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死在了拖延症上?

文/叄叄

今天和姑姑聊天,說起小侄子現在寫作業,本來5分鐘的作業拖拖拉拉要寫1個小時都還沒寫完,不是玩玩手就是摸摸玩具,每次說起孩子寫作業,我姑姑都一頭的火,恨不得衝上去打孩子一頓。

我媽聽到這,便說到:“珊珊小時候寫作業也是,寫個作業拖拖拉拉,一邊玩一邊寫,每次都浪費很多時間。”,現在的孩子啊寫作業都一個樣……

我在旁邊尷尬的笑著,卻也不置可否。

多少人死在了拖延症上?


01

小時候的我們,寫作業不光浪費時間,還經常錯誤滿天飛,但好在有父母和老師的監督,在學習的道路上才不至於越走越偏。

但長大的我們如果在工作上效率低且質量差,會怎麼樣呢?

同樣的一件事,小時候的我們有人包容,但長大的我們則會招人“嫌棄”。

領導說:“週五上班前上交策劃案!”,你會不會等到週四再做。

同事說:“我們一起報個編程班吧”,你會不會說下次吧。

過年回家時,爸爸說:“你幫我註冊個抖音賬號吧”,你會不會說:“等一下啊,馬上就來。”

生活中類似的事情非常多,是我們真的忙嗎?還是我們覺得這件事情不夠重要呢?

多少人死在了拖延症上?


很早之前我曾付費參加過一個英語口語練習的app,打開頁面時“免費送學費”的字樣吸引了我,要求看著很簡單,3個月連續每天打卡且每天學習超過10分鐘即可,“這可太簡單了,打卡滿3個月還不容易。”我在心裡竊喜著,甚至一度覺得這種打卡完全沒難度。

剛開始的一段時間我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看英語視頻並跟著練習,直到有一天朋友叫我出去吃飯,我想著那就吃完再練吧,可等晚上到家再想起這件事時已經過了打卡時間。

結果可想而知,我沒有得到返學費的名額,除此以外,我還因此失去了一個很好的實習機會。

多少人死在了拖延症上?


02

曾有一項調查表明:75%的人認為自己有時拖延,50%的人認為自己一直拖延,拖延症如今已經成為了絕大多數人逃避的工具,甚至形成了一種惡性習慣,稱為“習慣性拖延”。

習慣性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以此進行惡性循環。

拖延症帶給我們最直觀的影響是任務通常不能按照計劃進行,在遇到事情衝突時,往往會變得手慢腳亂,非常慌張。

而習慣性拖延症還會不斷讓我們對自己產生懷疑,對工作及生活產生消極情緒,久而久之開始對自己喪失信心,進而越來越焦慮。

多少人死在了拖延症上?


那我們到底要如何擯棄這種惡性循環呢?

  • 改變觀念,自我監督

首先自身要認識到拖延症的危害,並且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儘量克服,積極面對各項挑戰,形成自我監督,當我們發現自己有了拖延症的行為,一定要意識到,並且能避免再次發生。

  • 強調主動做事

比爾·蓋茨說:“一個好員工,應該是一個積極主動去做事,積極主動去提高自身技能的人。

做事關鍵在於主動,主動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將主動養成習慣會在做事上逐漸變得得心應手,並且更加自信,從而掌握自身工作及生活的節奏。

  • 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

產生拖延症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自以為時間有的多或者這件事不夠重要可以再等等,可殊不知“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時間管理法則中有著一個四象限理論

多少人死在了拖延症上?


我們可將每天的工作及生活做一個清晰明瞭的計劃,再將各項計劃放入上圖的四象限中。重要且緊急的事情馬上做,但重要且不緊急的事情也不要拖拉。

最後我們還可以採用番茄工作法,將番茄時間設為25分鐘或自己適合的工作時間,在此過程中專注工作,中途不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到番茄時鐘響起,然後短暫休息5分鐘繼續番茄時鐘,每4個番茄時段可多休息一會兒。

番茄工作法極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成就感。

多少人死在了拖延症上?


結語

很多時候,我們高估了自身對時間,自我的把控,總想著還有時間,或者再等等,殊不知,人的能力也是在一次次拖延中所消耗殆盡的。

摒棄拖延症從不是靠嘴上的行動力來實現的,要想突破自己,我們就必須做行動的巨人,而不是語言的矮子!

多少人死在了拖延症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