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新冠”,這4種病毒不僅擅長偽裝,還可能致癌

冠病毒在全球持續發威,比起“新冠”,有一些病毒同樣需要警惕。

因為一旦感染,對應的腫瘤發生率要比健康人高得多,且部分病毒比“新冠”更擅長偽裝,感染後不易被察覺。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CIRC)一項報告顯示,世界上1/6的癌症由細菌、病毒感染引起

另據國際抗癌聯盟數據顯示,全球有16%的腫瘤與病毒有關,每年有150萬~200萬新發癌症病例與病毒感染有關

如宮頸癌,作為全球第二大婦科腫瘤,其發病就與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有關。

哪些病毒是癌症的“引路人”?《生命時報》邀請權威專家,教你一套科學的預防方法。

受訪專家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流行病學研究室主任 喬友林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醫師 秦賀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 尤長宣

重慶市腫瘤醫院消化內科主任 陳偉慶

1、乙型肝炎病毒——原發性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HBV)會增加肝癌的發生率,這是醫學界普遍明確的結論。如果監測不到位,不僅患者可能進入“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惡性進展中,其家人也有可能染病。

比起“新冠”,這4種病毒不僅擅長偽裝,還可能致癌

在病毒家族中,乙肝病毒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存在。和一般病毒相比,它非常穩定,不易滅活。

  • 對一般病毒非常有效的消毒措施,如高熱、低溫、乾燥、紫外線及酒精等,對乙肝病毒常常不起作用。
  • 同時,它的傳染性很低,日常工作、擁抱、共餐等一般不導致傳染。但可通過血液、體液傳播,目前母嬰傳播是最主要的途徑。

乙肝在很多亞非國家較為普遍,包括我國。近年來新生兒普遍接種了乙肝疫苗,我國乙肝表面抗原陽性人群降到了6%~7%,屬中等流行區(8%以上為高流行區)。

大多數情況下,乙肝病毒可以和它的“宿主”(感染者)終其一生和平共處,不會發病。但嬰幼兒及免疫力低下的人,需重點做好預防。

預防建議

  • 接種乙肝疫苗是最廉價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免疫力低下者、嬰幼兒、乙肝患者家屬等。
  •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可以每年做一次體檢,項目包括肝功能、乙肝五項等,有助儘早發現肝臟是否被病毒感染。

需要提醒的是,乙肝並不是恐怖的瘟疫,很多時候正常的工作、學習乃至生育也不會受到影響,正確看待這種疾病和乙肝患者。

2、人乳頭瘤病毒——宮頸癌

2019年,我國發布首部《子宮頸癌等人乳頭瘤病毒相關疾病免疫預防專家共識》,其中提到:

由人乳頭瘤病毒(HPV)導致的宮頸癌,是目前導致我國女性死亡的第二大癌症,我國女性在20歲、40~45歲存在兩個HPV感染高峰。

HPV病毒的傳播方式主要通過性傳播,HPV感染不僅是宮頸癌的病因,也是陰道癌、外陰癌、肛門癌、陰莖癌和口咽癌的誘因。

比起“新冠”,這4種病毒不僅擅長偽裝,還可能致癌

預防建議

目前發現的HPV有200多種,其中約40種會感染生殖道,一般無特異性表現,容易被忽視。

接種HPV疫苗是最重要的預防手段。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如果要在2030年消除宮頸癌,至少90%以上15歲女孩要接種宮頸癌疫苗。

1、按年齡接種HPV疫苗

目前市面上有二價、四價、九價3種HPV疫苗,九價疫苗的預防效果好於四價和二價,但目前僅適合16~26歲。在考慮價格的前提下,還是建議按照年齡進行選擇。

比起“新冠”,這4種病毒不僅擅長偽裝,還可能致癌

2、定期篩查

現有疫苗尚不能預防所有高危HPV類型,無論是否接種過疫苗都定期進行宮頸癌篩查。

  • 21~29歲,推薦每3年做一次TCT檢查(脫落細胞學檢查)。
  • 30~65歲,每3年進行一次TCT檢查,或每5年進行一次TCT及HPV聯合檢查。
  • 連續篩查未發現異常者,可考慮在65歲左右停止篩查。

3、規範性生活

減少性伴侶,注意性生活和經期衛生,對預防HPV感染也很重要。

如果出現陰道不規則出血、接觸性出血(多發生在同房後),要警惕宮頸癌。

3、EB病毒——鼻咽癌、淋巴瘤

EB病毒是很常見的皰疹病毒,90%以上的人群都可能被感染。EB病毒呈陽性的患者,發生鼻咽癌的可能性會高一些。

EB病毒篩查,是疑似和確診鼻咽癌患者必查的項目。臨床發現,80%以上的鼻咽癌患者血清中含有EB病毒抗體。

近年來有研究證明,除了鼻咽癌,EB病毒還與淋巴瘤、胃腺癌和肺癌等多種腫瘤相關。

比起“新冠”,這4種病毒不僅擅長偽裝,還可能致癌

EB病毒的臨床症狀主要包括髮熱,頭痛,口腔上顎出現紅疹,臉上呈簇狀淡紅色小丘疹,瞼結膜充血,咳嗽等,感染可累積全身各個系統。

另外,如果經常發現鼻涕帶血,表現為鼻涕中帶有少量血絲,特別是晨起鼻涕帶血,往往是鼻咽癌的重要信號,需及時篩查EB病毒及鼻咽癌。

預防建議

EB病毒主要通過唾液傳播,因此預防的關鍵要注意口腔衛生,包括聚餐時使用公筷等。

4、幽門螺桿菌——胃癌

幽門螺桿菌(簡稱HP),是定植於人類胃黏膜的一種螺旋樣桿菌,人是它的唯一宿主和傳染源。

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報告顯示,一半胃癌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險性會增加2~3倍。

比起“新冠”,這4種病毒不僅擅長偽裝,還可能致癌

感染Hp後,大多數人無明顯症狀,有的會因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表現就診,症狀包括腹痛、腹脹、反酸、噯氣等,如不經治療,少數患者會慢慢演變直至胃部惡性腫瘤。

目前,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在40%~50%,多數患者在兒童期就被感染了。

預防建議

預防幽門螺桿菌,最重要是管好個人衛生,防止病從口入。

1、分餐,使用公筷、公勺

如果家庭成員中有人感染幽門螺桿菌,一定要分餐,並使用公筷、公勺,不要相互夾菜,餐具定期煮沸消毒20分鐘。

同時,儘量減少在外就餐,並在醫生指導下規範治療。

2、不吃生食或過燙的食物

蔬菜、瓜果要洗淨或削皮,不吃半生不熟的牛排等食物,不喝生冷水。

不吃太燙的東西,戒酒,少吃辛辣食物,它們會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為幽門螺桿菌的入侵創造條件。

3、不要“口對口”餵飯

老一輩人及部分家長,喜歡口對口地給孩子餵飯,或將食物嚼碎後再喂,有些家長還會跟孩子吃同一碗飯。

這些習慣都應該摒棄,否則可能將大人口腔內、腸胃裡的幽門螺桿菌傳染給孩子。

情侶間親熱前,要充分清潔口腔。

4、每年做一次碳13尿素呼氣實驗

到醫院體檢時,可通過胃鏡和碳13尿素呼氣實驗兩種方式,有效檢測幽門螺桿菌。一旦確診,要儘快到正規醫院就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