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弹唱的传承与演变——勐海县打洛镇曼芽村、曼夕村田野调查

◇文 图/云南大学艺术弓设计学院刘睿

布朗弹唱的传承与演变——勐海县打洛镇曼芽村、曼夕村田野调查

走进布朗族弹唱传承人的家

布朗弹唱作为布朗族特有的音乐文化,以其独特的调子和传唱性,已被视作研究布朗族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在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我到了勐海县打洛镇曼芽村,走进了布朗弹唱国家级传承人岩瓦洛老师的家。

岩瓦洛,布朗弹唱国家级传承人,1961年生,8岁开始随父母学习唱歌,10岁拜师寨子里的老艺人学习,自小就听师傅说:“布朗族的男孩子会喝酒就会唱歌,布朗族的女孩子会走路就会跳舞。”岩瓦洛15岁便开始走出寨子唱歌,18岁时,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布朗族歌手,最擅长的调子是索、拽、宰。

2010年3月,“布朗弹唱传习所”在岩瓦洛家正式挂牌成立,自此,他便开始正式承担起守护、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岩老师的歌声,高亢、嘹亮却不失婉转、细腻,歌唱时,总是神采奕奕、洋溢着喜悦,有时候,甚至会手舞足蹈,我们也总会被他感染,随他一起舞蹈,沉浸在布朗歌曲优美的调子里,感受他对自己民族文化由衷的热爱和布朗弹唱音乐的曼妙。

西双版纳州的布朗族受傣族文化影响较深,月B饰、风俗、生活习惯方面与傣族比较相近,在宗教信仰方面也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建有缅寺’通过寺庙进行伦理、道德的教化。虽受傣族文化影响较多’但布朗弹唱是有着布朗族鲜明个性的音乐艺术符号。

布朗弹唱以弹奏布朗琴给布朗民歌伴奏得名,其调子类别多样,弹唱内容具有生活化、即兴创作的特点,主要涉及爱情、生活、劳作、风俗、宗教等等。

布朗族无文字,音乐传承都是口传心授。据调查,在过去,

布朗弹唱是传男不传女,但现今,生活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布朗族,不仅传给女性,而且,还有部分调子可以弹唱傣族的歌词。这跟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有密切关系。但另一方面,在布朗族不同的村寨,布朗弹唱的调子又各有不同。

布朗弹唱的传承与演变——勐海县打洛镇曼芽村、曼夕村田野调查

布朗弹唱的五类型

曼芽村和曼夕村是“布朗弹唱”传承保护较为完好的两个村。笔者通过走访两个村寨,对布朗弹唱的调子做了收集整理。了解到布朗弹唱主要分为五大拽、宰、索、笙(无伴奏清唱)、铜芒,其中每一类又包含多种小调。

1.宰

“宰”的音调有吟诵性特点,有徵、羽调式,尾句拖音较长,长短句并用。旋律优美动听,句式自由灵活,可作男女对唱。用宰调所唱的内容广泛,诸如劳动歌、宗教歌、风俗歌、儿童歌、摇篮曲都可以用宰调演唱。宰有七个调子。

(1)宰目宗教歌,主要在佛寺赕佛、寨心祭祀的时候使用。无伴奏,用傣语演唱,有吟诵性特点。

(2)宰瓦劳动歌,比如上山拉木料要用力吆喝。无伴奏,用傣语演唱。

(3)宰崩宗教歌,主要在殿佛、过年过节的场合使用。

“崩”是打鼓的意思,多用象脚鼓、鋩锣伴奏,大伙儿先是吟唱,而后众人合唱,演唱语言为傣语。

(4)宰咪情歌,无伴奏。演唱形式一般为对唱,使用语言为傣语,内容大致是男女青年诉说衷肠。

(5)舌排宰情歌,无伴奏。主要用于小伙子找小姑娘谈恋爱,用来叫姑娘的门时所唱的调子,歌唱内容多是两个人的小秘密,悄悄话。

(6)目列儿歌,以象脚鼓伴奏,节奏欢快活泼。

(7)目然摇篮曲,多用于安抚孩童睡觉。

2.拽

叙事性歌曲,一般以清唱为主,多用于喜庆的场合,如在接亲、迎亲、送亲的场合使用,其音乐旋律具有说唱性特点,调式多为徵调式,节奏比较紧凑,句尾拖音较短。“宰”有低音之义,“拽”有高音之义。

3.索

“索”是布朗族最广泛弹唱的风俗歌曲,以小三弦伴奏,主要有九个调子,其调式多为宫、商、羽三种。节奏具有分节歌的特点,全曲通常由一个引句和上下句反复组成,每段之间都有乐器过门,旋律委婉动听,节奏轻快活泼。又分以下几种:

(1)卡丁赕佛时唱,手执蜡烛起舞,身前放置一个盆,围观的人要投钱,之后将钱用于缅寺事物,在缅寺不用伴奏。

(2)卡田老人以前所唱的古调,去到其他寨子,或是外寨的客人来所唱的欢迎曲调。

(3)邦朵情歌,演唱形式一般为对唱,用布朗琴伴奏,使用傣语。

(4)景德调根据景德口音高低起伏的特点所创,旋律起伏大,表演不分场合,带舞蹈动作。

(5)卡约上新房、过年过节,情歌都可以使用的调子。

此外,还有高调、三岛调、西美调、卡劳等。

4.笙调

自弹自唱、自娱自乐的曲调,音乐流畅,速度较快,乐句以器乐小过门连结,所唱内容多为表达爱情、叙述故事。

5.铜芒

情歌对唱,未婚男女谈情说爱时唱的调子,无伴奏。

布朗弹唱的传承与演变——勐海县打洛镇曼芽村、曼夕村田野调查

布朗琴的演变

早前的布朗琴在文献记载里被称作“燕子琴”。调查期间,我们特地到了曼夕村,拜访布朗弹唱州级传承人岩赛站。岩赛站老师不仅善于弹奏布朗琴,并且善于制琴,1993年开始学习制琴,到现在已有23年的制琴功夫。我们在曼芽村和曼夕村所见到的布朗琴,形似梨形,主要由琴头、琴颈、琴身组成。受现代流行文化的影响,曼夕村的布朗琴形制已趋向于吉他,琴头没有特别的装饰,已改为吉他琴头。琴头有四个琴轴,传统为木质琴轴,由于木制的松动不好固定琴弦,后改为螺钮琴轴。琴颈原有三弦五品,现今为四弦六品。弹奏方法以弹片弹、拨、摇为主。布朗琴用以为布朗民歌进行简单的伴奏,伴奏主要以“GADE”为固定音,目前还没有作为独奏乐器登上舞台。

寨子里的老艺人和传承人们受早年的环境、条件限制,没有接触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唯一一个识谱的岩赛站老师,也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学会了一点简谱。所以,布朗琴一直沿承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在曲谱整理、弹奏方法教授方面存在着局限性,很多曲调没有谱稿保存。

曼夕村将适龄儿童组成了一个“小花队”布朗弹唱班,岩赛站负责为小花队制琴,与岩三公、岩温伦一起利用平日的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免费教授布朗弹唱。小花队目前有10名成员,已经多次走出村寨参加比赛和演出,并且上了央视录制节目。老艺人们逐渐退出舞台演出,转而为布朗弹唱培养茁壮成长的新苗子。

岩瓦洛的女婿岩迪,是一个阳光、帅气的布朗小伙,他对乐队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和热爱,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但是岩迪很有音乐天分和悟性,对乐感把握非常好,能听音找调配伴奏。自学吉他的岩迪,从组建乐队到对布朗弹唱进行现代曲风改编,并将布朗琴接上电声,搭上电贝司、键盘、架子鼓,摇滚风格的布朗民歌浑然而成。岩迪通过参加演出、比赛,逐渐提高民族自豪感,作为青年传承人的他,想为布朗弹唱的传承找到更易于青年人喜爱,更能与时代融合的传承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