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縣黃梅戲劇團:紮根雷池故里 綻放黃梅芬芳

改革開放40年來,望江縣黃梅戲劇團,始終堅持紮根基層,服務群眾的理念,面對低谷不氣餒,面對高潮不懈怠,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濃郁的鄉土氣息、地方特色的優美唱腔,薪火相傳的非遺傳承,讓黃梅之花在望江這片沃土上綻放芬芳。

望江縣黃梅戲劇團:紮根雷池故里 綻放黃梅芬芳

望江縣黃梅戲劇團:紮根雷池故里 綻放黃梅芬芳

根植鄉土,排演黃梅唱盛世。

7月3日,由望江縣文化委主辦,望江縣黃梅戲研究中心(縣劇團)承辦的黃梅戲優秀劇目展演在望江縣人民劇場隆重開幕。三天的展演中,望江縣黃梅戲劇團先後演出了《鬧黃府》、《殺廟》、《描藥方》、《補背褡》、《剜木瓢》等摺子戲和《烏金記》、《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大型古裝黃梅戲。每場演出,望江縣人民劇場內都是人頭攢動,座無虛席。

望江縣黃梅戲劇團成立於1952年,現有演職人員48人,常演大小劇目60餘本,並按每年新創、復排劇目2至4本遞增。近年來,望江縣黃梅戲劇團創作排練演出了大型古裝劇《兒女恩仇》和大型傳奇劇《阿珍》及歷史劇《鴛鴦壺》,還根據望江歷史人物沈鎬為官正道、廉潔自律為題材創作了大型清裝劇《雷池清波》及黃梅戲遺產搶救工程劇目《相知吟》,為配合扶貧攻堅戰,創作了扶貧題材的現代戲《臥牛村的女人們》等六臺大戲和《請所長》、《和諧路上》、《菜場趣事》、《鄰里之間》四臺現代黃梅小戲,通過多年舞臺演出和賽事活動的歷練,該劇團隊伍穩定,陣容整齊,新秀輩出,頗受觀眾喜愛。

尤其是近年來,為推進“文化惠民工程”,該劇團把傳承本土文化放在首位,堅持佔領本縣農村文化陣地,讓全縣各鄉村村民每年不出村都能看到戲,堅持開展了“送戲進萬村”活動以及“送戲進校園”活動。他們常年奔波於全縣各鄉村,服務基層,惠及民眾。每年完成各類演出達500餘場,讓黃梅戲越來越受群眾喜愛,盡到了傳承者的責任,達到了民眾的期待。

望江縣黃梅戲劇團:紮根雷池故里 綻放黃梅芬芳

望江縣黃梅戲劇團:紮根雷池故里 綻放黃梅芬芳

整合資源,面向市場謀發展

在40多年前的“文革”期間,由於遭受衝擊,望江縣黃梅戲劇團大批人員被調離、下放,一度僅剩16人,1978年,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塵封了長達十幾年的傳統劇解禁,該劇團開始煥發生機,先後排演了《楊門女將》、《白蛇傳》、《秦香蓮》、《天仙配》、《女駙馬》、《紅樓夢》等多部群眾喜聞樂見的大型古裝劇。那時節,使整個城市鄉村沸騰起來了,一天二場,一票難求,萬人空巷,都湧向縣人民劇場。八十年代初,望江縣黃梅戲劇團先後深入江西、江蘇、湖北、華北、東北三省巡演,所創作的作品,多次獲得市級一等獎,此時的望江縣黃梅戲劇團也迎來了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鼎盛時期。

進入二十一紀,市場經濟迅猛發展,大眾娛樂文化席捲文化市場,民族戲劇整體滑坡,戲劇觀眾銳減,城市演出一片蕭條,面臨嚴重的生存問題,望江縣黃梅戲劇團克服種種困難,不等不靠,主動出擊,連續十多年來奔波於江浙、江西等地的城市鄉村,積極開展商業演出,向市場要效益,走出了一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戲劇發展新路。

望江縣黃梅戲劇團團長陳立:那個時候,我們也是不遺餘力地“找米下鍋”,開掘生存的土壤,把輻射力定位在戲劇市場有廣泛發展空間的經濟發達地區。通過幾年的摸索、闖蕩,效益頗豐,年演出收益都有近百萬元。

通過主動闖市場,近20餘年來,望江縣黃梅戲劇團創下了全省各級專業劇團演出場次、經濟收入名列前茅的佳績。《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安徽日報》、新華網、人民網等多家媒體分別報道了該團在市場開拓、人才培養方面專訪文章。《安慶日報》以頭版頭條大篇幅文章報道該團《突出重圍》走出了一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戲劇發展新路。

隨著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潮的到來,2010年,望江縣黃梅戲劇團積極順應潮流,率先進行整體改制,成立了“望江縣黃梅戲藝術傳播有限公司”,重新整合資源,大刀闊斧地面向市場求生存,求發展,在改革的道路上又邁開了新的一步。

望江縣黃梅戲劇團:紮根雷池故里 綻放黃梅芬芳

望江縣黃梅戲劇團:紮根雷池故里 綻放黃梅芬芳

薪火相傳,弘揚非遺傳龍腔。

黃梅戲“龍腔”起源於望江,上世紀二十年代末由該團老藝人龍崑玉、龍甲丙父子長期在流動班社巡演於望江農村後山一帶,凸顯望江方言,低沉委婉,自成腔體,被老百姓普遍接受並廣為流傳,成為黃梅戲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已列為安慶市級“非遺”名錄。長期以來,該團始終把傳承、弘揚“龍腔”作為青年演員基礎培訓的必修課,使得“龍腔”代代相傳,源遠流長。

“龍腔”代表作之一《描藥方》就是老藝人龍甲丙口傳身教的經典摺子戲,改劇在1979年安慶地區青年演員基本功比賽和時隔37年後的2016年安慶稀有劇種展演中分別由兩代青年演員演唱,都是榮膺榜首,名噪宜城,並獲得“優秀傳承獎”。

望江縣黃梅戲劇團龍腔第五代傳承人甘淑燕:作為一名青年演員,傳承、弘揚“龍腔”是我們基礎培訓的必修課,我們要把龍腔演好,展現好,傳承好。

2017年“龍腔”《描藥方》和《補背褡》、《剜木瓢》分別出席由省演藝總公司主辦的《梨園尋根·聲腔百年》專題晚會和由中國文聯舉辦的“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傳承發展基地”授牌儀式專場演出。爾後,《描藥方》又應邀亮相於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交流博覽會。全國政協副主席劉奇葆在安慶視察工作時饒有興趣地觀看了“龍腔”《描藥方》後與該劇青年演員親切交談,他稱讚“這才是地道的黃梅戲”。由此,“龍腔”《描藥方》久演不衰,一路走紅,成為望江黃梅戲一張亮麗的名片。與此同時,該團在“非遺”傳承中還順利完成了國家“非遺”資助劇目《烏金記》的視頻拍攝任務。他們決心更進一步,雅緻復古,傳承“非遺”,加大研究、挖掘、保護、傳承力度,推動黃梅戲傳承發展、創新提高。

望江縣黃梅戲劇團龍腔第五代傳承人甘淑燕:我很有信心發揚好龍腔,因為我團後起之秀層出還窮,都是非常的優秀,他們也能更好地傳唱好龍腔,讓“龍腔”代代相傳,源遠流長。

望江縣黃梅戲劇團:紮根雷池故里 綻放黃梅芬芳

望江縣黃梅戲劇團:紮根雷池故里 綻放黃梅芬芳

一部優秀感人的劇目,既是一個奮進前行腳印,又是一段開拓進取的歷程,改革開放40年來,望江黃梅戲劇團以其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精神,順勢而為,敢闖敢拼,通過幾代人的努力、接力,走上了一條黃梅戲的傳承、創新、發展之路。

望江縣黃梅戲劇團團長陳立: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我們這一代人,是改革開放的直接受益者。如今社會的日新月異,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的創作資源,面對這樣的新時代,我們戲劇人就是要為人民抒寫,為時代放歌,努力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來反映這個偉大的時代、來回饋廣大戲迷的熱愛。(徐罕、石騰飛)

望江縣黃梅戲劇團:紮根雷池故里 綻放黃梅芬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