硬件”和“软件”相互支持和配合的结果。抗疫中有序实施的心理疏导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能为社会治理体系中刚性的法律和制度等硬件系统提供有温度、柔性化的“软件”支撑,促进社会治理整个体系的有效运作。

大力推进的心理疏导对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具有积极作用。研究表明,一起经历的痛,会让人们变得更团结。但是,不被理解和分享的痛,却可能变成更强的破坏力。当疫情中个体遭遇重大危机,特别是支持系统缺乏,在倾诉与帮助者缺少的情况下,由危机事件引起的挫折感会转化为由愤怒、怨恨等主导的消极情绪,如果这些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宣泄、疏导往往容易造成心理障碍,甚至产生破坏性心理,导致产生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而通过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干预的介入,在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可能会产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构成,有利于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疫情发生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组织下,各地统筹协调多方面资源,“治愈心灵”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跟进及时。医“病”与医“心”齐头并进,是此次抗疫医疗救援有别以往的一大特点,开展现场心理疏导、开通心理热线、搭建网络咨询平台、线上推送各类心理健康讲座和小视屏等等,这些行动的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补上了抗疫中社会治理的“软件”短板。

“心理援助”与“医疗救助”齐头并进

顶层设计引领指导。1月26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下发《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的指导原则的通知》,《指导原则》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2月2日下发《关于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的通知》,线上咨询的方式,丰富了公众获取心理援助服务的途径。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从顶层设计上,制定了特殊时期的工作指南,为各地科学、规范、有序开展心理干预和疏导提供有力指导。

实践活动及时跟进。2月2日,心理援助国家队抵达武汉,提前研判可能出现的隐患和问题,并开始计划如何具体开展医院一线的心理援助工作。为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和新冠肺炎患者提供心理健康支持,随队心理医生成为每支医疗队的标配。国家卫健委更是统一组织,从上海、四川和湖南等省市成规模派出以精神科专科医生为主要成员的心理医疗队驰援武汉抗疫第一线。

卫生健康、教育、民政、妇联等部门及心理学相关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也都纷纷行动起来,做了大量危机干预相关工作。通过心理援助热线、网络心理疏导、网络公益讲座、科普文章、疫情心理自助手册等各种方式开展心理援助服务,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全覆盖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机制,对大众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化解不良情绪、涵养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专业心理疏导”与“广义心理疏导”同心协力

广义心理疏导具有同等重要作用。如果前面涉及的为专业心理疏导方法,疫情期间,广义心理疏导起到了专业心理疏导同等重要的作用。所谓广义心理疏导,是指遵循心理活动规律,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对方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以达到降低或解除不良心理状态的目的行为。

人文关怀是广义心理疏导的核心。人文关怀体现在抗疫中的方方面面,最典型的,莫过于那些心中有大爱、传递医疗服务温度的医护人员,他们处处融合人文关怀、彰显人本情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他们的座右铭。他们懂得治病救人的方法、药物有很多,但治愈人心的却只有一种,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更多的爱。心理学研究表明,依恋心理是人最深层的本能心理,人的毕生发展,从婴儿期一直到老年期,都有深深的依恋需求。但疫情却使患者远离亲属陪伴。涂尔干在《自杀论》中谈到:个体的社会关系越孤立,越疏离,便越容易出问题。

医护人员成为患者最亲的亲人。他们懂得科学的防治策略,包括治疗的措施,都是有温度的。他们会在患者床头贴上诸如“继续努力,早日出院”“新冠必败,您必胜”等鼓励话语,为的是让患者有积极自我暗示,缓解焦虑情绪。他们会在护送87岁的老人做CT途中,特意停下来,让已住院近一个月的老人欣赏久违的日落。这些温暖、爱和希望,是医生对患者最有效的心理疏导,它体现了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以人为中心”的重要理念,点燃了患者的希望。希望是在所有心理之上的一种对未来的寄愿,是推动一切行为的动力。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中说:“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还有着一种终极自由,那就是选择生命态度的自由。正是这一不能被剥夺的精神自由使得人的生命有意义。”

“线下互动”与“线上疏导”互为补充

通过“线下互动”为一线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通过线上和线下多种措施相互结合互为补充,为不同群体提供心理疏导和干预。在“线下互动”中,主要以一线医护人员的患者为主要对象。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状况直接关乎整个“战役”的成败,但他们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武汉一家定点医院里,1596名护士中轻度抑郁和焦虑以上的超过三成。

通过团队治疗活动、巴林特心理叙事分享会、个体咨询和辅导等缓解医护人员的身心压力。同时探索为患者提供面询干预,如通过心理评估和筛查为患者提供心理干预。在团体心理活动中,大家对方舱医院欢乐的广场舞印象极为深刻,医护人员和患者一起随着音乐、踏着节奏、舞动身体,简单的舞蹈调节了紧张恐慌的情绪,成功熄灭了可能成为心理问题重灾区的“火药桶”。

“线上疏导”为公众提供心理支持。面对疫情大考,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一项研究曾对1月24日至2月10日最为剧烈的“疫情风暴”中一般民众的心理应激反应状况进行调查,近5.3万人参与的结果显示,35%民众存在较严重的情绪应激反应,最突出的是焦虑情绪。在对之后一段时间公众心理热线求助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睡眠问题、烦躁情绪上升到了突出位置。危机发生一段时间内,会出现心理波动,有的人会向内寻找力量,而更多的人习惯于向外寻求力量。大量通过线上推出的疏导活动为公众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持力量。比如,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公益讲座、音视频节目,加强科普宣传,增强人们心理健康和心理防护知识。

通过热线开展个体心理咨询,远程推送正念认知训练、放松音乐等自我调适技术。有些心理机构建立在线陪伴微信群,由医学专业人士、心理咨询师和陪伴志愿者组成,为有需要的群友提供支持。入群的群友表示:“感觉自己不再是一座孤岛。没那么无助了,之前真的很无助。”

由于党和政府对疫情防控中心理疏导和干预的高度重视和有力组织,大众心理状态正在进入常态阶段。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已持续向好,心理抗疫也进入重建期,大多数心理问题会自动消解、自然疗愈,但也有部分人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尤其是受到疫情影响重大的群体。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没有哪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因此这个阶段的重点是针对个性化需求,探索重点人群的长效干预机制。

心理疏导:补上抗疫中社会治理的“软件”短板丨抗疫背后的中国之治

全媒体系列党课

《中国能力——抗疫背后的中国之治》

第六集

《安心行动:筑就抗疫中的心理安全阀》

今天也在东方网上线了

扫码观看

心理疏导:补上抗疫中社会治理的“软件”短板丨抗疫背后的中国之治

“抗疫背后的中国之治”系列文章:

阻击疫情最大力量来自党的领导

有一种中国精神,叫“抗疫精神”

强化干部责任之心,拼尽全力赢得大考全胜

绣花针式管理 解开防控难题的“钥匙”

面对疫情,上海社区这样撑起“防护伞”

来源:红色之声(ID:hszs1921)

作者: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何琪

编辑:实习生陈爱民、小能手

审稿:张海盈

心理疏导:补上抗疫中社会治理的“软件”短板丨抗疫背后的中国之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