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美國的大語文教育給我們什麼啟示?

吳軍:美國的大語文教育給我們什麼啟示?

吳軍:計算機科學家、暢銷書作家吳軍博士博士是硅谷投資人,計算機科學家。原騰訊副總裁、Google中日韓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設計者。曾在清華大學就讀和任教,之後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又成為該校工學院的董事,多年來參與美國大學的管理,並且將女兒培養進入麻省理工學院。


我主要想給大家介紹一下美國語文教育的情況。雖然你未必會到美國讀書,學的是中文而不是英文,但是美國語文教學的很多思路值得我們借鑑。

我這麼講有兩個原因。

其一,如果拿中美兩個高中畢業生和大學畢業生做一個有意義的對比,比如哈佛的新生和北大的新生比,MIT的新生和清華的新生比,或者中國一本大學的新生和美國州立大學的新生比,我感覺美國學生的語文水平要高得多

其二,我們的語文教育比較單一,缺失的部分可以借鑑美國的經驗自己補上

首先,美國語文教學有三個能力方面的訓練,很值得關注,如果你自己這方面不足,也應該有意識去補上。

01 口頭表達能力

在美國,口頭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部分。不僅在課堂上,每一個人經常需要來講自己寫的東西、做的東西,或者對暑假的閱讀材料發表看法,而且幾乎所有的課程,都會有5%-10%的成績是由發表討論意見來決定的。

一個上課悶著頭聽講的好學生,這方面就可能丟分了。在課外,有很多事情既需要用到口頭表達,也鍛鍊這方面的能力。這裡我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 申請私立大學時的面試;

• 暑期工作時的面試;

• 參加一些競賽時的演示或者報告,做公益時募款;

• 講演和辯論比賽;

• 需要口頭交流的社會工作,比如校報、校刊的記者,學生會領導和辦事人員等等。

我接觸國內的一些人,大家覺得強調口頭表達能力,在歐美文化的大背景下特別重要,但在中國可能重要性沒有那麼明顯,畢竟古人強調“訥於言而敏於行”(語出《論語·里仁》)。

但是今天不再是過去的熟人社會,而逐漸成為生人社會,“訥於言”不再是美德。清華的畢業生一直被認為是訥於言而敏於行的,但是據我對它在全球400多名企業家協會會員的觀察,他們每一個人口頭表達能力都很強,遠遠高出清華畢業生的平均水平。

口頭表達這個能力,對於離開學校的人,如果過去沒有接受過這方面的訓練,要及早補上。雖然高考不考,但是希望有孩子的家長可以注意,比如吃晚飯的時候,讓孩子講講自己的作文是怎麼寫的、聊聊對一些問題的看法。

02 嚴肅讀物的閱讀能力

坦率地講,人不是天生有閱讀能力,嚴肅讀物的閱讀習慣,更需要後天的訓練和培養,它會讓人受益終身。這個能力,光靠瀏覽網頁或社交媒體可不夠。

美國高質量的高中,學生們在每一個暑假大約要讀10本嚴肅的著作,有些在開了學以後還要寫評論,並且在課堂上做宣講。

那些嚴肅的著作,既包括一些文學名著,比如《紅與黑》《戰爭與和平》《奧德賽》等等,也包括一些受到好評或者影響力較大的人文社科著作,比如《21世紀資本論》《人類簡史》等等。

我近年來讀的一些書,很多是孩子的老師推薦的,比如《異類》和《貧窮的本質》。

哈佛大學給學生們開的書單,大量的是100多年前的非小說類有思想的圖書。

即便如此,美國大學教授鮑爾萊恩的一本書《最愚蠢的一代》最近在美國亞馬遜上熱賣。作者認為,數碼時代正在使美國的年青一代成為知識最貧乏的一代人,因為讀的都是社交媒體上的垃圾。

我想,中國的年輕人,在有質量的嚴肅閱讀上恐怕做得還不如美國同齡人。

03 語文在生活中的運用能力

語文是語言的藝術,也是為生活服務的藝術。美國小學一開始給學生們教授的不是大量的單詞、著名的詩歌等等,而是這樣一些內容:


1.認識自己,能講清楚自己是誰,家裡的情況,家庭從哪個國家來等等;

2.認識社區;

3.世界是隨時間改變的;

4.動物和植物;

5.理解周圍的世界,什麼叫做合理,什麼叫做有邏輯;

6.團隊合作

你看,他們的語文教育很實用,跟實際生活緊密相關。他們認為,一個小孩子,如果連自己的家庭情況都介紹不清楚,語文水平恐怕是大打折扣的。

到了小學二三年級,美國語文教育的閱讀策略,就上升到通過文字延伸思考,提出疑問並尋找答案。

再往高年級走,就需要通過閱讀培養嚴謹思考和批判性思維。比如老師會引導大家對書中的觀點進行合理的質疑,然後讓大家討論。

到了中學、大學,美國語文的學習依然會和生活掛鉤。我們在前面介紹的很多內容,都涉及語文在現實中的使用。

介紹這些內容,是希望你能意識到,語文不是一門學校裡的功課,更不是高考之後就可以扔掉的課本,而是我們每個人每時每刻都需要的基礎技能。

美國語文教學的一個特點是,語文為所有課程服務,所有課程幫助提高語文水平。

寫作顯然是教學的重頭,但是培養寫作能力不僅僅在語文課上,還會在歷史和人文地理課上。

在學習歷史時,最後總成績的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幾篇評論。甚至考試中,也會給一兩個題目,讓學生寫短文。因此語文沒學好,歷史成績就會受影響。

另一方面,歷史論文的寫作,其實也是提高寫作能力的一部分。我們在前面講了論文和評論的寫作,美國對論文寫作的訓練其實從高中就開始了。比如歷史老師會要求學生對某個歷史事件寫一篇論文,這篇論文在格式上是有嚴格要求的。它的背景介紹、印證推理,包括最後結論的給出,都需要符合規範,每一個例子和引用的觀點都需要有出處。比較認真的老師甚至請圖書館的老師幫助核對這些出處。

不僅人文課程如此,美國的數學課和自然科學課也少不了寫報告。很多老師會給學生一些額外提高成績的機會,比如做一個小項目可以在期末成績上加五分。這個項目的報告也涉及寫作,而且是很規範的寫作。項目做出來了,報告沒寫好,就會丟分。

美國語文教學另一個特點是,死記硬背少,實用為主,綜合性強。

雖然英語的語法比中文嚴格,但是美國學校很少講語法。

我記得有一次孩子不明白一個語法現象去問老師,為什麼要用這個時態,老師的話讓她很吃驚,老師講“因為這樣讀起來通順”。

實際上,美國中小學對語法的教學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大量的閱讀和寫作完成的,而不是背語法規則。

美國的閱讀理解教學通常聚焦在三個方面:瞭解作者的寫作策略(strategy)、寫作技巧(skill)、風格和體裁(genre)。然後老師會讓學生練習寫作,根據人物、事件、主題和細節,來構造一篇作文。學完語文,能讀能寫,這是目的所在。

為了讓學生掌握各種體裁的寫作,語文教學中會留這樣的作業:在讀了林肯《葛底斯堡的講演》後,讓學生以一名南方士兵或者北方士兵的身份,給家人寫封家信。

當然,在教學時,不管是文學性的評論、劇本、小說、散文、傳記,還是跟生活有關的體裁,比如日記、書信、倡議書、研究報告、講演,甚至廣告和旅遊宣傳冊,都會是閱讀的內容,學生相應的寫作作業,可能就是把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或者根據劇本,寫一個廣告。

另外,美國語文的教學,常常會綜合文史哲,他們認為這些合在一起,才構成一個人真正的人文素養,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價值判斷力。

為了保證學生將來有一個健康的人格,美國語文教學會強調多元文化,因此在課文的選取上非常注意各種內容和觀點的平衡。

這是讓我以前沒有想到的。

小結

美國的大語文教育,重視口語表達,重視嚴肅讀物的閱讀量,注重語文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最近幾年,這些觀念也在中國的基礎教育中得到了提倡和嘗試。

對於語文的學習,不可能哪一種教法或者學法就一定好,另一種就一定不好。中國的語文教學形成今天的樣子有它的道理。但是,我們在過去學習中所欠缺的,我覺得可以借鑑美國教學的方式,自己補上。

本文來源於網絡,鳴謝原作者,版權歸原作者和原媒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