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耐鹽粳稻新品系創5‰鹽度下高產記錄

10月10日,東營市的天氣並不晴朗,秋風伴著些許涼意,但在位於墾利區的國家耐鹽粳稻育種創新基地(東營)的專家和工作人員心裡卻滿是喜悅。“根據農業部水稻測產驗收辦法,我們對山東省水稻研究所選育的4個耐鹽粳稻新品系進行實收測產,其中魯鹽稻69實收0.92畝,畝產量498.17公斤。”隨著測產組組長吳先軍教授的宣佈,現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山東耐鹽粳稻新品系創5‰鹽度下高產記錄

此次測產的4個耐鹽粳稻新品系分別為魯鹽稻13、魯鹽稻34、魯鹽稻68和魯鹽稻69,經過丈量、脫粒、稱重、水分測定、稱樣等環節,實收產量折算標準水分分別達到472.73公斤、471.87公斤、460.32公斤、498.17公斤。

魯鹽稻69號系山東省水稻研究所選育的優質耐鹽水稻新品種。2014年選用常規水稻品種淮稻5號和耐鹽水稻材料phyB1突變體進行常規雜交,通過系譜選育、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輻射誘變、耐鹽性篩選、抗病性篩選和農藝性狀鑑定,於2018年育成。2019年在東營鹽鹼地多點種植。2018-2019鹽鹼地水稻品比實驗中,在3‰鹽水灌溉條件下連續兩年平均畝產625公斤,在5‰鹽水灌溉條件下,連續兩年平均畝產超過400公斤。

山東省水稻研究所研究員謝先芝介紹,該系列品系適宜輕簡化栽培、產量高、抗性好,可利用5‰鹽度微鹹水直接進行灌溉,節約大量淡水資源。待到區域性品種審定試驗通過後,就能篩選出真正適合並高產的耐鹽水稻品種,並在鹽鹼地上推廣種植。

“這一系列新品系,實現了我省5‰鹽度下產量的突破,創造了高產記錄,能充分利用我省黃河三角洲大量微鹹水資源,並有望在廣闊的鹽鹼地上推廣。”謝先芝說,僅黃河三角洲可耕鹽鹼地就有200多萬畝,相當於全省目前的水稻種植面積,可以供養上百萬人口,實現直接利用微鹹水灌溉,為最大限度的改良利用鹽鹼地、增加鹽鹼地產出提供硬核支撐。

山東耐鹽粳稻新品系創5‰鹽度下高產記錄

2013年起,山東省水稻研究所全面啟動水稻耐鹽研究,組建了覆蓋分子生物學、生物信息學、遺傳育種、栽培植保等多方面專業人才的水稻耐鹽研究團隊。經過7年努 力,在水稻耐鹽精準鑑定體系建立,耐鹽水稻種質資源收集、創制和創新利用,水稻耐鹽機理研究,耐鹽水稻品種培育,微鹹水循環利用高效栽培技術等方面均取得重大進展。

壤鹽漬化是世界性的耕地資源問題和生態問題,也是造成農作物減產的重要環境限制因素之一。據統計,我國有近15億畝鹽鹼地,僅山東省就有1590萬畝,約佔全省耕地面積的14.10%,淡水資源極度缺乏和大量微鹹水無法使用,致使有近500萬畝鹽鹼地未有效利用。改良利用鹽鹼地是解決耕地資源銳減、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

“水稻是鹽鹼地改良的首選糧食作物,在鹽鹼地改良利用中具有其他作物無法比擬的優勢,水稻種植過程中,經過灌水洗鹽壓鹼,抑制地表蒸發,可使鹽鹼成分逐步脫離水稻根區。水稻根系本身具有分泌有機酸和吸收鹽分的能力,能夠降低土壤鹽分,創造一個適於水稻生長的根際環境。”山東省水稻研究所所長林香青說,培育高耐鹽水稻新品種,是改良利用鹽鹼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可利用土地及其產出,向鹽鹼地要糧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

作為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東營,鹽鹼地及微鹹水資源豐富,是開展耐鹽水稻品種選育的絕佳區域,目前國家和省級科研團隊紛紛落戶東營,開展耐鹽品種和土壤改良方面研究,為耐鹽水稻的培育和推廣做著積極嘗試。

來源: 大眾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