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红尘,后半生佛门,一念放下皆从容,世间再无李叔同

前半生红尘,后半生佛门,一念放下皆从容,世间再无李叔同

01

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人生就像西边的落日,短暂易逝,富贵终究也只是草上的霜,风吹而落,日出而散,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有如此感慨的,是一个饱经风霜,年近黄昏的老者吗!?并不是,这句看破人生与富贵的诗出自一个叫李叔同的15岁少年。

1880年,李叔同带着“喜鹊衔松枝”的吉兆出生在了名门世家,父亲李世珍曾为朝廷官吏部主事,后弃官从商,成为了天津城内的富户。

李世珍信佛行善,在父亲的熏陶下,自幼的李叔同就与佛结缘,几岁的时候,他就已经会念《大悲咒》,还经常拿被子当袈裟,有模有样的念着佛文。

5岁时,已经七十多岁的老父亲病逝,李叔同过上了长兄为父的生活。兄长教他读诗书,练水墨,习礼仪,而且行事极为严苛,小小年纪的李叔同也不敢怠慢,因此从小就形成了认真自律的性格。

李叔同13岁就攻得各朝书法,16岁在考课中凭借文章崭露头角,后来还有“二十文章惊海内”的传奇之说,18岁买下钢琴自学音乐,成为了首个将钢琴带入中国的人。

除了书法音乐与文学,李叔同在戏曲、绘画、诗词等方面也有极深的造诣,大家所熟知的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就出自李叔同的《送别》。

前半生红尘,后半生佛门,一念放下皆从容,世间再无李叔同

李叔同《送别》书法

他出生世家,却不甘被封建所束缚。26岁母亲离世时,李叔同取消了封建丧葬仪式,直接将钢琴摆在大厅,用一首《梦》送别母亲,在当时,这种不同寻常的做法引来了许多人的热议。

母亲离世后,他选择远赴日本学油画,并创作出了《半裸女像》的名作,因而开启了中国的油画时代。李叔同不仅仅打开了画坛的新形式,他还打开了舞台的新形式——话剧,并在首部话剧《茶花女》中男扮女装,饰演茶花女。

前半生红尘,后半生佛门,一念放下皆从容,世间再无李叔同

李叔同茶花女扮相

天赋异禀的李叔同,并没像方仲永那样泯然众人矣,反而在不断的学习与努力中变得越发出色,后来被人称为“全才大师”

02

如此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在滚滚红尘中,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李叔同人生之中共有三个女人,一个爱而不得的初恋,一个得而不爱的结发妻子,一个爱而得却得而弃的日本女子。

十几岁的李叔同,因为戏曲遇见了当时的名伶杨翠喜,情窦初开的少年,恋上了这位梨园佳人。

前半生红尘,后半生佛门,一念放下皆从容,世间再无李叔同

杨翠喜

青涩的年纪,爱得总是那般清澈含蓄。李叔同为与她搭戏,会偶尔上台客串,私下为跟她相见,经常会约她切磋戏曲,如果遇到杨翠喜唱戏唱到很晚,李叔同就会提着灯笼送她回家,就这样日复一日的陪伴着她。

一如往常,李叔同去戏院听戏,却怎么也找不到舞台上那道熟悉的身影,后来才得知杨翠喜跟琵琶女一样,嫁为了商人妇。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情窦初开的李叔同毫无防备,杨翠喜就如同一颗朱砂痣,长在了他的心头。

母亲不忍看儿子伤心,于是将俞氏“赐婚”给了李叔同,这段强加的姻缘,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会幸福,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俞氏嫁给李叔同后,两人看似相敬如宾,却形同陌生人,平时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流。俞氏就像是婚姻里的摆饰品,只能静静的在那里等待,等待他红尘归来。

孤寂的等待中,好在有李母的陪伴,但人终会生老病死,没有哪一种陪伴是永久持续的,李母离开以后,李叔同直接就丢下了俞氏,远赴日本留学,俞氏继续等待他远行归来,可等来的却是空空如梦。

43岁的俞氏在漫长的等待中病逝,在众人的送别中,她到死也没有等到李叔同的慕然回首。风吹花落成孤冢,落花有意终究还是敌不过流水无情。

前半生红尘,后半生佛门,一念放下皆从容,世间再无李叔同

李叔同自画像

留学日本的李叔同因绘画遇到了重新让他心动的日本女孩,因历史资料上没有她真实姓名的记载,文中我们就暂称她为田子。

李叔同与田子彼此相爱,很快两个人也因爱结婚,田子跟随李叔同来到了中国,她本以为开启了幸福的旅程,并会与这个深爱的男子相伴到老,可李叔同却在一段时间后,毫无预兆的选择了剃度出家。

前半生红尘,后半生佛门,一念放下皆从容,世间再无李叔同

田子不解,明明一切都那么的好,为什么他却突然出家,带着疑惑,她寻遍寺庙,只为求得一个答案。

后来,田子在杭州的虎跑寺内寻到了李叔同,她轻唤了一声叔同,得到的回应却是:请叫我弘一。突然的距离感,就像是初次相识的陌生人。

田子想知道,李叔同所理解的爱到底是什么,她不甘心的说:“请告诉我爱是什么。”弘一回了她五个字:“爱就是,慈悲。”田子伤心的反问“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弘一转身离去,未曾给她半分回应。

田子伤心的回到了日本,最后那一句歇斯底里的反问,或许她内心早已有了自己的答案,只是她不愿去接受而已。

爱就是慈悲,一念放下皆从容,世间再无李叔同,只有弘一。

半世红尘,醒来不过一场禅语。

03

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

一朵花,一片叶子,它们开的如此孤傲纯洁,不被浑浊的水所污染,依旧保持着本性,就如同我一样,不被世俗渲染,将成就智慧的业缘。

这是李叔同在剃度出家前所写的一段诗,也表明了他将走出红尘,昄依佛门,成就慧业。

39岁的李叔同在杭州跑虎寺里变成了弘一,消息一出,顿时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就如同李修元出家变成济公一样,都是才华横溢的富家公子,却在前途大好的时候选择了出家,世人羡慕的,却是他们所舍弃的,所有被热议很正常。

前半生红尘,后半生佛门,一念放下皆从容,世间再无李叔同

弘一法师昄依佛门,断绝了所有的俗世红尘,潜心在寺庙里研究经书佛学,并为弘扬佛教律学,他苦究《四分律》,花了四年的时间写出了《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给中国佛学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前半生红尘,后半生佛门,他为佛学四处讲经,就连圆寂前,依旧在开元寺讲着《八大人觉经》。弘一法师成为了海内外的高僧,成为了大多数人心中的信仰。

好友夏丏尊在他圆寂后,总结了他的一生:“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他的一生从繁华到清净,他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而是在不断追寻着灵魂的深度。

62岁的弘一法师圆寂,为世人留下了“悲欣交集”四个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