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進行恐嚇威脅?習慣性贏孩子,是家長不成熟的表現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現在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車馬很慢書信很遠的日子與我們越來越遠,在科技的幫助下人們已經適應了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這種節奏雖然適應了時代,但是也有著弊端,那就是人的耐心越來越差。

這種心態反映到教育孩子身上,就是如今很多家長都對孩子的錯誤越來越急躁,對待叛逆,不聽自己話的孩子總是想要通過呵斥和批評的方式去讓孩子遵從自己的意見,運用自己的威嚴去壓迫自己的孩子,美國心理學家簡·尼爾森總結出以下家長會面對的日常:

1、賄賂74%:“乖乖寫作業,一會獎勵你看電視;”

2、恐嚇81%:“你要是再不回家,就有換人把你抓走;”

3、懲罰65%:“你如果不好好吃飯我就讓你去刷碗;”

4、喊叫86%:“你為什麼不聽我的話啊?你為什麼會這樣?

這種做法看似在家長和孩子的爭執中,家長佔據了優勢,家長習慣的成為爭執雙方的勝利者,那麼孩子就必然成為一個失敗者,這會很大程度的破壞親子之間的關係,加重孩子與家長雙方的矛盾,甚至會讓孩子出現更嚴重的叛逆心理。

對孩子進行恐嚇威脅?習慣性贏孩子,是家長不成熟的表現

一,你贏了自己的孩子嗎?

一些家長認為,在孩子與自己意見不一致的時候,要贏了自己的孩子,讓孩子遵從自己的意願。寶媽王女士教育孩子的時候就遵循著棒棍下出孝子的理念。

在她家做客的時候,到了該吃午飯的時候,王女士發現自己的孩子樂樂還在沙發上看動畫片,於是語調僵硬嚴肅的說道:“樂樂,來吃午飯了,不要在看電視了”但是孩子好像已經沉迷到電視中似的,根本沒有做出任何反應。

於是王女士把聲音提高,瞪著孩子說“小樂,關上電視,過來吃飯!“孩子這才悶悶不樂的過來吃飯。我其實背地裡勸說過王女士不要這樣對待孩子,但是王女士認為這樣會有助於提高自己的威嚴,更容易管教孩子。

也有一些家長認為要“輸給孩子”,即為給孩子充足的自由空間,讓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爭奪主導權讓給孩子,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更有自己的想法,更加獨立,這其實是另一個極端的想法。

就是在這種極端的思想下,造就了之前轟動全國的“李天一”案。雖然他的父母確實通過自己的退讓,讓孩子變得更加有主見,但是孩子變得十分任性,孩子感受到了溺愛,就會形成自我中心感,缺乏對規則的遵守感,它曾因為與人打架被強制勞教,也正是在這種環境成長的他最終因涉嫌強姦,最終被判強姦罪。

對孩子進行恐嚇威脅?習慣性贏孩子,是家長不成熟的表現

二,為什麼親子關係變得“非輸既贏”

好像在家庭父母與孩子的爭奪中,必須有著一勝一敗,父母和孩子非輸既贏,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1、人人都有控制慾

心理學家舒爾茨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對養老院的老人提出兩種不同的要求,對一方老人控制自己被探訪的時間,另一方這可以隨心所欲,最終發現可以隨心所欲被探訪的老人壽命相對來說更長一些。.

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得知,其實在我們心中每個人都有著控制慾,並且控制慾是需要宣洩的,當父母生下孩子的時候,就會對孩子產生控制慾,並且把孩子當做自己的宣洩對象。

2、父母的控制性思維,使用權威讓孩子屈服

在我們的傳統理念中認為孩子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很多父母認為這樣教育孩子會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是這樣做對孩子產生的影響現在還是具有爭論,但是不置可否的是父母十分喜歡這種控制孩子的感覺,認為這樣不僅合情合理還十分利於管教孩子。

對孩子進行恐嚇威脅?習慣性贏孩子,是家長不成熟的表現

三,家長習慣性的贏得孩子會帶來什麼樣的危害?

1,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家長習慣性的贏了孩子,其實是在壓抑孩子的天性,習慣性的逼迫孩子,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兩種極端,一種是孩子在父母的安排中度過了一生,性格變得懦弱,沒有主見,孩子對自己沒有信心。

因為他沒有按照過自己的意願去做事情,另一種極端則是孩子變得極其叛逆,在雪崩來臨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孩子會變得報復性的去和父母對著幹,極其難以管教。

2,破壞親子之間的關係

不論是孩子贏了父母,或是父母贏了孩子,都會造成一方的隱忍,來年累月的積累下,孩子身上的怨氣,可能會破壞親子關係,造成家庭之間的不和睦

3,形成惡性循環

家長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對孩子批評,指責,讓孩子一時的遵守自己的規則,但是孩子可能因為內心的脆弱變得自卑,懷疑等情緒的產生,孩子最終會出現自暴自棄等現象,家長感到對孩子的失望,於是繼續批評孩子,於是家長和孩子就陷入了這種惡性循環當中無法脫身。

對孩子進行恐嚇威脅?習慣性贏孩子,是家長不成熟的表現

四, 習慣性“贏了”,是家長不成熟的一種心理表現

其實家長習慣性的贏了孩子,也是家長內心不成熟的表現形式,例如當孩子打破了花瓶,會對孩子說:“你怎麼那麼不小心?

我都給你說了多少遍了走路的時候要小心”父母總是很著急的去批評孩子,在孩子眼中就是父母與自己的錯誤劃清了界限,父母不願意承擔事情的結果。

這種著急劃清界限的做法就是一種不成熟的心理,擔心自己會受到譴責,成熟的父母應該學會和孩子一起承擔事情的結果。

但是不成熟的父母內心自己小時候可能也經歷過這種事情,他們認為打碎花瓶的人就應該被罵,他們內心裡還是一個為了花瓶打碎而害怕的小孩。

家長把自己恐懼轉化為憤怒,把全部的責任都推卸給了孩子,減輕了自己的負罪感,仔細想一下這種想法不是很不成熟嗎?孩子會從這件事中學到了什麼?其實孩子什麼也沒有學到,他只是知道了不要惹媽媽生氣,媽媽生氣自己就會被捱罵。

對孩子進行恐嚇威脅?習慣性贏孩子,是家長不成熟的表現

五,拒絕贏了孩子,要學會贏得孩子

家長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下,不妨停下來仔細思考一下,自己批評孩子的目的是什麼?難道是為了贏了孩子嗎?還是為了拿孩子生氣?

我想這些都不是正確答案,家長批評孩子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更好的改正自己的缺點,但是如果是為了幫助孩子,就必須要對孩子惡臉相向嗎?

在《正面管教》一書中,作者簡·尼爾森告訴我們:家長要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克雷斯說過:所謂“贏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懲罰的手段戰勝孩子;而“贏得”孩子,是指家長維護孩子的尊嚴,讓孩子與家長取得合作。

父母和孩子之間並不存在著爭奪關係,家長不去去贏了孩子,而是學著去贏得孩子,這才能使得達到共贏的局面,達到對孩子恰到好處的控制。贏得孩子就意味著家長咋孩子犯錯的時候,學會理性,把孩子的犯錯當做孩子提升的機會,而不是指責孩子的機會。

對孩子進行恐嚇威脅?習慣性贏孩子,是家長不成熟的表現

而贏得孩子需要家長做到以下的四步。

第一步,表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家長和孩子之間可能有一些誤解,家長不要直接否定孩子的錯誤,而是先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讓孩子感受到自己不是為了發洩情緒,而是來幫助孩子在的,要表達出對孩子錯誤的理解。

第二步,表現出對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寬恕。對於孩子的錯誤我們理解並不代表著他是正確的,家長並不是要認同孩子的錯誤

第三步,與孩子溝通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孩子,也要聽從孩子對於此事的看法,讓家長和孩子的看法進行中和,這樣孩執行起來也就有了更多的積極性。

第四步,引導孩子去解決問題。要讓孩子從問題中學會解決問題的思路,多多引導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

這四步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與孩子溝通交流,讓孩子說出自己的看法,這樣孩子才能聽進去我們的建議,降低心理防禦,營造良好的溝通交流環境。

對孩子進行恐嚇威脅?習慣性贏孩子,是家長不成熟的表現

拉勞士福古: 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損失,莫過於失掉自信心了。

孩子如果和家長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那麼孩子會十分願意向家長講述,自己身邊的趣事,自己在學校裡學到了什麼知識,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家長和孩子自然會很少出現矛盾,孩子的叛逆心理,在和父母的溝通交流中逐漸化解。

但是親子關係不好的家庭,會很少和孩子交流,家長只在乎孩子做事的結果,例如孩子考試考了多少分,有沒有在學校裡犯錯誤等等。

如果孩子犯了錯誤,那麼等待孩子的也就是嚴厲的批評,父母不會去耐心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只想宣洩自己的情緒,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會和家長敞開心扉。

家長要看到,在孩子叛逆期的時候,有良好的溝通交流是多麼的重要性,但同時溝通交流的時候,也是講究方式方法,這樣才能讓孩子敞開自己的心扉,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對孩子進行恐嚇威脅?習慣性贏孩子,是家長不成熟的表現

家長面對犯錯孩子的教育時候,叛逆期的孩子往往不聽從教育,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去除情緒話,要耐心的詢問孩子:"爸爸媽媽並不是想要去責怪你批評你,我們只是想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以及你是怎麼想的,爸爸媽媽只是想了解你的想法而已,能不能告訴爸爸媽媽?"

家長不要用居高臨下的方式去對待孩子,在孩子講述自己想法的時候,父母要面帶微笑,注視著孩子父母要積極的去回應孩子。

例如點頭,做出簡單的回應,表示自己正在認真聽講,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可以交流的,父母是尊重自己的。在這樣的內心之間的相互交流能夠避免爭吵,更好的解決親子之間的問題。

家長要更加寬容的態度去面對孩子,教育孩子,應該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並親子之間並不是仇人非要掙個勝敗,家長贏了孩子是沒有用的,這樣贏不了孩子的未來,反而會破壞親子關係,家長真正要做的是贏得孩子,讓孩子自己感受到其中的道理,引導孩子向上。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