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疲勞”朔源,防止災難發生

“金屬疲勞”朔源,防止災難發生

由於“金屬疲勞”,航空發動機的金屬盤上出現了裂紋,並最終引發了斷裂事件。

飛機、橋樑中的金屬部件出現斷裂,後果往往是災難性的。目前,工程師們採用的裂紋起源測試方案,大多數都聚焦裂紋形成之前或之後的瞬間,以評估金屬組成的變化情況。而且,這些測試方法使用的樣本非常龐大,無法追蹤亞微米尺度的初始損傷。

《科學》雜誌當地時間10月9日發文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闡述了一種新方法,可以比目前的測試方法更早、更可靠地預測出金屬斷裂風險。這是一種在微觀尺度測試金屬的高頻微疲勞試驗方法。

藉助該方法,研究人員可以快速地向金屬材料施加重複載荷,並記錄隨後產生的損傷演變成裂紋的過程。該方法將透鏡儘可能縮小,從而更清晰地揭示了微觀變形機制與宏觀裂紋產生間的聯繫。而且它能夠追蹤首次可能造成斷裂風險的載荷,相對其他方案而言更加可靠。

論文作者El-Awady說:“我們對裂縫的誘因有了更基本的瞭解。該方法將幫助工程師們更好地理解並預測金屬材料何時會失效,以及為何會失效。”

無論是車輛對橋樑的撞擊,還是飛機上氣壓的改變,這類“循環載荷”的持續變化都會逐漸讓牢固的金屬內部分子結構產生滑動,並最終誘發裂紋產生。然而,這些裂紋在演變成真正的危機之前,是能夠預測的。

El-Awady說:“疲勞失效困擾著所有的金屬材料,抑制金屬疲勞是非常重要的課題。而金屬疲勞也是飛機金屬部件產生裂紋的主要誘因。”因此,即便費用高昂,航空業也會堅持定期更換許多金屬部件。

El-Awady補充道:“由於缺乏裂紋萌生機制方面的認知,工程師們很難準確地預測出部件的剩餘壽命。某個組件可能還很正常,但也會因為統計參數而被替換掉。這是巨大的成本浪費。”研究人員表示,通過深入理解裂紋萌生的起源,能夠更好地確定這些金屬部件的壽命,從而節省資金。

編譯:雷鑫宇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科學》

期刊編號:0036-8075

原文鏈接:
https://phys.org/news/2020-10-method-metal-catastrophes.html

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