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文旅新地標丨古道滄桑:川南敘井大道的歷史傳奇

文圖/周基華、陳偉平

宜賓市位於四川盆地南緣川、滇、黔三省接合部,金沙江、岷江雙江交匯,萬里長江由此始。自古即有“東距瀘水、西連大峨,南通六沼、北接三榮(榮縣、榮昌、滎經),負山瀕江,地勢險阻,當舟車之衝,冠蓋往來相望”的美譽。在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中,腹心地帶的敘井大道,堪稱黃金大道。

成渝文旅新地標丨古道滄桑:川南敘井大道的歷史傳奇

敘井路路線圖(陳善明、黎湘全製作)

梳理回望近代宜賓-自貢間,乃至與成渝之間互動、互補的燦爛經濟發展史,敘井古道猶如一位飽經滄桑的見證者,偉岸地矗立於人世之間。今時今日,成渝雙城經濟圈戰略的提出,跨時空地又和這條古道遙相呼應,這絕非只是一種歷史的偶然,更多的是對巴蜀歷史發展內在規律的深深契合。我們有理由相信,研究和發掘敘井古道的歷史,將對雙城經濟圈的建設有所裨益,更能使歷史的經驗活化與持久。

肇始於明,復興於清

明洪武六年(1373年),宜賓建敘州府,修建敘州府石城。至明嘉靖,為連接“自流井”、貢井鹽業生產基地,遠接榮昌、重慶,修建了著名的由宜賓城直達自流井、貢井地區的官道——敘井大道。

明末清初,四川遭受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戰亂和瘟疫。敘州府同全川一樣,四野蓁蔓彌望,虎狼嗥叫,百里不見人煙,人口十不存一。

清王朝為恢復四川經濟,實行“移民實川”。從康熙中期起,湖廣、廣東、山西、福建等省無地、少地農民自發形成填川熱潮——史稱“湖廣填四川”。

在這些移民中,有凌、陳、王、邱、李、張姓等移民從原鄉出發,經重慶、壁山、榮昌、隆昌、富順,落業敘州府東北部。

經過這些移民幾十年的奮鬥,敘井古道沿線的場鎮或興或復,如同一個個節點,緊密地將鹽場和府城之間貫穿相連。

成渝文旅新地標丨古道滄桑:川南敘井大道的歷史傳奇

宜賓赤巖山敘井路

結合光緒宜賓縣《東區鎮場市訪稿本》等資料記載,我們可以一窺當年場鎮發展的歷史脈絡:

宗場東北距宜賓城30華里。明末建場,初僅一條街,鋪面房斷續,幾不相連,但場上大榕樹,古樟樹特多。

打鐵坳,東北距宜賓城60華里。嘉慶元年建場,居兩山過坳處,時鋪戶僅20餘家,民以打鐵為業,遂名打鐵坳場。

永興場,東北距宜賓城90華里,清康熙末年,道司金茂元由楚入川插佔於此,結草為棚。雍正二年獨捐建關帝廟。乾隆初年,鄉人始倚廟創立雙街子。街之側,先有茅店數間,有陳永興於此開設貿易,場落成,以“永興”為場名。

白花場,東北距宜賓城120裡,康熙時,有僧由楚飛錫來此,住飛青龍山,因地出青石生白花紋,僧取名白花廟。雍乾之交,闢為場市,鋪戶200餘間,名曰白花場。

興隆場,距宜賓城東北140華里,咸豐元年,鄉民建場。

漆樹凼場,距宜賓城東北165華里。初僅么店數間,店旁水凼深約丈餘。凼邊古漆樹數株,俗呼漆樹凼。乾隆年間大旱,居民迎川主來場祈雨,果靈驗,遂立川主廟並建場,場名如舊——“漆樹凼場”。

雙石鋪場,東北距宜賓城200裡。康熙末建場。場北小溪岸有雙石聳立,故場名雙石鋪,有鋪戶200餘家。

古道由此再經舒坳而至貢井,全長約220華里。

成渝文旅新地標丨古道滄桑:川南敘井大道的歷史傳奇

宜賓赤巖山敘井路

除上述路線,敘井古道還修建有一條支路,由宜賓城出發,經象鼻、同興場、邱場、王場、孔灘、萬安場,至雙石鋪與敘井路會合,名敘井別路。

敘井別路的連通,進一步加深了敘州府與富順縣,乃至成渝的密切聯繫,和主路一起,大大刺激了川滇貿易的興盛。

以鹽興業,利通川滇

敘井古道的重新開通,使富(順)榮(縣)鹽場,犍樂鹽場與宜賓城的鹽務運、銷驟然繁華起來。

清代的川鹽,以富榮鹽場產量最大,佔全川總量50%以上,犍樂鹽場次之。雍正九年,四川劃定食鹽專賣區域前,自流井的鹽通過宜賓銷往雲南、昭通一帶。雍正後,宜賓9縣及敘永、納溪以及雲南昭通所屬10多縣劃為滇邊岸,改由犍樂鹽場供銷,但宜賓縣岷江北仍由榮縣貢井鹽場供銷。

由於富榮鹽場成本低於犍樂鹽場,於是,經由敘井大道人背馬馱、破岸運銷的私鹽屢盡不絕,致使敘井大道即使在月明星稀的時刻,依然馱鈴叮噹不絕於耳。

由於敘井古道承載著巨大的運鹽功能,因此,敘井古道交通是否暢通備受自貢鹽商關注。今天在敘井古道的漆樹凼場上,尚有一古建樂善坊。通高4.9米、寬3.25米、門寬1.2米、高1.76米。石坊正面通體雕刻浮雕。正門嵌刻修路碑記一方,上方匾額書“樂善坊”3字,柱聯為:“修億萬人往來道路,開數十代遠達征程。”

成渝文旅新地標丨古道滄桑:川南敘井大道的歷史傳奇

自貢漆樹場的樂善坊

碑文題記:武德騎尉顏公昌英,奉直大夫李公振亨。

善人修路碑記:義上雙石鋪至吊黃樓約有200餘里,皆為宜屬,上通自貢,下達戎城,往來行人不絕……每至秋雨淋漓,望之生畏……有本邑職員陳君,與二公情同管鮑,契結金蘭,與言及此,即慷慨允諾,不以貴煩工匠為辭……經始於庚戌(1850)之春,閱兩寒暑而葳事。易曰:履道坦坦,今乃見為坦坦也;平平,今乃見為平平也。鑠哉!二公之功德無量,二公之福澤無量矣……

歲貢生候選訓導 黃金釗 拜撰

廩生 陳蘭芬 敬書

鹽道的暢通,不但為川鹽的外銷掃除了巨大障礙,也使宜賓在川滇貿易的宏大舞臺中居於核心地位。至此,“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滿的敘府”才真正深入人心,揚名天下。

牽手雙城,西南繁會

敘井古道的暢通與繁華,直接推動了自貢、宜賓間相互關聯產業的高速發展。

歷史上,篾索在自貢鹽業生產上是畜推汲滷的主要生產工具,也是機推時期不可缺少的生產工具。因為它的性能柔軟而韌性強能負重荷,以之推汲滷水,不易勒壞井框,如果發生跑馬、斷索事故,不難搗碎,碎後浮於滷麵,容易打撈。所以,在歷史的漫長歲月中,篾索始終是畜推汲滷的主要生產工具。離開了它,鹽業便不能進行。

篾索是以板篾為原料,板篾是以慈竹製成的半製成品。兩者分別製造,分別經營。板篾主要產於宜賓縣北的馬場、隆興、仙馬、花鼓、徐場等地,佔鹽場所需板篾總產量的75%。篾索製造業以敘井古道上的漆樹凼、高升場為中心,其餘是宜賓縣的隆興、仙馬、馬佳、花古、徐家等鄉。

清咸豐年間“川鹽濟楚”、民國抗戰時期,自貢鹽業極為興盛。篾板、篾索銷量激增,二者成本不算高,利潤卻很驚人。鹽場附近各縣鄉長、袍哥大爺、大地主紛紛介入,爭奪板篾、篾索生意。越溪河隆興場板篾生意即由隆興鄉大地主、袍哥總舵把子李定之壟斷。高額的利潤,使他成了名震一方的大土豪。他的住房全是楠木結構,院中有兩個巨大的碉堡,歷經5年方建成。在房子內同時擺上二三百桌酒席,能使男女客人不打照面。

成渝文旅新地標丨古道滄桑:川南敘井大道的歷史傳奇

宜賓赤巖山敘井路

民國後期,鋼繩產生,井方為生產安全,多改用鋼繩。因此,篾索需用量大不如前。但直至1950-1955年,宜賓縣為鹽井供篾索的索廠仍有30多家,年產量達150-250萬斤。

黃牛是滷推的重要畜力,鹽場對黃牛的需求,使宜賓產生了4個著名的專業牛市場:一是宜賓縣牛屎(喜捷),二是原屬南溪縣的李端牛市場,三是原宜賓縣東區的王思通場,“場在治東北140裡,乾隆三年,本境設牛市,茅屋數間。後牛市盛,添修草店,因此為場。”四是珙縣上羅的牛市場,有200多年曆史,“三棵大黃桷樹覆蓋1200平方米的牛市,場內築一人多高的石樁70多根,每樁3孔,穿上橫木為拴牛之用。”民國35年,全年上市黃牛耕牛10800頭,實際成交6480頭。

此外,榮昌陶器、隆昌夏布、重慶皮革,自貢的陝幫當鋪、票號紛紛由敘井路而下,躋身宜賓市場。宜賓的糧食、豬、茶葉、草蓆、白酒、芽菜、勞動力等,也大量進入自貢井鹽富庶之區。

清末,自流井年鹽產量一直保持在2億公斤左右,佔全省產量的60%,佔全國銷量的20%。宣統末年,上繳鹽稅“正釐”200萬兩。

宜賓城在清代乾嘉後成為川、滇、黔接合部最耀眼的商業都會。《蜀海叢談》《滇遊路記》稱:“敘州府為川、滇門戶,兩省往來必經之地”、“夫山上為城,城下為江,兩江合抱,處舟如蟻聚。”“民國15-21年,宜賓城運鹽業頗為興旺,約有鹽號20餘家。主要的有:和豐、天保昌、富厚祥、永豐隆、裕豐、隆盛、清記、寶信誠、信益源、四全、永康和、福記、億中、惠通等。”上海銀行還為鹽業運商承辦押匯業務。

特別是糧食,宜賓縣、富順縣均是著名產糧大縣。僅宜賓縣1937-1940年就提供軍糧159萬石,佔四川全省的1/50。源源不絕的糧食,經敘井大道,由長江下重慶,支撐著抗戰。

經濟文化的發展,催生了革命思想與仁人志士的湧現。近代的宜賓、自貢湧現了劉光第、吳玉章、謝奉琦、劉華、盧德銘、趙一曼等英雄人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