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出現這些姿勢,可能患有腦性癱瘓

小兒出現這些姿勢,可能患有腦性癱瘓

如果說每個新生兒都是降落人間的天使,那麼腦癱患兒就是令人心疼的折翼天使。數據統計,大約10%~15%的極早出生兒會發展為腦癱,他們中的30%~60%存在認知障礙。


大眾對腦癱存在很多誤解,其實腦癱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而且越早進行干預效果越好,腦癱患兒的家長們大可不必過於悲觀。


被誤解的“腦癱”


腦癱全稱腦性癱瘓,是指嬰兒出生前到出生後一個月內腦發育早期,由於某種原因導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徵。


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以及姿勢異常,還可伴有智力低下、癲癇、感知覺障礙、語言障礙及精神行為異常等。


造成小兒腦癱的原因

早產和出生體重輕是發生腦性癱瘓的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此外,胎兒宮內慢性缺氧、胎兒期缺血、缺氧也易導致小兒腦癱。低血糖症、吸入性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感染性疾病,以及胎兒的心、肺發育異常,所致的新生兒期呼吸障礙等,均與小兒腦癱明顯相關。


小兒出現這些姿勢,可能患有腦性癱瘓


腦癱不一定是弱智

很多人都認為腦子癱瘓了,那人肯定“傻”了,腦癱患者中只有一部分存在智力缺陷,盲目地認為腦癱是弱智,把腦癱和智力低下劃上等號,是錯誤的。雖然部分腦癱患者不存在智力障礙,但身體上的無力、僵硬帶給生活的不便,也會給學習增添一定的難度。


腦癱高危兒是腦癱嗎

孩子在生產前、生產時、生產後存在一些造成腦癱的高危因素,家長在隨後發現孩子在生長髮育中存在落後情況,比如運動發育落後、認知異常、姿勢異常等,但去醫院篩查後,又不足以診斷為腦癱。


小兒出現這些姿勢,可能患有腦性癱瘓


隨著疾病的進展,腦發育的不斷完善,這類孩子存在患有腦癱的危險性,家長應積極帶患兒做隨訪、評估,適當干預,把腦癱疾病扼殺在搖籃中。


“腦癱”的預警信號

當寶寶仰臥時,雙下肢過度伸直,而且兩上肢屈曲,手握得很緊。由於力量不夠,活動量少,尤其兩手很少活動。下肢不易分開雙腿,換尿布困難。


餵養困難,吸吮及吞嚥不協調,護理困難,頻繁吐沫,以及持續體重不增。


7~8個月時,由於腦癱患兒肌張力低下,很難維持坐位的姿勢。當患兒坐立時,很容易往前傾倒形成一個二折的姿勢。


小兒出現這些姿勢,可能患有腦性癱瘓


肌張力高的孩子,想抓某樣東西時,手可能會握得越緊;活動時,頭、脖子和軀幹都會往一側歪斜,難以保持平衡。


扶寶寶腋下使其成直立站位時,寶寶的髖及膝過度伸直,雙腿比較僵直,會交叉成剪刀狀。輕度腦癱患兒可以自由行走,重度患兒卻無法自由行走。


一些腦癱患兒會有其它表現,如張口流口水、做鬼臉等。


“腦癱”患兒的治療


腦組織在一歲以內尚未發育成熟,還處在迅速生長階段,而腦癱的腦損傷也處於初級階段,異常姿勢和運動還未固定化,所以這一時期的可塑性大,代償恢復能力強,進行康復治療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兒出現這些姿勢,可能患有腦性癱瘓


一定要抓緊最佳治療時機,積極就醫,醫生會根據患兒發育年齡、發育階段制定康復方案,一般康復治療包括言語障礙矯治、心理康復與教育和手術等。


腦癱患兒的家庭訓練方法


❖翻身訓練

對還不會翻身的小齡兒童來說,在其仰臥時,將翻動一側的下肢屈曲,並輔助屈曲腿帶動身體旋轉或握住翻動側上肢使其伸展、內收,帶動軀幹翻轉。


❖坐位訓練

使患兒端坐在靠背椅上,用布墊將患兒雙腿分開,患兒胸前放小桌以便於患兒雙手活動。


小兒出現這些姿勢,可能患有腦性癱瘓


❖站立訓練

可穿戴足踝矯形器,利於矯正足尖,穩定踝關節,從而使患兒很好地站立及行走。


❖步行訓練

固定患兒一隻腳,誘導患兒另一條腿屈膝、抬腳,再使腳按足跟、腳掌順序著地。


無論是腦癱高危兒還是已經確診為腦癱患者的家長們,首先要在思想上認可事實,康復治療是長期的過程,離不開整個家庭的支持。


小兒出現這些姿勢,可能患有腦性癱瘓


然後去尋求一些社會幫助,浙江省對六歲以內的兒童進行腦癱高危兒康復有一定的補助,最重要的就是尋求專業機構和醫生的幫助,選擇殘聯定點機構和公立醫院開設的兒童康復中心進行康復治療。


從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特點看,腦癱發現越早,腦和神經系統的可塑性越大,治療效果越佳。家長如果發現孩子運動發育落後,如學會抬頭、翻身、坐、爬、站立、走路、用手握拳等時間要落後於同齡人時,建議及時到醫院檢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