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黄文化·紫檀005

(关于紫檀)建议爱好者们不妨好好读一读故宫博物院资深学者周京南先生的考据结果与论证。周京南先生的主张论据翔实,论点严谨,是当今紫黄研究中非常难得的新学手段之作。


相对而言,不少关于紫黄的诸多文博界名嘴的观点与论辩,更趋向于传统的旧学,往往专引个体个例而缺乏群体的统计实证,因而缺乏对整体的宏观把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同时也不太注重逻辑的严谨。


简单地理解,大概周京南先生的紫黄新学,更接近“考”,而有些名嘴的旧学,更类似于白马非马的“辩”。


辩与考,不是一回事。前者天马行空,自由发挥;后者追真求实,环环相扣。


关于紫檀,大概也是这么样的一个旧说与新说的先与后。


旧说紫檀的概念不是很严谨,主要还是一个大致的主观感官界定。所以,走眼也好,鱼目混珠也罢,或有心,或无意,多少都是历史上的无可更改的客观事实。

感官界定与主观描述往往缺乏应有的严谨与科学的重复性。


同样的一段上好紫檀料,在偏好色泽的人眼里,是色如鸡血,稠密温润,称为鸡血紫檀;


在注重质感者看来,则是材质致密如上好牛角,索性高看些,标一个犀牛角紫檀的名号;


而对纹理与棕眼敏感者,也许会选择牛毛纹紫檀这样的称呼。


喜欢金星的,眼中大概更关注的是棕眼里的闪烁光泽,成了金星紫檀。


盲人摸象,说的都是真实具体的感官实在,没有人撒谎。只不过都是个人的主观感官认知,片面而非全面,表面而非实质,感性认识而非理性认识。


这样理解的话,窃以为2001年的杨氏红木国标是紫檀认知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综合细胞生物学水平(显微镜切片观察木纤维细胞与导管)的实验手段与现代植物分类学知识所做出的紫檀定义。


与从前相比,杨氏红木国标这样的新学,更加科学,更加严谨与客观,也更加有可靠的说服力。


将来,也许可以进一步地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做更深刻的定义。比如说,分子生物学的染色体甚至DNA基因图谱检测。


这大概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人类完成自身的基因图谱的完整描绘的时间尚为时不久,紫檀还不是大众意义上的必需品,重要性远远在水稻以及玉米等等的经济作物之后。


紫黄文化·紫檀0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