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心生暗鬼:虧心事讓書生白日見鬼,一病不起】

明代宣德年間,有一個姓丁的書生,本是江南官宦子弟,家道殷實豐饒,曾入國子監為監生,後來入選為縣丞。

丁生年輕時為人任俠使氣,性情豪邁,經常出入京城,又喜歡結交權貴,出手大方,卻又不善營生,因此家道日漸中落。

有一年冬天,丁生將要遠赴河北辦事,途經鎮江時,大雪紛飛,道路泥濘,路上空寂無人,就連一隻飛鳥都看不到,心想當年韓愈被貶出長安,行至藍關,情形恐怕也不過如此,悲愴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心中這麼想,而口中也就不自覺朗聲吟誦出韓愈留別侄孫韓湘子的詩句:

雲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

正沉吟間,忽然聽到身後有人呼叫:“韓公留步,我韓湘子來了!”丁生扭頭一看,發現一個和尚正孤身騎行,漸行漸近。只見這和尚,雖然形體瘦削,面貌清癯,卻是神清氣爽,氣宇軒昂,知道這不會是一般凡夫俗子,就與他並騎而行。路上兩人自我介紹,互道姓名與鄉籍,原來兩人家鄉相距不遠,和尚要去京城,正好可以同行,路上也好有一個伴侶。因下雪天,道路泥濘難行,於是兩個人就合租了一艘船,走水路北上。路上一應花費,都是丁生一人承擔,性格豪爽的他一貫大手大腳,倒也不以為意。

北上途中,同在一艘船上,兩人日夜相處,因性情相近,傾談之下,頗相契合,越談越投機,掏心掏肺,披肝瀝膽,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快到京城時,和尚整理行裝露出兩百大洋,和尚表示這是到京城辦事的費用,還與丁生討論到了京城之後要如何打點。和尚和丁生說這些話時,坦誠懇切,一點也不介意。但他怎麼也想不到,丁生這時候卻動起了歪念頭。

丁生看到和尚布袋中沉甸甸的銀子,心想一個出家人哪來這麼多銀子,估計非奸即盜,而自己這次出行囊中並不富餘,一時貪念起,惡從膽邊生,就有了劫財的打算。

這天風起,船行如飛。半夜時分,和尚起身撒尿,丁生乘他沒注意,一腳把他踹入水中,落入水中的和尚大喊救命,由於船隻行馳飛快,很快就聽不見和尚的呼救聲。但丁生本質上並非歹毒之人,和尚一落水,他就後悔了,自己怎麼能夠做出如此十惡不赦的事情來,急忙叫艄公掉轉船頭,回去搜救,但尋找了半天,竟然找不到。

艄公並不知道兩人本不相識,以為兩人是一夥的,當然更不知道和尚帶有大筆銀子,因此只是以為和尚自己不小心失足落水,並沒有懷疑到丁生身上,如今發生這樣的事情,也是無可奈何。

此後,丁生心懷愧疚,惴惴不安。想自己平生行為,磊落灑脫,年輕時也有視金錢如糞土的氣慨,如今只為一時鬼迷心竅,不僅有辱斯文,更是造孽啊。從此,那個月黑風高夜的所作所為就成為他心頭之上揮之不去的執念,精神也變得恍恍惚惚。一年之後,竟因此而精神消耗,一病不起,精力不濟而老眼昏花,眼前不時出現和尚的身影,轉頭向左則和尚在左,轉頭向右則和尚在右,喝水、喝酒,杯中也有和尚的身影,即便是閉上眼睛,和尚的身影也如在目前,幾乎是走到哪兒都能看到和尚的身影,如影隨形,不離左右。

丁生既慚愧又害怕,有一天對妻子說:“我快要死了,我平生無一事欺人,在這個世界上,唯一辜負的就這個和尚了,現在他日夜在我面前作祟,我還能活嗎?”

【疑心生暗鬼:虧心事讓書生白日見鬼,一病不起】

又囑咐他兒子:“你以後千萬要以我為鑑,做人做事切不可有一念虧心,須知舉頭三尺有神明啊。”

他兒子這年才十六歲,極為孝順,聽了他父親的話,就到自己家不遠處的一座武安王祠去祈禱。他拜倒關羽神像之下禱告:“父親的性命危在旦夕,如果真是因為和尚的緣故,我願意替我父親去死,神明有知,既然報應不差,代父抵嘗孽報也希望神明能夠准許。”其聲哀憫,叩頭流血不止。之後每天都到武安王祠去禱告。

忽然有一日,有一個和尚登門求見丁生,門房以主人臥病在床為由拒絕和尚求見。和尚說:“我正是為你主人的病而來的啊。”丁生的兒子聽到和尚的話,趕緊出門迎接,向和尚介紹了父親的病情,希望和尚能以佛法驅魔逐邪。和尚笑著說:“我正是來驅除鬼邪的。”其子將和尚引至其父臥榻之前,丁生看到正是去年在船上被他踢下水的那個和尚,驚駭失色,轉過頭對兒子說:“每天只有我一個人看見鬼魂,你們都看不見,今天白晝現形,連你們都看見了鬼魂,我應該是死了吧?”和尚聽完哈哈大笑:“你並不是真病,只是心病,我呢也不是真鬼。那年我們船上分別,幸好我通水性,我並沒有被淹死。我上岸之後,流落到採石磯,寄宿武安王廟,前幾天夢中聽到神靈對我說:‘丁生已然後悔了,他的兒子又極其孝順,你趕緊去救救他吧。’所以我日夜兼程趕過來,真想不到你會病得這麼嚴重。”

丁生聽了這番話,瞪大眼睛,發現真是和尚,而不是原來那個若有若無的鬼影,哭著說:“這是我平生做過的唯一一件虧心事,死有餘辜。還好你命大,讓我不致於罪不可赦。你今天來了,也是給我一個彌補罪過的機會,我就是死也可以安心了。”

丁生讓兒子翻箱搜篋,償還去年從和尚身上攫取的銀子,還算上一年的利息。和尚也不客套,提囊而去。

從此,一洗壓在心頭多時的負罪感,丁生算是安心了,眼前再沒有鬼影晃盪了,身體也很快就好了。

不久,入選為縣丞,擔任了三任縣丞,以清廉聞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