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常建七言絕句賞析之《落第長安》(奮發向上的落第詩)

家園好在尚留秦,

恥作明時失路人。

恐逢故里鶯花笑,

且向長安度一春。

唐朝詩人常建七言絕句賞析之《落第長安》(奮發向上的落第詩)

圖片來自網絡

註釋:

1、好在:依舊。

2、秦:一說指長安,一說指長安附近的秦地。

3、明時:政治清明之時。

4、失路人:失去前途的人。

翻譯:

故鄉的家園依舊在,我卻留在了長安,因為在當今政治清明的環境下,我以做一個沒有前途的人為恥。

我省試落榜,羞愧難當,如果回到家鄉,鶯和花恐怕都會恥笑我,暫且再留長安苦讀一年吧。

賞析:

這是一首落第詩,但沒有失意、頹廢之色,有的是羞愧、奮進。

第一句的“秦”,目前見到有兩種說法,一個說法是秦就是長安,那麼第一句就是我前文翻譯的意思,家園在遠方而我留在了長安;另一種說法秦是指長安附近的秦地,也就是詩人的家鄉,如果採用此說,第一句就要翻譯成“我的家園依舊在長安附近的秦地”,我認為這個說法有兩處不妥,一是“留”,一般來說,學子上京趕考是不會舉家遷到京城的,那時的制度和社會環境,不具備舉家遷移的基礎,別說是進京趕考,就是去外地做官,一般都很少舉家跟隨,才會有那麼多關於離別的文學作品。所以說詩人沒有必要強調家園仍舊還“留”在秦地。二是如果做這樣的解釋,跟下一句銜接不上,只有上一句說我還留在長安,下一句才能說因為我“恥作明時失路人”。

“鶯花笑”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被鶯和花嘲笑;另一種是看見鶯和花笑,解釋為詩人怕自己回鄉沉迷於“鶯花笑”的大好春光,誤了讀書,所以暫且再在長安居住一年。我覺得第一種說法更加貼合本詩的主旨:恥於落榜。

唐朝的省試在春天舉行,又稱“春闈”,因此詩中才有“鶯花笑”、“度一春”。落第的常建滿是羞愧而又暗暗發奮,那麼,高中的人又是怎樣的呢?且看孟郊的這首《登科後》:

昔日齷齪不足誇,

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是的,就是寫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那個孟郊。中了進士之後,並沒有實現他的理想,仍然是鬱郁不得志,不得已流連於山水,寄情於詩詞,以“郊寒島瘦”而留名後世。當初有多麼得意,後來就有多麼失意。

常建後來雖然也中了進士,但一樣的不得志。可見,無論是落第的羞愧還是高中的得意,都只是人生的一瞬,水過無痕,幸好留下了詩,供後人品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