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環保2019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東江環保(002672)2019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

一、概述

2019年,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仍在持續,全球貿易和工業生產增速放緩,我國經濟發展模式進入了供給側改革、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汙染防治攻堅戰也已經進入決戰期,環保需求和服務內容正在發生變化,行業集中度逐漸上升,競爭熱度逐步提高,增加了經營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對危廢處置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提出了新的挑戰。公司面對複雜的外部環境變化和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聚焦危廢主業,圍繞“搶市場、補短板、強創新、促轉型、控風險”的經營主線,紮實做好生產經營等各項工作,規範化和精細化管理獲得良好成效,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危廢經營資質總量繼續領跑,夯實了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

報告期內,公司核心業務維持穩健增長,全年實現營業收入人民幣345,859.11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31%,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人民幣42,392.97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93%,扣除非經營性損益影響,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人民幣36,142.26萬元,同比增長11.75%。公司財務狀況保持穩健,2019年末總資產約為人民幣1,039,543.21萬元,較期初增長6.6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所有者權益約為人民幣434,463.18萬元,較期初增長7.49%。報告期內,考慮到經營環境變化和基於謹慎性原則,公司合理計提商譽減值準備和應收款項減值準備,對公司的全年業績有一定的影響。

(一)危廢行業發展趨勢

根據《2019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年報》,截止2018年底,我國已核發危廢資質10,212萬噸/年,同比增長24.9%,產能保持較高增速。另一方面,2018年危廢經營資質企業收集和利用處置的危廢量僅為2,697萬噸,資質利用率僅為26.4%,其中資源化利用危廢1,911萬噸,佔比70.9%,無害化比率僅為29%,反映了我國危廢行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產能利用率低和無害化資質短缺的兩個主要問題。針對行業現狀,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關於提升危險廢物環境監管能力、利用處置能力和環境風險防範能力的指導意見》,鼓勵危廢源頭減量和建設專業化、規模化危廢處理能力,有效解決危廢處理供需不平衡的問題。長遠來看,危廢行業可能出現以下趨勢:

1、規模化程度持續提高,大型企業集團跨區域統籌佈局,產業基地、大型企業集團、化工園區配套建設危廢設施,市場份額向龍頭企業集中,危險廢物專業化、規模化處置項目或將成為行業主流。

2、產廢企業採取清潔生產、內部處置等措施,從源頭減少危廢產生量,危廢數量增長放緩。

3、危廢產能上升至政策目標水平後,市場競爭將轉向存量市場,技術更先進、處理成本低、管理有優勢、安全風險低的企業將獲得長期核心競爭優勢。

(二)應對行業變化,公司穩中求進

面對行業競爭格局的變化和挑戰,公司保持市場統籌佈局的優勢,推進項目技改,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工業廢物處理處置(無害化)業務保持穩健增長,營收比重進一步增加,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16.67億元,同比增長約29.55%,佔營業總收入的48.2%,同比增加9個百分點;由於競爭加劇、產品需求下降和金屬價格下降等原因,公司資源化業務營業收入為10.75億元,同比下降12.46%。

截至本報告期末,公司已經在全國9個省份建成運營危險廢物處理處置基地28個,在期客戶達到約3萬家,同比增長15.4%;總危廢經營資質超過190萬噸/年,其中焚燒能力約30萬噸/年,填埋能力約18萬噸/年,資源化能力約82萬噸/年,物化能力約60萬噸/年。

公司持續深化佈局廣東和華東兩大核心市場,目前在廣東省內共有危險廢物經營企業10家,總核准處理資質約106萬噸/年,其中焚燒和填埋資質佔全省核發同類資質約48%,無害化佈局優勢明顯;在江蘇、浙江共有危廢經營企業6家,總核准處理資質約25萬噸/年,其中焚燒資質約7.5萬噸/年,填埋資質2萬噸/年,資源化能力超過11萬噸/年。報告期內,受益於無害化項目投產,華東區域的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進一步提高。

(三)無害化產能投運加速,產能佈局持續優化

2019年是公司的項目建設年,公司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和推動項目領證投產。至本報告期末,公司共有4家企業取得危廢經營許可證,分別是韶關再生資源(焚燒0.95萬噸/年,資源化利用9.5萬噸/年,物化2.6萬噸/年)、南通東江(焚燒2.18萬噸/年)、濰坊東江(焚燒6萬噸/年、物化11.4萬噸/年),珠海永興盛技改項目新增焚燒資質約1萬噸/年,合計增加能力約33萬噸/年,無害化能力保持較快增長,產能結構持續優化。

截至本報告期末,本公司的整體資質利用率超過44%,領先於全國平均水平。由於報告期內新增資質量較大,項目仍處在市場拓展階段,對資質利用率有一定的影響,上述項目有待在2020年進一步釋放產能,提高公司資質利用率和盈利能力。

公司產能儲備充裕,已經建成正在申請危廢經營許可證的項目有唐山萬德斯、南通東江物化項目、福建綠洲焚燒項目;在建項目有廈門東江改擴建項目、福建綠洲填埋項目、佛山富龍、紹興華鑫、韶關再生資源填埋場和東江威立雅二期,上述建成和在建項目合計設計產能超過20萬噸/年,且焚燒和填埋能力佔比超過80%,符合公司加快發展無害化處置能力的戰略佈局,有利於公司搶佔行業需求高地,提高市場份額。在擬建項目方面,公司儲備了揭陽東江、珠海東江、綿陽東江一期項目和江蘇東江填埋場等多個項目,合計設計產能約為41萬噸/年,豐富的項目儲備為公司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四)挑戰與機遇並存,多措並舉補短板

面對行業競爭加劇、供需結構變化等市場趨勢,公司積極鞏固現有市場份額和尋找新的細分市場機會。

報告期內,以佛山富龍的廢油資源化業務基礎,加快拓展廣東省汽修行業廢物業務;優化實驗室廢物業務運作模式,借鑑廣東經驗拓展新疆、江西等市場,擴大市場收集量;利用技術優勢開拓高難度處置廢物市場,完善處置技術,客戶粘性得到提升;推進市場下沉改革,加強區域市場和生產基地的業務銜接,促進產品和服務進一步貼合市場需求。

報告期內,針對產能利用率較低的行業共性問題,為加快轉換無效資質或低效資質,提高產能利用率和市場匹配度。公司利用先進技術、設備對現有項目實施技術改造和工藝改進,其中包括氧化銅生產工藝和硫酸根廢水處理工藝改進,韶關再生資源重金屬資源化利用項目工藝設備技改,在各生產基地優化廢水處理裝置和改進尾氣處置設施等,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優化資質結構,提高處置效果和產品質量。

(五)向管理要效益,規範化和精細化管理取得良好進展

圍繞“深入開展標準化工作,全面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的管理要求,開展多項工作。

一是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梳理層級關係,建立三級管理模式,優化總部、事業部及分子公司的定位、職責及架構,提高運作決策效率;加強人才梯隊建設,將公司發展和員工發展高度有機結合,激發整體經營動力。

二是提高項目建設和運營能力。總結項目全週期管理經驗,落實建設後期、運營期間的標準化管理;開展焚燒和蒸發設備專項評估與改進工作,研究設備運行情況和解決突出難題,提升設備的運行效率。

三是落實財務管理。加強全面預算管理,嚴格控制預算外費用,管理費用同比下降了2.8%;深化與各大銀行的戰略合作,特別是引入政策性銀行,有效降低了融資成本;加強集團資金集中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四是優化投資管理。持續跟蹤優質投資項目,落實投資項目全週期管理,加強項目投後管理和投後評價,確保項目投資行為符合公司發展戰略,實現合理的投資回報。

五是落實安全環保生產。推行環境安全標準化實施方案,要求各生產單位圍繞責任體系、風險管理、管理制度等多項環境安全指標,提升環境安全管理工作水平;創新運用安環智慧管理平臺,著力管理重大危險源和隱患,形成安全環保管理預防體系。

(六)大力實施創新發展戰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充分發揮省重點實驗室創新平臺作用,立項10項研發課題,發表科技論文11篇,解決三個行業技術難題:一是完成“利用磷泥生產飼料級磷酸氫鈣”和“硫磷混酸生產肥鈣、飼鈣”等產業化項目的應用,解決二次磷資源中和成本高、填埋成本高等行業共性技術問題,實現了二次磷資源危險廢物的資源化綜合利用;二是玻璃減薄蝕刻廢液資源化及其處理技術開發,解決了簡單中和而造成的大量填埋渣問題;三是化學鍍鎳廢水深度處理技術開發,解決廢水鎳和磷排放超標問題。

優化技改管理模式,滿足實際經營需求的同時,控制技改成本費用。通過研發和技改,海綿銅質量提升、退錫廢水生產氨化硝酸鈣、硝酸銅廢液生產農用硝酸鈣等多項研發成果實現了產業化。正式運行技術信息體系管理平臺,研發項目上線率達到100%,實現集團範圍的技術成果共享。

報告期內,公司新增授權專利68項,其中發明專利11項,實用新型專利56項,外觀設計1項,累計授權338項,“一種從鉻渣中回收鉻的脫毒處理方法”的專利獲得省專利優秀獎。

二、核心競爭力分析

(1)產業鏈完整、業務資質齊全

公司業務鏈不僅橫跨工業固廢和市政固廢兩大領域,還配套發展一站式環保服務,貫通廢物收集運輸、資源化綜合處理、無害化處理處置的完善產業鏈條,服務範圍已延伸至生活垃圾、市政汙泥及汙水處理等領域。截止目前,公司已具備44類危險廢物經營資質,危廢處置資質結構持續優化,是國內廢物處理資質最齊全的環保經營企業之一,並已建立了多元化的產業格局和全業務鏈的廢物處理能力,綜合競爭力較強。

(2)產業佈局益趨完善,規模優勢突顯

截至2019年,公司已擁有70家分子公司,並通過新設、併購和收購等方式拓展經營,形成了覆蓋泛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華北和中西部地區的以工業及市政廢物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為業務核心的產業佈局,業務佈局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福建、江西、湖北、河北、四川及新疆等工業危廢大省的工業廢物處置網絡,佔據了中國最為核心的工業危廢市場。報告期內,公司通過收併購及自主投資等方式拓展廣東佛山、廣東揭陽、廣東珠海、廣東惠州等區域,進一步完善珠三角佈局。

(3)技術創新優勢,引領公司高質量發展

公司始終堅持技術引領企業發展,加速科研成果轉換,不斷打造行業科研創新標杆。本公司設有研究院,致力於開展前沿技術研發、技術引進及合作併產業化應用。通過不斷開發和創新,現擁有工業廢液、廢渣、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汙泥處理、餐廚垃圾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多項核心技術,並形成在工業危險廢物及城市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和綜合利用等領域豐富的技術儲備和研發成果。

(4)運營經驗優勢,確保公司穩定發展

本公司作為國內環保行業最早的參與者,積累了資深的行業經驗,通過70家分子公司、30多個環保產業項目的運營,具備突出的專業化管理能力和經驗。

(5)國資助力發展,踐行國企擔當

在各級政府、廣東省國資委和控股股東廣晟公司的支持下,公司始終踐行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擔當,在環境汙染防治攻堅戰中擔當主力軍,發揮託底作用,擴大產業規模,為當地工業產業發展提供安全環保保障,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公司未來發展的展望

受新冠肺炎疫情和貿易衝突影響,全球經濟發展呈現出高度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而我國經濟發展模式正處於轉型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而隨著綠色發展和“無廢城市”等政策的深入推進,城市與工業的增長模式正在持續變化,城市和工業對環境產業的服務需求在變化。長遠看,危廢處置行業已經不止於傳統意義上的末端環境治理,服務能力、創新技術、管理能力和生產成本將成為公司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邏輯。公司需要從提質的角度增強危廢處置能力,建立強大、安全、靈活的核心業務,增強成本優勢、技術優勢、資本優勢和規模優勢,保持良好的核心競爭優勢,確保核心危廢業務的持續發展,更好的服務經濟民生。

(一)聚焦做強危廢主業,鞏固行業領先地位

提升公司在技術、資金、市場等方面的優勢,關注工業提質、產業變遷而導致危廢需求和結構的變化,保持產業投資規模,加快建設配套的處置能力,提高資質匹配度和產能利用率。

一是堅持走內生加外延式擴張的發展策略。充分發揮在環境治理的骨幹力量和託底作用,深化鞏固在粵港澳大灣區和華東地區的戰略佈局優勢,加快推進富龍環保焚燒、韶關再生資源填埋場、珠海永興盛、江蘇東江填埋場、紹興華鑫焚燒等項目的建成投產。通過收併購優質項目深化市場佈局,通過企業間合作開展水泥窯、鍊鐵高爐協同處置業務,尤其積極發揮股東的協同優勢,重點提升在廣東、江蘇兩省的市場份額,再逐步向周邊區域擴展。

二是採取新建、擴建、技術改造等方式,打造一批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危險廢物綜合利用處置示範基地。有機結合資本、技術、市場、產業佈局和政企關係等優勢資源,公司將率先在廣東省探索打造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處置示範項目,滿足粵港澳大灣區對危廢綜合處置能力的迫切需求。

三是開展資本運作帶動發展。利用股權融資募集低成本資本,優化財務結構,加快項目建設和併購步伐;利用產業基金投資培育優質環境治理項目,豐富公司項目儲備,率先培養細分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實現與行業未來趨勢的同步發展,有效控制邊際效益遞減的風險。

四是深耕危廢細分領域。充分發揮危廢領域20年的核心技術競爭力,拓展醫療廢物、實驗室廢物、化工廢液等細分市場領域,發揮生產基地間的協同效應,提高一站式服務水平,深化客戶合作關係,拓展市場份額。

(二)佈局拓展環保業務

以危廢處置為基礎,擇機拓展生態環保服務業務。一是依託現有下坪填埋場、揭陽歐晟等項目的技術基礎和管理經驗,結合餐廚垃圾處理、滲濾液處置、沼氣發電等項目經驗,為城市提供配套市政垃圾處理業務。二是承接重點工業固廢處理項目。積極拓展鋼鐵、礦山、石化等行業大宗固廢處理和環境綜合治理業務,為工業企業提供一站式環保服務。三是加大境外市場開拓力度。依託現有香港上市平臺的先發優勢,加強與香港、澳門的環保服務合作力度,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加大海外市場銷售力度,推動公司先進技術走出去。四是深化環保產業鏈條佈局,重點在土壤修復、環保技術服務、汽車拆解、電子產品拆解、動力電池回收等方面進行拓展,積極探索輕資產高回報及行業未來發展趨勢為主的業務方向和運營模式。

(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

堅持以技術創新引領公司發展作為核心理念。一是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資源化產品質量提升、高濃度廢水處理、焚燒工藝、填埋技術、煙氣排放等方面,特別是在新的廢物資源化、無害化方面加大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找準科技成果轉化的著力點,打造危廢行業技術標杆,推進產品和工藝的標準制定,在危廢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置方面形成前沿技術應用,引領行業發展。二是用好東江研究院等創新載體,加快推進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建設,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三是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大與海內外研究機構、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力度,聯合申報國家重大課題,建立與環保企業業務發展、生產技術難點、產業需求相匹配的產學研協同體系;四是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完善技術人才管理機制,激發技術人才創新活力,為經營創造效益。

(四)狠抓精細化管理,努力提升管理運作能力

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利用標準化、規範化和信息化管理手段,積極提升公司管理水平,促進企業向輕資產、低成本、高效益轉變。

一是積極推行標杆管理,完善對標指標體系,對標國內外一流企業,積極推廣內部優秀單位的經驗、實踐,壓實責任要求,形成一套有效的標杆管理方法,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深入提升。二是建立標準化體系。規範工藝流程,推進工藝、設備標準化,建立並執行質量管理體系,按標準推進生產。三是優化全面管理體系,加快推進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有機整合項目管理、工藝流程、產品質量體系的標準化、規範化建設,提升公司整體智能化管理水平和企業管理效率。四是盤活資產,逐步解決虧損企業問題,整合處置非主營業務或盈利偏弱的項目,積極提升整體經營業績,實現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五)營造幹事創業氛圍,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

把握“激勵、約束、容錯”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契機,遵循“強化責任擔當、增量效益激勵、激勵約束並舉、容錯糾錯機制”的原則,積極營造幹事創業氛圍,逐步完善企業的管控體系,構建運轉順暢、定位清晰、權責利對、高效協同、制衡有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提升企業內部活力,激發員工工作動力。

優化考核激勵機制,建立健全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人才評價、考核和薪酬體系,鼓勵創新、寬容失敗、重獎成功,擇機實施股權激勵、持股計劃等激勵方式,充分激活廣大幹部職工幹事創業熱情。做好人才培養規劃,培養有潛質、有能力的複合型管理梯隊和技能儲備人才,打造一批懂經營、會管理的複合型隊伍。

(六)樹牢綠色發展理念,堅決守住安全環保底線

堅定安全環保生產目標不動搖,切實做好安全環保工作的行動自覺和責任擔當,建立安全環保生產長效機制。推進風險分級管控、隱患排查整治雙重預防工作機制建設,嚴格落實各單位的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強化安環專業部門和人員隊伍建設,強化科技興安、基礎管理和應急救援管理,持續全面開展安全培訓,不斷提升企業員工的安全意識,提高企業的事故應急救援能力;持續開展安全大排查和隱患整改工作,防微杜漸,確保企業安全生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